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老师让学生看地图,介绍安塞腰鼓导入课题)一、感知"腰鼓"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生:课文第六到十七段是写打腰鼓的。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17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  相似文献   

2.
一 寻找言语感觉 1.关注四次感叹. 师:作者刘成章先生在文中发出的四次感叹是——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这四句话. (生读书圈画) 师:谁把这四次感叹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乍一听,这四句话有点重复哕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生:不是. 师:四句话,四个“好”字,现在哪位同学把写“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相似文献   

3.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去年的树》第十五自然段,想一想“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句话的意思。 师:盯着灯火看的这会,鸟儿心里想什么呢? 生: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  相似文献   

4.
《狱中联欢》一课按照新年联欢的过程 ,写了“唱歌”“交换礼物”“贴对联”“表演节目”等内容 ,其中重点写了“贴对联”和“表演节目”。下面介绍“贴对联”这一部分中的教学片段。师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5—23自然段 ,弄清这个部分主要讲什么?生 :这个部分主要讲了狱中革命者在1909年元旦联欢中贴对联的经过。师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 :从这部分中你发现有几幅对联?(生读文 ,画记号)〔评点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发展学生的求知欲。〕生 :我发现这段课文中有五幅对…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苏教版)一年级(下)第4课《春到梅花山》的第2自然段。【教学过程】师:请小朋友们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生自由朗读)生1:我读懂了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经常去看梅花。师:你是从哪儿读懂的呢?生1:我从第2句话中“一到……便……”读懂这层意思的。(师红笔圈画,指导朗读)生2:我从中体会到了梅花山看花的人很多,好像河流一样。师:你真会读书!“把人流”这词儿的意思都读懂了。(相机圈画,指导朗读)生3:老师,我“从涌动”这个词中体会到前往梅花山看花的人也“是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很挤很挤的…  相似文献   

6.
教例】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直奔课文中心  审题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1)这篇课文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2)课文中能体现课文中心思想的是哪个句子?  默读后讨论、交流:  师:现在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生:课文先写许多人在万国殡仪馆悼念鲁迅先生的情景师:这句话得补充一点,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悼念鲁迅的呢?  生:应该补上“鲁迅先生逝世以后”。  师:很好!(板书:在殡仪馆里)  生:接着写鲁迅先生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师:注意,老师要求说说“写了哪几件事”,要说事情。  生:是写…  相似文献   

7.
教学实录:师: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写上读后语。生:(边读边在课本上写读后标记)师:同学们读书读得多认真呀!现在你们肯定收获不小了。下面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句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要那样读?(学生按学习小组认真地讨论,有的还表情丰富地读开来了)师:在学习小组里读可能不过瘾,谁在班上读一读?生1:我喜欢读的句于是:“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在读这一句话的时候我边想象着厚厚的雪。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的也来读一读。生2:我读这一句…  相似文献   

8.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 生:课文第六到十七段是写打腰鼓的。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17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出让你印象很深的句子、段落。别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案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时教学片断 教师一: 师:现在我们学习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齐读1-6自然段. 师:这一大段写的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有哪些?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1:在东北,讲周恩来和伯父对话. 生2:讲周恩来对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师:当时东北的环境怎么样? 生: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老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环境等众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必须研究课堂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力求优化组合,和谐发展,强化诸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有幸聆听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翠鸟》一课,颇受启发。片断一:师:读第一段,同学们的头脑里是否会出现翠鸟的样子?请你们默读。(学生默读想象)师:谁能上来画出翠鸟的样子?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请几生上台画。其他学生自己画。师点评)师:下面我要请同学上台来,边指图边向大家介绍翠…  相似文献   

11.
教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师:“囫囵吞枣”什么意思?生:“囫囵吞枣”就是指吃枣不加咀嚼,整个地吞到肚子里。师:对,这是“囫囵吞枣”的原意。那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请先找出文中表明“我”读书“囫囵吞枣”的话。生:“我”看《水浒传》,“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生:我明白了,文中“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加分析,不求理解。师生讨论。小结出解词“三部曲”。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一种解词方法,它分3步:①说原意;②到文中找句子;③说文意。请大家按这个方法说说“张冠李戴”的…  相似文献   

