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一梅  王赛 《现代情报》2014,34(1):32-36,42
《中图法》是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分类法。该文比较分析了《中图法》第一至第五版之“G63 中等教育”类目的演变,研究了用于进一步复分的“专类复分表”变化。文章中对“总论复分表”中与教育有关的“-4 教育与普及”的演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经过不断修订的《中图法》之中等教育类目设置日趋成熟,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及时增加反映新科技和新主题的类目。  相似文献   

2.
唐超 《情报杂志》2007,26(6):91-94
分别将情报学特点和发展历程与“自组织”理论进行比较,论述了“自组织”理论对情报学发展的启迪,提出情报学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应该主动适应“自组织”理论,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过程应该是现代化,这意味着逐步过渡到一种创新的发展模式,更换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传统,进入到更进步的社会秩序模式。教育作为社会秩序模式的一个要素.形成新的社会和文化现实的一种手段.是升级社会关系系统的途径之一。俄罗斯教育现代化寻求的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体系。衔接体系模型理念的关键词是连续性.而教育现代化范式变换是把教育系统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过渡.它秉持的原则是“扩张”。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是探索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相适应模式.这一过程本身对我国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4.
施振宏 《现代情报》2005,25(1):161-163
在《中图法》类目编号中,数字“0”多用作不同学科间具有相同属性类目的标识,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使用情况;在分类标引中,数字“0”被用作转换分类标准的标识,但由于“0”在类目编号中的问题和某些统一加“0”的规定,使得分类标引中“0”的使用存在复杂的状况。就此提出数字“0”在《中图法》中使用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毅 《软科学》2003,17(2):66-69,74
提出社会发展综合动力观,揭示精神文化因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和“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化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批判了工具文明的弊端及负面效应,重审人类共同选择———现代化文明转型的价值尺度和终极目标。展望了中国转型的核心、主题和历史归宿:由农业文明向工具文明、从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文明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的系统学表达在国际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中,有四大主流研究方向,即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生态学方向和系统学方向。经济学研究方向的集中点是力图把“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率”,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该方向的研究以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1990-1998)和莱.布朗在《未来学家》发表的“经济可持续发展”(1996)为代表。社会学研究方向的集中点是力图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和基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所谓“以大自然为本”的理论.在科学内涵上是逻辑上不能自洽的理论,在价值观念上是属于伪善式或假冒为善的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是要将环保的“利益”凌驾于科学发展.亦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上。本文引述了联合国文件对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下的定义,指出环保,要优先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还要不危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本文还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我国当前必须奉行的根本方针。此外.还评述了有关发展水电问题上的一些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思潮、新见解、新方法推陈出新,基于理论教育范畴内的“美学教育”即“审美教育”,已成为新世纪中华人文精神教育的聚众焦点。用“美育”来丰富和完善现代化社会的新型理论教育,遵循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改变西藏劳动人民技能弱势现状,提高西藏人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就业以及发展西藏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有关领导的指导与部署下,西藏职业教育学校应该从多方面、多渠道努力建设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西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做好师资准备。  相似文献   

10.
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是湛江市建设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的发展策略。而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关键。立足于“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应与发展生态经济二者统一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实现湛江沿海经济转机与飞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儒学所讲的“天人合一”,就是要求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它的最深刻的价值之一就是承认自然界具有生命意义、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契合。当今社会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形成共识.企业必须顺应社会的这种潮流,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长青树。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同居——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老年人的同居不能简单地判断其“是”与“非”,或者“应该”与“不应该”,而应当站在老年人的立场上,从他们的生活处境和实际状况去理解。  相似文献   

13.
韩光忠 《青海科技》2002,9(5):13-15
一、“十五”科技工作任务“十五”期间,要继续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科技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为重点,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和加入WTO的机遇,全面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离不开信息产业 1992年我国就明确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选择,确立了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和各个领域的主要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条重要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贯穿的理念是书约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连益于人民大众的身心健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至理名言被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一再地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因此,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仅会推动整个社会进步和经…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理念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城市”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作为巨大的系统,“数字城市”涵盖着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数字城市”不论从本身的建设架构、建设初衷,还是服务对象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数字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非技术层面上的人文因素,“以人为本”是“数字城市”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轨迹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数字城市”建设的“天时”、“地利”,“人和”成为决定“数字城市”建设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而决定能否“人和”的重要前提之一在于是否充分考虑“以人为本”。本文从“人本”的角度分析“数字城市”对未来城市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这种影响对“数字城市”建设的潜在要求出发,提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数字城市”规划思想,将“以人为本”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鉴于国情约束,中国不具备一般性地模仿欧关现代化进程中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条件。1998年我国明确提出的“城镇化”战略,是对县及县以下城镇在国家没有投资的情况下仍然大量增加的客观情况的认可,但许多实际问题导致“城镇化”陷入僵局。中国应该借鉴国际经验,避免其它人口过亿的大型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盲目扩张导致的大量贫民窟、黑社会犯罪等造成现代化进程中辍的不稳定问题。当前“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农村社区土地和乡镇企业产权关系,优先发展中心镇,同时改革地方治理结构,理顺建制镇与村自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两难抉择及未来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观,与传统发展模式尖锐对立,表现在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内在缺陷:目标缺陷、体系缺陷和价值缺陷等.这种缺陷使得文明社会的发展一步步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追求进步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和陷阱.中国在快速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危机重重,遭遇着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严峻的挑战:人口膨胀与粮食短缺所带来的沉重包袱;资源匮乏与环境恶化所引起的发展难题;经受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等.因此,深入探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所遭遇的困境,找寻出摆脱困境,整体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江苏经济和社会的历史方位,正在实现着“两个转变”:从“经济大省”迈向“经济强省”;从“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江苏建设“高教强省”的重要一翼和突出问题是“高职强省”。江苏高职教育发展的优势和形成的特色有可能在全国独领风骚,最有望成为冲刺“高教强省”的突破口和主阵地。没有“高职强省”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教强省”;没有高职教育的基本现代化,就没有整个高等教育的基本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人类巳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充分认识到,未来的社会竞争是信息的竞争,知识和信息检索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努力培养和强化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民族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训练和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以带动全民族信息意识与能力的提高,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更是民族教育的当务之急。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区高校蒙古文“社会科学文献检索”课教材目前的现状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阐述了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从传统走向现代化时期,蒙古文“社会科学文献信息信息检索”课教材实现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原则:①教材用语必须用民族语言;②教材的民族化不只是介绍民族文献信息检索工具,而应同化吸收国内外其他文种文献信息检索内容;③教材的现代化内容应包括计算机检索原理、国内外主要检索系统和网络检索工具以及蒙古学文献信息检索系统和网络检索工具;④教材的可读性,作为用户教育教材它的适用范围不能局限于在校大学生,而应面对广大少数民族用户。提出了加强蒙古文“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检索”课教材建设组织保障、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是科技哲学的基本内核,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是科技哲学恒常的关注对象。现代化的起源与演进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弱化科技的负效应,既需要科学技术,又有赖于“社会技术”。因此,现代化是科技哲学固有内涵的必然外延。对科学技术的完整解读,不应该也不可能离开现代化。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中许多问题的悬而未决,为科技哲学以现代化为新学术生长点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