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国卿 《收藏界》2014,(12):51-55
程门的浅绛瓷画作品百分之八十都是山水,这些山水瓷画无疑都是沿着董源、巨然所开创,米氏所点染的温润秀丽、烟云飘缈的江南山水画系统走下来的。在他的瓷本绘画里,多数是远山近水,雾气缭绕,林梢出没,山脊隐现,表现出了丰富的烟云供养的境界和极为高古的意趣。这样的审美意境从近日所得到的"晚清程门四时山水瓷板"上最能体会出来。  相似文献   

2.
陈建欣 《收藏界》2012,(1):48-49
众所周知文人瓷画的发展,经过了浅绛彩瓷画—新彩瓷画—新粉彩瓷画三个阶段。晚清时期由文人士大夫和御窑厂画师以瓷代纸、以画入瓷创作清新淡雅的浅绛瓷画,经过由民国初期以陈松为代表的文人画师以洋彩颜料创作新彩瓷画过渡,进而自民国二三十年代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画大师绘制新粉彩瓷画,  相似文献   

3.
同治十年(1871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浅绛彩瓷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除了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三大家每有所作必为精品外,也有很多浅绛瓷画师的作品皆清雅不俗,功力不  相似文献   

4.
陈树群 《收藏界》2010,(6):66-71
咸丰年间,攻占景德镇的太平军把清朝的御窑厂付之一炬,燃烧了几百年的窑火凄然熄灭。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章命九江关监督蔡锦青重建御窑厂,珠山上的窑火再次闪耀。与此同时,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领军的新安派画家把传统的中国书画大规模地引入瓷器,使放逸浅淡的浅绛彩瓷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5.
初国卿 《收藏界》2012,(1):39-42
(一)2003年晚春,在南昌初见程门1888年画的《雨过山水图》瓷板插屏。在此之前,《中国文物报》曾刊文披露此板,誉为程门最大最好的一件存世作品,堪称"中国浅绛彩瓷的压卷之作"。后来又作为程门的代表作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景德镇瓷板画精品鉴识》一书,赵荣华先生在书中鉴赏此作时写道:"整幅画面用写意手法画就,粗中有细,处处笔墨精妙。"  相似文献   

6.
洪则涌 《收藏界》2013,(4):49-53
"筱园珍藏"款瓷器因与浅绛彩瓷开山鼻祖程门有关,一直是文人瓷画收藏界高度关注的品种。从最早关善明的《瓷艺与画艺》,梁基永的《中国浅绛彩瓷》,到陈建欣、穆清、刘正波的《浅绛彩瓷画》,熊氏兄弟的《谦益堂藏瓷》,刘杨的《浅绛彩瓷品鉴》,陈树群、胡越竣的《浅绛百家》;直至最近的徐锦范、陈兵的《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等都著录了一些  相似文献   

7.
陈建欣 《收藏界》2011,(8):40-42
随着收藏界对晚清至民国年间盛行的浅绛彩瓷的认知和对浅绛彩瓷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不仅使得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大家的作品受到追捧,一些原来没有被引起注意的浅绛彩瓷画师的作品也逐渐地被藏界所重视,梅峰樵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8.
程门(1833—1908年前),原名增培。字松生,号雪笠、笠道人,安徽黟县五都田段村人,供职景德镇御窑厂,最早从事浅绛彩的著名画家,是浅绛彩绘艺术的集大成者。《黟县四志·人物志》中记:"程门……幼聪慧,工书善画,作行书随意为之,有不衫不履游行自如之致。画尤精妙绝伦,凡山水、人物、花卉以至鸟、鱼、虫、兽兼擅其长。……咸丰同治时名噪大江南北,赏鉴家得其片幅零缣什袭藏之。"从以上史料记载,我们大略可以知道程门的浅绛画艺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以及"鉴赏家"视浅绛彩为时尚玩意而竞相罗致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杜建新 《收藏界》2010,(6):72-73
芝泉这名字,作为浅绛瓷画家,作品非常少见;作为浅绛作品受赠者,却常常见到。王少维、金品卿、程门三大家都见有一些赠送他的作品,胡夔著名的"一百二十有零图尊",也是赠送此人。  相似文献   

10.
一件好的山水瓷画,应以意境为先,加以恰当的设色,更要辅以创作者的心境和独特的绘画风格来完成。亦如程门的闲逸悠远、文雅清淡的书香气息,少维的工笔设色、纯熟大气的御窑风范,均使旁者无从效仿和超越,自是不需多说亦为众所仰望的雅器。再有汪友棠、俞子明等画师虽然传世作品较多,亦不乏很多精品存世,既有自己独到之处,也吸取众家之长,为文人瓷画的发展做出长久的铺垫和延续。  相似文献   