12.
师:请看第五幅图。图上画的是谁,它在干什么?这一部分(指着小猫想象的部分)画的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请一个同学读第一句话。 生:小猫看见了,就把小鱼种在地里。 师:小猫“看见”了什么?为什么把鱼种在地里?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秦兵马俑》第二自然段(苏教版12册第6单元) (教例一) 师:这段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请大家读读书,看看哪些语句写出了秦兵马俑的这个特点?(学生读书) 生:我从“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6000个左右”看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因为这句话写出了秦兵马俑占地面积大、数量多。 生:我从“一行行、一列列……所向披靡  相似文献   

14.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白杨》时,摈弃了繁琐分析的套路,加强了学生读书的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他读讲课文的一个片断: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把形容白杨的一个词语找出来,看谁找得最准.(学生读书、思考)生:高大挺秀.师:对.“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呢?要想理解这个词语,就得认真读书.我请一个同学从第3自然段读.(指名读)  相似文献   

15.
教学片断(苏教版第五册第29课)师 :这条路除了宽和平 ,你们通过读 ,还感觉到这条路怎么样?从哪里感觉到的?生 :读了第五自然段 ,我觉得沪宁高速公路还很长。师 :请同学们先默读第五自然段 ,再说说你从哪里读出路的“长”?生 :开头第一句“这条路好长啊!”直接写出了路的长。生 :我从“它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起伸向天边”这句话也读出了路很长 ,这句话中作者把沪宁高速公路比作了长长的飘带 ,可以看出路很长 ,而且这条飘带伸向天边 ,看不到尽头 ,真长啊!生 :从“我”与爷爷的对话中 ,我知道它全长274千米 ,经过四座主要城市 ,的确很长。师 :同…  相似文献   

16.
正板块一:读,梳理故事师:今年是洪汛涛爷爷创作童话《神笔马良》60周年,我们一起读读《神笔马良》这个童话。请你静静地默读,读到故事中有趣的地方,可以拿起笔来做标记。边读边思考,读书就更有意思了。(学生默读)师:好,请你们说说觉得有趣的地方吧。生:我觉得给马良一支神笔的白胡子老公公像个神仙,非常有意思。师:是啊,童话中经常会出现这样超能力的人,可能是白胡子的老公公,也可能是美丽的仙女。生:我们平常画在墙上的  相似文献   

17.
[学生按老师布置的思考题 ,经过反复研读课文、思索讨论 ,分别给各个部分加上了以下小标题 :一、伯父谈读《水浒传》。二、伯父谈“碰壁”。三、伯父关心黄包车夫。四、伯父关心女佣阿三。]师 :第一部分共三小段。二、三两小段写伯父谈读《水浒传》的事。我们先来学习开头的第一小段。这一小段共有六句话。同学们反复读读、想想 ,同座的议论议论 ,看这六句话说了哪几层意思?(生读、想、议)生 :分两层。前五句是第一层 ,写伯父去世后我在殡仪馆看到的情景。第六句是第二层 ,写我悲痛的心情。生 :第一句写的是伯父在世时我的想法 ,应单独分为…  相似文献   

18.
犤案例犦课堂教学是一个由老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环境等众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课堂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必须研究课堂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力求优化组合,和谐发展,强化诸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有幸聆听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翠鸟》一课,颇受启发。片断一:师:读第一段,同学们的头脑里是否会出现翠鸟的样子?请你们默读。学生默读想象。师:谁能上来画出翠鸟的样子?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请几名学生上台画。其他学生自己画。师点评(略)师:下面我要请同学上台来,边指图…  相似文献   

19.
师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 ,可以默读 ,可以放声读 ,可以同桌对读 ,也可以离开座位找朋友读。学生读课文)师 :想想作者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 :作者听到了雨点打在窗上“叭叭”直响的声音。生 :作者想到了雨水会流进地里 ,流进果园里 ,流进人们的心窝里。师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小节 ,想想从“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生 :我体会到了这真是一场及时雨 ,人们打心眼里高兴。生 :雨水流进庄稼地里 ,庄稼会越长越好 ;雨水流进果园里 ,果子越长越甜 ,人们是多么高兴啊!生 :我体会到…  相似文献   

20.
(教例一)师:这段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请大家读读书,看看哪些语句写出了它的这个特点?(学生读书)生:我从“它的观众席有1642个座位,567个站位。乐池可以容纳一个110人的乐队。舞台的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看出维出纳国家歌剧院非常宏伟。因为这句话写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