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对形式的热衷,与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大量译介紧密相关.出于规避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非理性成分的考量,一些作家对其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剔除,从内容中“剥离”出形式,“成功”地将现代派的创作技巧移植到中国文学中来,从而解构了定为一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使文学创作出现了.多元化.但是,由此带来的“技巧崇拜”或日“技术主义”,也导致了中国的现代主义只注重技巧的操练,而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精神,同时又屏蔽掉了对社会现实的有效关切.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新月派,由于所持的政治立场不同,使得他们对社会、文学观念等问题持不同的态度,并发生论争.但作为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团体,对对方的文学创作批评的同时也难以掩饰对对方的文学才华的赞赏.他们不同的自由人生观、民主政治追求、对民众的态度等,使得他们创作内容和政治倾向不同,鲁迅倾向于平民文学,而现代评论派、新月派大多倾向于贵族文学.他们的诗歌、杂文创作明显体现出各自代表的政治观念和文艺观念.  相似文献   

3.
30年代出现的普罗文学,在革命意识形态的规约下,形成了自身特殊的政治美学观念,构成了对旧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颠覆。在阶级中心论的基础上,普罗文学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审美化,在话语、题材、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目,从而成为左翼文学美学规范建立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从建国之初到七十年代末,西方现代派在我国遭到了全面的拒绝,这本质上不是艺术形式而是意识形态的拒绝。在新时期之初,王蒙以其“意识流”小说推动了艺术形式和文学观念的解放。八十年代中期,中国青年一代小说家对西方现代派采取全面的主动性借鉴姿态,形成了以马原为代表的形式革命,以刘索拉为代表的反抗主流文化和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三大文学集团,并确立了文学上的多元化局面。九十年代后,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不再具有推动思潮形成的力度,但已渗透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一切方面。  相似文献   

5.
“普罗”是“无产阶级革命”(英语Proletariat)一词的音译“普罗列塔利亚”的缩语。普罗派小说则指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初倡导“革命文学”的一个小说流派。它风起于20年代中后期,从社会角度看,它与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紧密相联,是思想文化革命向政治革命过渡的产物;也是20年代的中国青年知识群体顺应时代潮流,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追求社会解放转变倾向在文学上的表观。所以,在对它的研究和考察中会强烈地感爱到政治色彩浓厚的社会历史因素对小说肌体的注入,以致强有力地制约着小说的话语形式、文本特征以及谙种功能。在现代小说的流程系列中,不论人们曾对它有过多少褒贬的情感或评论,普罗小说作为一种既存的小说模式,一个无法中断的中间环节已经在20世纪小说的研究中获得了对象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新诗的诗体模式在20年代后期主要以格律诗体为主,但也开始有所变化,呈现出诗体转型的势头。由于社会政治运动及革命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动,它给诗坛带来的震荡是勿庸置疑的。一方面是戴望舒等少数诗人开始就新诗的诗体进行新的探索;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初期象征诗派于大革命失败后迅速消解,与前期创造社、太阳社的部分诗人转而投入革命文学的阵营,以早期革命诗歌的先锋姿态进行普罗诗歌创作,从而开拓了中国早期政治抒情诗的诗体形式,并与格律诗派相对立,诗歌史称他们为“普罗诗  相似文献   

7.
论《地泉》     
阳翰笙的《地泉》是“普罗文学”的代表作 ,是一部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而艺术上却显粗糙的作品。《地泉》批评在现代文学史上功不可没 ,但也有偏颇之处。《地泉》不是一部“革命的浪漫谛克”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新感觉派是崛起于本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当时,以横光利一、川康端成为首的几个青年作家,接受欧洲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张起了现代主义的旗帜。他们声称不愿再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而要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注到客体中去,以新奇的感觉来创造由智力构成的“新现实”。鉴此,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称他们为“新感觉派”。在我国又把这种流派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派”,或现代派。  相似文献   

9.
杨洪承教授的新著《革命与文学的双重变奏》的首要之功在于建构了“大革命文学史观”。这种“大革命文学史观”提取于近现代三大政治革命,但又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覆盖性。它是建构在“五四”新文学的民主、科学意识形态之上的平民主义、现实主义等价值观的文学史学术话语。杨洪承教授运用“大革命文学史观”,对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社群的结构形态、现代中国革命文学作家谱系的革命性,进行了细节性的考证和历史本质的归纳,揭示了普遍存在于文学知识分子与社会革命之间的互动逻辑,从革命文学社群和谱系的角度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0.
“革命-左翼文学”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强化了重视政治功利性和目的性等诸多特征。左翼文学和延安文学时期形成的创作功利观,影响了现代至当代几十年的文学发展,知识分子逐渐被边缘化。从“五四”新文学到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实现过程是一个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纯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关于 “新思潮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 ,“新思潮派”的理论贡献大大加深了人们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性质的认识。60年代初 ,李新等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将“新思潮派”概括为 :“新思潮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教育之下的革命知识分子” ;“新思潮派以王学文等为代表 ,因他们的文章发表在‘新思潮’杂志而得名”① 。由此开始 ,从新编《辞海》到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教材、论著 ,基本上都袭用了这一概括 ② 。近年来 ,随着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不难发现 ,无…  相似文献   

