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应用题的最佳解法,具有思路独特,方法巧妙,推理清晰,形式简明,计算方便等优点。有些应用题,在学生掌握一般解法后,再教给一些最佳解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敏捷性。在应用题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寻求最佳解法呢?一、抵销条件,寻求最佳解法有的应用题,抵销某些条件后,数量关系就简明了,从而可获最佳解法。例:李燕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总页数的1/7多5页,第二天看总页数的1/6少5页,还剩下58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用一般方法解,先整理已知数量,再  相似文献   

2.
一、用对应法解题在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对应的方法是建立在分数应用题的“量”与“率”对应基础上的。正确地找出题中的“量”所对应的“分率”是解题的关键。例: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6页,还剩20页没有看。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把这本故事书的总页数看作单位“1”,要求这本书共有多少页,就要求出20 6=26页的对应分率,根据条件可知26页的对应分率是:1-1/4×2=1/2,  相似文献   

3.
正确地理解应用题题意,是弄清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应用题的类型多,结构比较复杂,小学生在理解应用题题意时,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为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除应让学生掌握“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根本方法外,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辅助方法。 一、倒过来想想。 有的应用题顺着已知条件思考,不容易弄清数量关系。如果倒过来想想,数量关系就明显了。例如:甲堆煤比乙堆煤多12吨,乙堆煤比甲堆煤少1/4。甲乙两堆煤各重多少吨?这道题,我们把“甲堆煤比乙堆煤多12吨”倒过来想想,就是“乙  相似文献   

4.
张焕孪 《云南教育》2005,(13):14-15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有多余条件出现。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可能会出现多余条件,打破以往每个条件都有用的思维定势,排除多余条件的干扰,鼓励学生寻找最简捷的解法。如:“小红看一本故事书,看1了全书的1/4,还剩30页。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在学生解答后,教师将第一个已知条件改为“3天看了全书的1/4”。  相似文献   

5.
毕业复习时,可以范例引路,通过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结构,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一、范例引路,一题多变 1.不断变化习题的问题或条件,进行列式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如: (1)一本书共180页,小明第一天看全书的3/10,第二天看全书的1/3,( )? ①两天各看多少页?②两天共看多少页?③还  相似文献   

6.
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是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和解答应用题的前提。怎样弄懂题意?认真读题是第一步。学生读题往往是单纯读“字”,读过之后不知其意,因而老师要加强指导,使学生明确读题的目的性,做到每读一遍要有一定的收获。我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方而要做到“三读”、“三弄懂”。  相似文献   

7.
解答应用题,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把分析数量之同的关系作为重点,也可以画出示意图帮助分析,便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解复合应用题的过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理解题意 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对问题的内容弄不清楚,就无从下手解决,或者得出错误的结果,所以必须仔细地研究应用题的语句,弄清题目的意思,明确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对于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还应当把题中所给的条件,所求的问题做简要的条件摘录,最好做图解,这就更利于理解题意。 例:青龙山农场修一条6200米长的水渠,已经修了25天,平均每天修200米,剩下的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数学课上,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页数的1/6。第二天看了全书页数的1/4,正好是60页。还剩多少页没看完?”课堂上,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不同的解法,有的同学是这样解的:  相似文献   

9.
[题目]贾苗第一天看书38页,第二天看的页数是第一天的2倍。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分析与解]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第一天看书38页”和“第二天看的页数是第一天的2倍”,问题是  相似文献   

10.
应用题的结构是指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是: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既有着直接的联系,又有间接的联系。紧扣其结构训练,有利于克服单例教学的弊端,使学生通过少量的例题,学会解决两步应用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并题训练即将两道有联系的一步应用题,合并成一道两步应用题。如:“一本故事书95页。小红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2页,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看了多少页?”可以先出示两道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1.一本故事书,小红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2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2.一…  相似文献   

11.
在本学期"较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有这样的一道题:"李小红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4,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在以前的教学中,我都只是把这道题当作是一道普通的练习题来进行训练,学生也都是例行公事似的练习,基本上  相似文献   

12.
等价变换法是一种思路灵活、应用广泛的解题方法。它通过对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进行等价变换、调整,使数量关系更加明确、清晰,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例1.李林看一本故事书,已看与未看的页数比为2:7。如果再看20页,已看与未看的页数比为4:9。求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相似文献   

13.
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由于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解题时常常无从下手.下面介绍几种特殊的解题方法.一、排列条件法.例1.小明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1/5,第二天读了10页.这时,剩下的是已谈的3倍,这本故事书一共多少页?分析解答:根据题意排列条件如下;1/5 10页 1/5×310 ×3(页)这样,不难看出40页(10 10×3)占这本书的(1-1/5×3).这本书的总页数为:(10 10×3)÷(1-1/5×3-1/5)=200(页)例2.一桶油,第一次倒  相似文献   

14.
在许多分数应用题中都会遇到单位“1”的问题。根据题目条件正确使用单位“1”,能使解题的思路更清晰,方法更简捷。现举几例加以分析。 1、小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12还少5页,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15还多3页,还剩206页没有读,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相似文献   

15.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充分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答。但有些应用题数量关系较抽象,单凭想象学生较难发现条件与问题的内在联系。为帮助理解题意,我在教学中常利用线段图来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思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行程问题时,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通过作图就化难为易了。又如分数应用题:一本书已经看了58页,还剩,^。、,1_、.、。_——一下全书的H少1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当学生——-‘4一”””~”””’“——””——““对“还剩下全书的tr少1页”这一条…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得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关键不是分析数量关系,而是理解题意。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只有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出发,构建全新的应用题审题教学方式,从而帮助、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理解题意,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解答应用题,大面积提高应用题教学的教学质量,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苏爱红 《西宁教研》2000,(4):28-28,16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的常规教学中,以往我都是出示例题,请学生看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析题意及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枯燥”的文字和“干巴巴”的数字,根本就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引导抽象地去理解题意。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只能机械地模仿例题,只要题目稍加变动便错题百出。有些应用题虽然配有图画,但也只是一个静物.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注意”。  相似文献   

18.
分数应用题特别是分率不直接对应的稍复杂的应用题 ,学生无法找准单位“1”的量对应的分率 ,往往束手无策。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解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呢 ?一、分析题意写数量关系式分析题意找正确数量关系是列方程的依据 ,也是列算术式的依据。在教学时 ,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前提下 ,写出题目中所求的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写出题目中已知数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数量关系 ,再把数量关系式用等式表示 ,对未知所求的量用“ ?”表示。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就会这样地去分析 ,并列方程或列式进行解答。例 1  …  相似文献   

19.
一、帮助儿童理解题意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工作。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帮助儿童理解题意。1.通过读题明确应用题的內容行┯τ锰庥锞浣仙睢⒚适跤锝隙?为了帮助儿童理解题意,可由教师读题。在读题的时候,重要的地方,要加重语气,放慢速度,并作必要的解释,使儿童能够透彻理解题意。如  相似文献   

20.
季贞莲 《陕西教育》2007,(10):36-36
一、加强语言训练,重点理解题意 让每个学生读读说说,这是帮助学生懈应用题必不可少的步骤。教师不但要指导读题,理解题意而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题。让学生读题后对题目的理解进行交流,提出读题时存在的疑问。其中,要求学生能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及常见的数量关系。然后探讨同学们提出的疑问,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同学回答进行评价。组织这一系列语言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为顺利解应用题作好准备。[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