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阮籍渴望入世,因为不安全,他拒绝了曹魏;司马氏站了上风,他从此进入权力中枢.事实表明,阮籍在情感上并不倾向曹魏,更不反感司马氏.决定他是否入仕的依据并非他的情感倾向性,而是对时局的判断,对要效忠的主子的政治潜力认可,以及他本人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2.
生处魏晋易代之际的阮籍,由于不肯与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司马氏政权合作,却无法躲避对方的拉拢,又要保全自身性命,于是做出种种有违礼法的行为来.但是,外在的越礼任诞并不意味着阮籍活得旷达自然,他内心其实一直在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3.
生处魏晋易代之际的阮籍,由于不肯与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司马氏政权合作.却无法躲避对方的拉拢,又要保全自身性命,于是做出种种有违礼法的行为来。但是,外在的越礼任诞并不意味着阮籍活得旷达自然,他内心其实一直在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4.
正始诗人阮籍、嵇康对抗司马氏统治,崇尚玄学,形成寄托"遥深"和"清峻"的诗歌风格。而西晋诗人傅玄投靠司马氏政权,尊儒反玄,诗歌崇尚拟古、讲究语言与形式的创新。通过分析三人人生选择、思想倾向与诗歌特点,可以看出西晋诸贤没有沿着阮籍、嵇康的创作道路发展,而是受到傅玄的影响,变正始玄思为流韵绮靡,从而开启了西晋追求文辞华美与技巧创新的诗风。  相似文献   

5.
披阅阮籍诗与文,透过文字难禁的悲忧哀婉的迷雾,总有一些疑问萦绕心头:在残酷险恶的环境里,阮籍何能得以自保?阮籍和司马氏关系究竟如何?耽酒佯狂与穷途之哭,哪一样是阮籍的真性情?层层遮掩下,阮籍真实的政治倾向究竟怎样?我们试从其历史的陈迹中找到一些印迹。  相似文献   

6.
刘晨强 《考试周刊》2011,(11):18-18
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因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步兵,在"竹林七贤"中最具诗名。据《晋书》记载,他"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博览群书,尤好老庄;嗜酒能啸,擅长弹琴"。只可惜,这位多才多艺的名士,偏偏生于魏末晋初的乱世。在司马氏的高压政治下,当时不合作的名士很少能保全自己的性命。阮籍对司马氏的拉拢利用虽持敷衍的态度,内心却极度痛苦,终于忧愤而卒。  相似文献   

7.
<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石林诗话》两书中似对阮籍甚是不满,以其为晋文帝从事中郎,尤其是为公卿作劝进表一事,推说阮籍不该"论于康前",并言其与司马氏有最附之嫌云云。笔者以为,阮籍作劝进表,固然有损于名士之"风骨",然其之所以作劝进表亦是实非得以,况且以此一事而言"籍忍至此,亦何所不可为"未免有以偏盖全之嫌。本文试将对此及阮籍之出仕与入仕问题加以探索,略成拙见:  相似文献   

8.
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的人格形象同中有异.他们以玄学自然观为武器否定司马氏所标榜的儒家名教礼法,追求洒脱不羁、超逸绝尘的玄学人格,行为和思想都具有叛逆性.他们的人格形象在文学创作中充分展示出来,形成了同中有异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9.
阮籍为了躲避司马氏和曹魏政权的斗争,主动要求到东平做东平相,其所作《东平赋》批判和讥刺了司马氏暴政背弃仁义道德、残害忠良,抒发了自己孤独、苦闷、哀愁的愤懑情感,表达了隐逸避世、全身远害的愿望。在艺术上,《东平赋》主要采用比兴象征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章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对前人的辞赋艺术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0.
对于阮籍的政治思想,学术界历来有两种不同意见,即亲晋和亲魏。本文认为,阮籍既不亲魏也不亲晋。在思想上,他对现实政治始终有一种批判,但这种批判是凭籍于知识分子理想之“道”,而非站在曹魏立场上是曹非马或站在司马氏的立场上是马非曹。在现实政治中,阮籍的济世思想不可能实现,为保全自身不得不与现实妥协,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世人眼里,阮籍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有说其狂放,有说其苦闷。他在日常行为上狂狷任诞、放荡不羁,在政治方面却立身谨慎、口吵臧否。他有着强烈的济世之志,却又消极退避、沉醉酒乡,还不得不选择与司马氏集团的特殊合作关系。阮籍留给后世有《咏怀诗》八十二首,在他言为心声的诗文里。我们可以解读出阮籍的矛盾心态和复杂人格的形成及原因。  相似文献   