12.
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在80年代对我国文学创作发生了深刻影响,使文艺界出现了一股探索潮流。时隔不久又归于沉寂。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理论的迷惘,(二)观念的转变,(三)评论的没落,等等。但“退潮”并不是“消失”,更不是整个文学创作进入了“低谷”。事实上,新的文学尝试正在顽强地生长着。  相似文献   

13.
在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编入对“现代评论派”、“新月派”、“论语派”和“与抗战无关论”等的斗争,胡适、陈源、林语堂、梁实秋等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被贴上一个个政治标签。公论已定,似无可置疑。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读摘引的文句,而对他们表示唾弃。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简单的结论、固定的论述方式与封闭的批评方法受到了冲击。随着学术民主的倡导,文学评论界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实事求是,对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4.
贬谪,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常见的政治现象,贬谪者将其被贬谪的人生感悟和谪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蕴涵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因而称之为贬谪文学,这是一种在内容情感上独具特色的文学体式。但“贬谪”在历史上,又可以称为“左迁”、“贬”、“流”、“谪”等,于是,研究界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称谓,或称之“迁谪文学”,或称之“贬谪文学”、或称之“逐臣文学”,其实,它们各自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并不一致,应予区分,以便能较准确地指称和描述贬谪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学体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二十世纪西方有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亦称“心理分析”)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影响和渗透也是非同小可的.1921年朱光潜先生在《东方杂志》上较全面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在文学上的运用,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沈从文、施蛰存等作家则不同程度地接受之并运用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他们高举起张扬人性的大旗,对中国封建假道学的虚伪性、对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与虐待,进行了深刻而严厉的批判.鲁迅的《补天》、郭沫若的《残春》、郁达夫的《沉沦》都写了性的苦闷和性的力量.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新感觉派小说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则用跳荡、变幻的文字,揭示了大都市人灵与肉的冲突、性的压抑及自然对生命的抑制.他们甚至以弗洛伊德关于文学创作乃是被压抑的“力必多”(性力)的升华观点作为创作实践的指导,用精神分析来图解人物的心理活动.由此,不能不让我们感受到新感觉派小说家受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之深广.但截止目前的文学批评,对鲁迅、郭沫宕乃至新感觉派小说家受弗洛伊德理论影响的阐释日渐增长,而对四十年代初登上文坛的女作家张爱玲,却似乎有了太多的隔阂和冷漠.就是有限的几篇,只是停留在表层意义的解释上,而忽略了她在《传奇  相似文献   

16.
针对1930年代中周武侠小说的激烈批评,其实质是新文学阵营对通俗文学的“政治压倒审美”式批判,动因是新文学对通俗文学读者群的争夺,引出了新文学必须善用现代传媒、实现文学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在政治功利与审美追求、“社会影响”与“品格操守”的二律背反中,瞿秋白结合苏俄普罗文学经验,提出了政治化与大众化并举的新思路,旨在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中国武侠小说在“反武侠”动力机制的作用下,积极调整,不断前进,批评是永葆其活力的悖论式法宝。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为通过社会革命建立一个现代的国家政治制度提供了良好机遇,从这一生存环境和文学审美观念出发,中国现代作家的三种选择具有代表性一是以鲁迅等为代表的自觉将自身的文学活动与时代意识形态主题相联的作家,执着于或启蒙、或救亡、或启蒙与救亡并重,自觉回应一日千里的转折时代对文学责任的义务的呼求,对中国现代意识形态主流建设乃至社会革命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是以前期创造社作家等为代表的执着于“为艺术”的人们,他们尽管深恶中国现代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反对文学的功利性,执著于文学之“美”、“纯”的追求,这类作家的创作不但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而且也无悻于作家的“职业”要求,何况其中还有一个发展转化的问题,所以,对此应予基本肯定;第三种选择是一种有愧于“作家”称号的选择,如周作人等人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的“叛卖”、“附逆”,陈铨等出于某种政治与商业利益,置基本的道德与人格于不顾的文学游戏者。  相似文献   

18.
“性灵派”以“求俗”的文学主张独树一帜,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性灵派”世俗化的创作倾向不仅表现在文学题材的选择上,还表现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明清之际理学、心学的发展,市民经济的繁荣,通俗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都是“性灵派”文学创作俗化倾向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一部中国现代作家追求政治革命信仰的心灵发展史,中国现代作家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社会精英群体,他们以火热的青春激情和变革现实的叛逆勇气,造就了20世纪中国文学强烈的主观战斗精神,也以执着的人生目的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中国现代文学涂抹上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他们的身上,“诗人”与“战士”双重社会身份的完善结合,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取向,即以崇高的艺术形式去承载神圣的政治使命,从而使百年中国文学形成了“实用性”与“战斗性”的光荣传统。  相似文献   

20.
<正> 五四新文学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中国文学真正迈进“现代”的门槛。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得极为迅猛但也去的过于仓促,因而它没来得及展示它全部的思想魅力和艺术功用。在那热烈喧嚣之中,五四文学先驱们面对腐朽僵死的旧文学,义无反顾地高树“文学革命”之大纛,他们刚刚开始改造国民灵魂,打破“瞒”和“骗”之精神迷梦的伟大思想工程,中国现代文学已发生了巨大的裂变,1923年一批共产党人和革命作家关于革命文学主张的提出,1928年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掀起和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在其后的整整半个世纪中,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取代了五四启蒙文学成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