11.
季永 《收藏》2020,(5):32-43
王凤池(1824~1898年)字丹臣,号福云山樵等,湖北阳新县王志村人,清同治四年(1862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饶州候补知府权榷务、江西南康知府。精诗文、善书法,著有《福云堂诗稿》。王凤池还是晚清浅绛彩瓷画重要的设计者、创作者和评论者。他因宦游景德镇而与瓷结缘,以超凡脱俗的文化品格,抱"寄志于物"的人文情怀,亲自组织参与制瓷,携手程门、王少维、金品卿共同开创了浅绛瓷画的鼎盛时代(图1)。  相似文献   

12.
古典的余晖——浅绛彩瓷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四年新秋的一天,时任景德镇地方官的唐基桐来到珠山御窑厂,延请正客次此间的徽州著名画家程门为其绘制一件重要瓷器,准备作为礼物送给时任江西巡抚的刘秉彰大人。刘秉彰,字仲良,为淮军重要人物,安徽合肥人。恰巧唐基桐的父亲唐景皋同治年间任合肥知府,与刘结为姻亲,现在  相似文献   

13.
尹青兰 《收藏》2013,(1):74-81
从当今存留的浅绛彩瓷作品看,时代大多集中在清同治和光绪病朝。当年,景德镇御窑厂和民间共有多少人绘制浅绛彩瓷,浅绛彩瓷其生产了多少,已无从考证。但我们现在还能在国内外的许多地方见到浅绛彩瓷。不能不说与当时浩大的产量有关。当然,艺术精品只是其中的极少数。从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浅绎瓷来看,既有像程门、俞子明等大家熟知的浅绛大家...  相似文献   

14.
白瓷,是指呈白色调的单色釉瓷,明代称其为"白磁",清代多称"填白"或"甜白"。我国传统瓷器主要有青瓷、白瓷、青花瓷以及彩瓷等,白瓷属于其中一大分类,也是明清景德镇御窑厂中较为常见的单色釉品种。  相似文献   

15.
付玲 《收藏界》2013,(5):55-56
程门是浅绛瓷的祖师爷,得到一件程门的作品是玩浅绛瓷的藏友们梦寐以求的目标。随着近年来浅绛瓷热的升温,程门的作品价格不断地攀高:2011年4月28日的苏州东方15周年拍卖会上,程门父子合作的一对琮瓶,以84万元成交。同年10月份,在英国的宝龙拍卖会  相似文献   

16.
李俨 《收藏界》2014,(4):74-79
所谓“筱园”风格者,是以首次发现的“筱园珍藏”款而命名。程门的山水画中,常见一种“筱园”风格,这种风格的出现,为时较晚,由于其风格与程门此前书画非常不同,曾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学术界对此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不是程门原作,一种认为确是程门作品。笔者曾撰文赞成后一种意见。  相似文献   

17.
吴泉明 《收藏》2008,(6):60-61
清末民国时期的文人瓷画烧造年代虽不久远,却身价不菲,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市场价格往住与清中晚期官窑不相伯仲,这有其历史缘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曾经强大的大清帝国日益没落,风光不再。盛极一时的康雍乾三朝官窑器成为绝响,从此官窑生产走人下坡,至民国建立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西方列强侵人,近代化的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观念迅速渗透剑瓷器生产这一传统工艺中。大批本来应该服务于御窑厂的瓷艺工匠和彩绘艺术家纷纷加入瓷器的商品化生产。与明后期的吴门画派、清中期的扬州八怪和清末民初的海派画家们一样,这些汇聚在景德镇的人才迫于生计,  相似文献   

18.
棋友杜三     
我与棋友杜三交往已近二十年了。杜三是回族,家住在我们这儿县城西关。他姓杜行三,比我要大上十来岁。因为为人随和,没有架子,所以大小棋友,无论年龄长幼都齐声叫他"小三"。这与当今社会上流传的风头正劲的"小三"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特此声明。  相似文献   

19.
陈树群 《收藏界》2012,(1):50-53
1833年:程门生于安徽黟县五都田段村。关于程门的生年,《黟县四志》没有记载,1833年的说法是《中国浅绛彩瓷》一书的作者梁基永先生根据一块程门瓷板上的题款推断而来,以后各种资料均延续了这种说法,惜未见实物,有待发现确切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吴泉明 《收藏》2008,(10):49-52
民国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随着满清王朝在内外交困中轰然倒塌,瓷部景德镇延续了几百年的御窑厂也成为了历史的陈迹。但传承千年的制瓷技艺、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和颇富造诣的艺术人才并未烟消云散,依然聚集在此。在列强入侵和洋货冲击下,他们奋发图强,创造出许多无愧于时代的新技术、新产品,为瓷都再次谱写了绚丽的篇章。同时,流落民间的一些艺术家,也为景德镇的制瓷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宫廷艺术、民间艺术和文人艺术融合在一起。而彩绘业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技术人才。由于原来朝廷的俸禄已不复存在,使得这些艺人们不得不直接面向市场,迫使他们潜心研究。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竞争力的浅绛瓷画和稍后的新粉彩瓷画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