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秦红梅 《海外英语》2012,(16):146-148
励志语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话语,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比较突出的特征是语言的凝练以及修辞手段的多样化。翻译励志语要以译文读者为中心,采用交际翻译法,把原文中包含的要旨明白无误地传递给译文读者,以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得到同样程度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黄娟  周满平 《海外英语》2013,(7X):163-166
互文性理论是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中一个较新的概念,它关注的是一个文本同他文本的相互指涉,在翻译研究中强调作品、语言、社会文化等与原文作者、译者、原文读者、译文读者等的对话与交流。钱锺书的著作《围城》充满了大量的互文性现象,这为读者带来丰富文化盛宴的同时,也为译者带来了重重的翻译困难,但妥善处理互文性可以有效地克服不同语言文化障碍,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应趋于一致,从而使译文与原文获得最大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3.
在翻译中处理好文化上的差异问题一直为各国学者所重视。一些学者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应该充分尊重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译文越接近译文读者的本族语越是上乘。另一些学者认为译文应该以原文作者的文化习惯为主,尽量保持原文译文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本文意在通过书名翻译探究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译者要在完全理解和把握原文各种含义的基础上,与译文读者搭建一个交际平台,利用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对译文读者的了解,构建共知信息的假设或交际双方所共同接受的信息。由于译者与原文作者所处的语言、文化、地理环境不同,译者和原文作者的话语"预设"也就不同,译者必须根据原文作者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对译文读者的地理、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的了解进行语义和语用"预设",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传递思想的载体和工具;人的思想和感情通过语言得以充分表达.作者把他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给读者,因此,作者所使用的语言愈适合读者的要求,愈为读者所喜闻乐见,则他所要表达的信息就愈能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同样,译者要把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语言的转换(即翻译)传递给译文读者,则译文所用的语言意适合译文读者的要求,愈为译文读者所喜闻乐见,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也就愈能为译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那么,当前外译中的译者应使用什么形式的语言才能使自己的译文为广大的读者所喜闻乐见和接受,从而收到传递信息的最大限度的效果呢?这是关系到译文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不同的认知语境.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译者应依据最佳关联的原则,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作中习语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7.
卞慧 《英语广场》2021,(10):26-29
李清照的词作风格独树一帜。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目标语读者很难领略其内涵。在接受美学的关照下,译者首先要使自身的期待视野与原文保持一致,揣摩原文的空白,其次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合理处理空白,构建召唤空间,使得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深层意义,实现原文生命力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经验功能描绘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中的各种过程,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图景。译者是原文图景的复制者,他的任务是让译文读者观察到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图景,确保译文图景的完整性,准确再现原文人物、事件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成功实现经验功能的对等。  相似文献   

9.
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中的直接翻译,旨在通过保留原文语言特征为我们提供的“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本意的交际线索”。在翻译中,译者的主要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通过鲁迅《呐喊》两译本中例子分析,证实直接翻译能较好地解释小说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相似文献   

10.
文化预设是原文作者和原语读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的文化背景信息。本文将从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出发,探讨在汉译英中通过异化翻译让译文读者也具有这种文化预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