12.
阮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时人服其远识”,又“多谓其痴”;后人有誉其为“真正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或贬之为“生活和思想本来就是堕落的”,分歧之大,几乎是到了截然不同的程度.而其争论的焦点,则集中于阮籍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上.有人曾武断地说:“阮籍鄙晋是不应该的,魏朝既然丧失朝气,魏统治者既然已经腐败,没有统一的能力,那么还死死抱住一具僵尸有什么用?历史是发展的,知识分子应该是历史发展的敏感者,不应该是历史的哀鸣者;应该以国家、民族的大业为重,顺应历史的潮流,积极推动历史前进,不应该留恋于庸俗的私人感情.阮籍的悲剧就在于感情常常代替理智,使他不能勇敢地告别过去,大步向前迈进,以致走上了一条‘背时’的道路,在苦闷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也作践了自己的一生.”并得出结论:“他的处世方式和政治态度是应该否定的.”另有论者则提出:阮籍“真的到了‘魏晋之际’他是站在司马氏一边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处处为司马氏着想,为国家着想”,“站到新政权一边”“对司马昭的支持是一贯的”,而司马昭则“处处尊重际籍”,“敢于不拘一格地放手使用,加意保护”.并断言“置阮籍与司马氏长期合作的大量史实于不顾……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察”.一个是否定,一个在肯定,  相似文献   

13.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卒于魏元帝是元四年(210-263)。他的父亲阮是“建安七子’之一,曾任魏丞相椽,知名于世。阮籍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诗人传统的贵族家庭,他本人曾历事司马茨(宣帝)、司马师(景帝)、司马昭(文帝),及至高贵乡公即位,又封为关内候,徙散骑常待,这在当时算得声名显赫了。可是,阮籍放着这样的大官不做,自动求为东平相,最后仅仅挂了一名步兵校尉的闲职,天天饮酒,差不多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阮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与司马氏渊源本深,曾多次得到司马昭的庇护而苟全性命…  相似文献   

14.
由于阮籍与张华<鹪鹩赋>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辨前者之全部赋作的内在联系,发现阮赋及其赋体性作品<大人先生传>的创作始末,恰与司马氏从开始篡权到定局之年限相一致;由<东平赋>作时考辨发现阮籍后期"不与世事"、谨慎自保实为苦闷待"时"的真相契入,其将自己宏大人生追求境界寄托于赋体创作,以赋体创作作为其较为直接的、现实时代社会理性批判的重要武器,可见其"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乃赋体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15.
阮籍一生分为三个时期:三十岁以前为早期,思想完全是儒家,代表作为《乐论》、《通易论》;三十岁到四十岁为中期,他在纷乱的政局中受到种种刺激,由儒入道,回避出仕,转向隐逸,代表作为《答伏义书》、《达庄论》和《咏怀诗》;四十岁以后为晚期,他出任要职,支持司马氏,思想上杂取儒、道二家之精华,代表作为《大人先生传》,此文表明阮籍既追求精神绝对自由,又欲建立事功,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人生哲学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扬雪 《中文自修》2007,(3):9-11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魏晋之交,曹魏篡汉、司马氏篡魏,动荡不安的社会处处弥漫着疯狂的黑暗气息。也正是在此时,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清俊潇洒的文士:他们崇尚老庄的道家思想,不拘于世俗的礼法规则;唾弃一切虚伪与专制,生活得放任而又旷达……他们就是“竹林七贤”。请记住这些名字: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这是最黑暗的年代,也是最光明的年代。在这七人之中,真正倜傥不群、富有个性,并在文学上取得了较大成就的是阮籍与嵇康;而阮籍更被历代文人推崇为“正始之音”的代表。当嵇康在刑场上以一曲荡气回肠的《广陵散》奏响历史的最强音时,不甘沉沦却又深感无奈的阮籍正徘徊于穷途,失声痛哭……不是每个人都有与时代一刀两断的勇气。长歌当哭,只能在痛定之后。  相似文献   

17.
西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张华,出身寒门,历仕两朝事二帝。张华早年失怙,凭借个人才华赢得刘放、卢钦及阮籍的垂青而步入仕途。魏末,逐渐受到司马氏的器重,任太常博士、佐著作郎、长史兼中书郎。张华仕魏期间,通过进德修业来安身立命,尽职修谨,惟命是从,委命顺理,惧祸自保。  相似文献   

18.
历来人们习惯以儒、道两家来评论阮籍思想,并形成了三种主要认识:其一认为阮籍思想属于道家,其二认为阮籍思想归根到底属于儒家,其三则认为阮籍思想是儒、道两家思想交替演进发展的结果。本文通过对阮籍作品的解读,对其人其事的梳理及对魏晋时期政治时局、士人风气及其他旁支因素的分析,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儒、道标准机械地评介阮籍的思想。阮籍思想的矛盾及其痛苦是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儒、道两家哲学时难以抉择的两难表现。  相似文献   

19.
历来人们习惯以儒、道两家来评论阮籍思想,并形成了三种主要认识:其一认为阮籍思想属于道家,其二认为阮籍思想归根到底属于儒家,其三则认为阮籍思想是儒、道两家思想交替演进发展的结果.本文通过对阮籍作品的解读,对其人其事的梳理及对魏晋时期政治时局、士人风气及其他旁支因素的分析,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儒、道标准机械地评介阮籍的思想.阮籍思想的矛盾及其痛苦是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儒、道两家哲学时难以抉择的两难表现.  相似文献   

20.
八十二首五言《泳怀诗》是阮籍的诗歌代表作,被历代学者们公认为晦涩难懂。本文通过分析阮籍诗歌中所选择的抒情意象及其内涵,来发现阮籍的内心世界,从而了解《诛怀诗》的主题思想,以证明《诛怀诗》的可懂性,以和传统的观点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