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尊重个体”,掌握学生学习心理共性和学习心理个性,采取“重识——激趣——培养——提高”四步教学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这是一个崭新的理念,崭新的角色。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习,又怎样去引导学生学习,这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回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操作性问题。本文从“语文学习心理”角度出发,认为可循语文学习“心理路径”去引导,即循“动力——策略——取向——迁移”的路径去引导。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心理、思维、品质、能力等基础上的复杂的认知过程 ,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是决定其思维、品质、能力是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 ,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就是深入、广泛、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才能使语文教学有的放矢 ,并以发展学生个性、健康人格为己任 ,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功效。我的假设是 :1 )平等的咨询辅导关系 ,有利于“学习主体”意识的建立 ,也有利于课堂人际心理环境的改善 ;2 )“助人自助”的咨询辅导目标 ,有利于自主意识的形成 ,语文学习实践 ,成为学生自我实践、自我发展的需要 ;3)合情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中专生语文学习心理偏差的基础上,依据情绪心理学原理,提出了调控心理偏差、促进学生“乐学”语文的对策:激发心理需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创设乐学情境,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满足心理需求,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能感。  相似文献   

5.
陈辉 《南昌教育》2007,(7):22-2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领会应该掌握的知识呢?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语文水平、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  相似文献   

6.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受或探究语文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教育家称: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兴趣可以将教师的“要我学”变为学生的“我要学”。  相似文献   

7.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学习心理也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目前在职教教育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事实。语文教师应该努力端正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激发职教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语文的测评方式,获得成功体验等途径,最终达到优化职教生学习心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回眸“吕叔湘之叹”、拷问现实语文教学、“开明国语课本”受热捧等,反思语文在哪里、语文为什么、语文去哪里、语文怎么去,寻找语文学习的突破口,聚焦“核心学习内容”,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的思路,还学于生,坚持“自学——交流——应用”,重构语文课堂学习,即“预习反馈——自学交流——迁移应用——质疑问难”,以及加强识字写字,练好基本功等,锤炼师生开创性使用教材的能力,让语文学习走出低谷,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习中,学生存在着种种“厌倦”“焦虑”“懈怠”的消极心理。这些消极心理,妨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我们要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应该想方设法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消极心理进行有效地预防、抑制、排谴,同时充分助长积极心理环境。并使之与能力的提高相互影响产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作为认识及实践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探索文本的过程。实实在在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1.
据笔者与部分高中生谈心了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原以为语文学习可谓是“吹糠见米”、“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但他们很快发现与理科学习相比.语文学习规律难寻.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这使学生感到眼前一片迷茫.内心产生学习无助感、无成就感。语文学科的学与教是一项双边活动.这个活动过程既是学与教双方互相适应的过程.又是使学习主体将知识向能力进行转化的过程。语文教学效率主要取决于这样的“适应值”及“转化率”。要提高这种“适应值”和“转化率”,教师必须吃透两头.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轻松快乐高效地学习语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尊重个体",掌握学生学习心理共性和学习心理个性,采取"重识--激趣--培养--提高"四步教学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征同俊 《语文天地》2009,(10):59-60
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组织、促进、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一道开发课程资源,能够促使自己心理素养日益提高.能够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从而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改理念指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自主探究性 ,以达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自主而有乐趣、丰富而有个性。然而教学中的灰色调 ,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先是——“灌”到底 ,后是——“问”到底 ,再是——“练”到底等 ,仍然笼罩在当今课堂教学之中 ,大大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挥、探究力的发展等。因此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心理表现普遍不佳,语文教师必须研究和因应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形成自学能力,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16.
李剑平 《师道》2010,(1):42-43
兴趣,在学习上叫做求知欲,它是重要的学习心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学科学习,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是教师的一项首要工作。很难想象,一个对语文学习毫无兴趣,感觉味同嚼蜡的学生,语文成绩能够有效地提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稳定而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主动、刻苦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知其心,才能救其失。”为全面提高中师生的素质,本文在作了较全面的调查之后得出,中师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既有其心理上的问题,也有学生学法和教师教法上的不妥之处。为此,文章就以上几方面原因进行探讨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其目的在于为尽快地调控心理偏差、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好其他各门功课打好基础.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9.
薛淑丽  陈华 《成才之路》2009,(20):40-40
“语文是百科之母”.是普通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因此,学生是非学好不行的。然而,实际教学中,仍有一些学生对语文重视不够。每次考试,成绩平平。优秀率总是很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所谓学习兴趣就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倾向。则会出现令人喜悦的求知局面。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是基于《浯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法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和学习主体的思想理念,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营造开放性学习模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提供坚实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进程中得到了扎实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动力,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