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2010年江苏卫视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一经开播,就因参与嘉宾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出位言论而备受关注,高收视率一直伴随着对节目的质疑.本文将梳理了我国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轨迹,并对其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杜勇清 《今传媒》2016,(2):119-120
电视婚恋交友真人秀的兴起,反映强化了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社会主流文化范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媒介,电视不是独立产生和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电视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范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通过对电视婚恋交友真人秀所处的特定文化语境的分析,对其兴起的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婚恋交友节目能在沉寂十年后卷土重来,并得到受众的认可,除了社会的需求外,同样重要的是此类节目在节目理念、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上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这些创新与突破改变了婚恋节目以往较为传统与单一的面貌,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眼球,同时也悄然将婚恋交友节目由生活服务类节目转变为一档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4.
婚恋交友类节目一直是生活服务类节目中受众接受度、欢迎度较高的一类。东方卫视于2016年推出的婚恋交友节目《中国式相亲》,以其人物、规则设置的颠覆性创新,获得了观众认可,成为国内婚恋交友类节目中的一颗新星。本文通过对该节目进行模式剖析,探讨本土市场内优秀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策划要素。  相似文献   

5.
袁硕 《青年记者》2017,(23):97-98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大型婚恋交友类节目,自2010年推出,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并掀起了新一轮荧屏交友热潮.笔者认为,在满足人们情感需要、消遣娱乐与猎奇心理的同时,《非诚勿扰》节目实现了由“星本位”向“人本位”的主体转变,使百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与见证人.不过,该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失范现象,需要不断改进、完善.此外,婚恋交友类节目如何对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值得媒体把关人不断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谷岩  胡哲 《新闻爱好者》2011,(4):122-123
婚恋交友节目能在沉寂十年后卷土重来,并得到受众的认可,除了社会的需求外,同样重要的是此类节目在节目理念、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上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这些创新与突破改变了婚恋节目以往较为传统与单一的面貌,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眼球,同时也悄然将婚恋交友节目由生活服务类节目转变为一档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7.
婚恋交友节目能在沉寂十年后卷土重来,并得到受众的认可,除了社会的需求外,同样重要的是此类节目在节目理念、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上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这些创新与突破改变了婚恋节目以往较为传统与单一的面貌,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眼球,同时也悄然将婚恋交友节目由生活服务类节目转变为一档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8.
于仰飞 《今传媒》2011,19(1):75-76
自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节目到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我国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格外引人关注,自开播以来,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综艺节目的前列,同时也掀起了新一轮荧屏交友的热潮。本文试图解析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热播的原因,以及探讨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惠 《传媒》2010,(6):44-46
在21世纪的中国,网络不再仅是一种虚拟世界,它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从媒婆到婚介所,再到婚恋网站,婚恋交友网站的发展风生水起.艾瑞咨询<2007~2008年中国网络交友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网络婚恋交友用户规模已经达到2250多万人,多数网站用户规模已经突破千万大关;2007年整体网络交友市场规模达到5.0亿人民币.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前2004~2006年中国网上婚介市场规模分别为0.2亿人民币、0.7亿人民币、1.8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近100%相比,2007~2011年间网络交友(其中包括校园交友等概念)的年增长率的预期为35%左右.  相似文献   

10.
交友网站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广泛性、互通性、娱乐性、经济性、安全性等优点,于本世纪初出现的互动型服务网站.①自从2008年起,开心网、人人网等交友网站成为网络上的亮点.目前的交友网站有很多种,有世纪佳缘、百合网等婚恋类交友网站,也有白社会、同楼网等专门面向某一社会群体的交友网站,还有一些如网易同城约会这样的地域交友网站.其中,人人网被喻为中国的facebook,是我国最大的交友网站,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有自己独立的运作团队,所以笔者选取人人网作为交友网站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荀洁 《东南传播》2011,(12):145-146
婚恋交友节目收视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本地观众对本地电视台天然的心理接近性,是地方电视台自办婚恋交友节目的收视保障。但是在异彩纷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地方台要办出有特色、吸引人的婚恋交友节目,仍然面临不少困难,这突出地表现在资金不足、嘉宾欠缺、创新乏力和协作不力等几方面。对此,地方台要以服务地方百姓为突破口,兼顾观赏性,办出...  相似文献   

12.
张玉  王稼之 《传媒》2015,(24):43-45
20世纪90年代末,以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为典型代表,我国的电视中开始大量出现婚恋交友类节目.到21世纪初,由于节目质量不高及收视率的大幅下降,此类节目逐渐销声匿迹.2009至2010年,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三大省级媒体先后重新开办此类节目.这种现象既反映了我国当下社会中青年人的交友需求,又引发了对这种需求下出现的"浮躁""拜金"等多元价值观的争议.本文以《全城热恋》为例,探讨我国婚恋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琳琅满目的"情感透视镜"下,如何破解广大单身青年职工在婚恋交友方面的困局?媒体自身所拥有的品牌优势,又该怎样整合服务于这种"相亲刚需"?本文以大型公益婚恋交友项目"缘在工会·泉州相亲角"的运营为例,探究媒体语境下"相亲刚需"多元表述的现实社会意义,助力单身青年职工婚恋工作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4.
罗婷婷 《青年记者》2012,(14):63-64
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酝酿已久的大型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开播,在短时间内就抓住了不少观众的眼球,收视率很快便超过了湖南卫视于2009年12月25日开播的同类节目《我们约会吧》,荣登国内婚恋交友节目"收视率第一"的宝座.  相似文献   

15.
宋田雯 《报刊之友》2013,(3):134-135
近几年,婚恋交友节目由发展到崛起的过程中,进行了不少改革与调整。其中,新闻主持人在节目中挑大梁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本文主要以当下热播的《非诚勿扰》、《百里挑一》、《我们约会吧》为例,分析新闻主持人“转行”主持婚恋交友节目的可能性及相较于娱乐主持人的优势,同时阐述了新闻节目主持人为婚恋交友节目带来的内容、风格方面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十多年前,《玫瑰之约》创下了湖南卫视的收视奇迹,掀起了我国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第一个热潮,虽然在开播八年后停止播出,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就占据了同时段综艺节目收视率前列的位置,又掀起新一轮荧屏交友的热潮。婚恋交友类节目显然已成为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不断创新,增加人们的新鲜感和满足人们的消遣娱乐需要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婚恋交友类节目要注意防止克隆成风、低俗化和欺骗愚弄观众。  相似文献   

17.
开年以来,婚恋交友类节目复兴各大卫视,收视率节节攀升,形成了新一轮的跟风。但是在交友节目复兴"热"的背后需要的是我们"冷"的思考和理智分析。本文分析了当前婚恋交友节目复兴的原因及其现实困境,提出一系列人性化改进的措施,以期来提高该类节目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出现为剩男剩女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和交友的平台,同质化、缺少创意,娱乐过度、服务性少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一些交友节目引入了创新元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费斯克认为电视节目作为一个受规则制约的符号系统,由社会代码、技术代码(传播表现代码)、意识形态代码这样三级代码组成。本文在此框架下分析阐释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非诚勿扰》所呈现的大众文化下的婚恋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社会就是个大舞台,人们在社会中都扮演着某种角色.江苏卫视一档婚恋交友互动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以极高的收视率迅速进入大众视野.在这个小舞台上,每周都上演着两期精彩的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