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电视科普作为大众媒体承担着科学的推广和普及的责任,通过对电视科普节目内涵的解读,结合时代特质分析出电视科普节目所面临的挑战。列举出电视科普互动课堂“开学第一课”与“天宫课堂”两档备受好评的电视节目,从其创新亮点出发,旨在守正创新,为科普节目的发展做出探索。  相似文献   

2.
郑雅馨 《传媒》2016,(8):64-65
求证类科普节目是电视科普节目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以实验调查的方式实现科学信息传播,使受众获得事实真相的节目形态.2003年,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推出一档风靡全球的求证类科普节目——《流言终结者》(Myth Busters),也是全球收视率最高的科普节目,其被艾美奖评为“最佳电视科普节目”.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它关系到我国21世纪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工作。为了适应世纪之交的科普需要,我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九五”计划纲要提出:“出版一批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高质量的科普读物,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书刊精品。”这一指导思想,也为广播开创了科普宣传的新局面。 提高新时期广播科普节目质量的关键是创作一批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多出作品,出好作品,使广播科普节目再上新台阶,首先必然树立精品意识,以质取胜。强化精品意识是提高科普节目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刘嘉 《传媒》2017,(24):42-44
一直以来,科普节目以电视媒介为传播载体,承担着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理念等重任.随着当前媒介市场竞争激烈,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入,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大众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在节目内容和传播机制等方面做出创新性变革,从而有效地提升电视媒体科学传播的效果成为当前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创作者的必然选择.基于此,笔者通过梳理我国科普节目的发展情况,以融媒体环境为背景,结合科学传播理念,分析当前时代我国电视科普节目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电视科普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侯雪轶 《视听界》2004,(1):49-51
如何使科普节目更好地发挥电视传播的功能,更好地为观众服务,近年来,从事电视科普节目的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电视科普节目有了长足发展。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正式播出,使电视科普宣传开始走上了规模化、系列化、经常化的道路。一些省市电视台也开设了科教频道,为科普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目前,电视科普节目在数量上不断增多,形式日趋活泼,制作  相似文献   

6.
节目《原来是这样》通过探索少儿科普节目的制作规律,增强节目现场感,将科学语言转变成画面语言;创新科普表现形式,增强节目趣味性;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划选题,让科普展现文化自信;结合现实需求,做好应急科普内容,充分展现新时代少年儿童精神面貌,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7.
王琨 《中国出版》2023,(5):47-52
“两翼理论”与树立“大科普”理念对新时代少儿科普创作与出版提出新要求,也为其发展提供新机遇。研究认为,“大科普”理念与全媒体思维应贯穿少儿科普创作、阅读、传播生态建设全流程,面向未来的少儿科普出版需回归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坚持系统性观念。进而提出三种创新实践路径:基于生活教育、自然教育、美学教育融合创新的人文路径,以科学素质性别平衡发展为目标的性别书写路径,以及“双减”政策下推动校内外协作的少儿科普助学路径。  相似文献   

8.
科普类的节目正逐渐走近寻常百姓.一档科学性、教性强的节目可能很难获得较高的收视率,然而,科普节目如果脱离了科学与说教,似乎也不成其为科普节目,这就要从制作的方法上下功夫.本文通过观众本位理念、专家式的思考、大众化的表达、以故事化为表述方式、以质疑为基础出发点这几个方面和相关事例来剖析制作手法对提高科普类节目传播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场馆普及科学教育的理念、内涵、方式和渠道在逐渐发生改变。2014年底,由上海市科协组织牵头的第一届上海科普博览会从“科技产品的科普化演绎”这一创新理念框架入手,尝试推进了科普生活与科技产品的民生性融合,初步实现了科技产品与科普服务的互补互融和良性互动。基于上海科博会的启发性思考,本文从科普化演绎视角出发开展博物馆科普教育理念和应用创新研究,指出科普化演绎是借助前沿科技力量融入博物馆科学教育而提供的开放、共享、互惠和创新的科普服务模式。文章试图从博物馆科普教育的新趋势、科普化演绎的概念、科普化演绎的内容、科普化演绎的路径及实施科普化演绎的作用效果等几个方面阐释这一新的科普教育方式,期望能够对今后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0.
2018年5月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成立,创新驱动、区域协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步入快车道。当下,在新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速大背景下,作为上海城市文化新地标,“演进”中的智慧科技馆,如何以科学文化为引领、以科普联盟为纽带,将“三馆合一”的功能定位与长三角“全民科普”协同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萃取海派精华,重塑江南文化,共同破解当下中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本文选取文化的视角,尝试关注和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文化张力,科学文化对新江南文化重构的影响以及当代科普工作者的作为。  相似文献   

11.
科学普及是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创造受大众喜爱的科普产品是文化出版机构的社会责任,有声形态的科普产品具有独特发展优势。从科普类有声产品的意义、特点及现状出发,出版机构可借助“众筹思维”实现用户深度参与以了解用户需求,为有声产品附上使用手册以促进科普化及有声化表达,以自建或第三方托管方式推动平台建设及产品运营服务模式创新,以及通过“一鱼多吃”与智能技术探寻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方式,做强做大科普有声产品,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12.
桂莉  裴世兰 《新闻窗》2007,(2):59-60
随着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电视台相继建立科教频道,我国的电视科普节目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且以其生动、形象、传播速度快和覆盖面广等特点成为进行科学传播的重要媒介。本文以科普节目形式为切入点,对我国的电视科普节目进行归纳和分析,以期为科普节目制作提供多元化的创作思路,增强其竞争力,做到用多种形式吸引人,感染人和启发人。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科普网站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萍  刘派  崔银河 《青年记者》2016,(32):55-56
科普网站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科学传播阵地.目前,我国科普网站仍处于发展阶段,对我国科普网站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有利于科普网站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示范科学精神与文化,有利于搭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交流桥梁,使公众的科学需求和质疑能够及时得到回应,有利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我国国家创新体系高质量运行.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好奇”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几何级别的信息传播,让读者对于新科技、新知识的好奇心空前发育,重新认识科技报道,已经成为包括省级党报在内的各类媒体争夺影响力的重要竞争领域. 2012年10月,浙江日报推出“人文·好奇”版,同时,浙报集团牵手省科协,联手打造浙江科普传播新品牌“科学+”,计划在三年内将“科学+”打造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的科学传播品牌.这也是浙江日报科技报道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无处不在的高新科技,成为北京冬奥会显著特点之一。“冬奥科技”彰显了科技创新的魅力,点燃了全社会对科技和冰雪运动的关注。人民网人民体育推出大型科普融媒体节目《人民冰雪·冰雪科技谈》,在人民网全媒体矩阵播出的同时,以科普访谈视频、音乐MV、杂志、展览、书籍等融媒体形式记录“科技冬奥”的精彩,讲述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新时代故事,留下“科技冬奥”全景式融媒体历史档案。其系统性、专业性、观赏性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助推北京冬奥会科技热潮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今年,湖南图书馆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主题是科普知识宣传。湖南图书馆制作了包括“弘扬科学精神、破除迷信、科学与创新、科学地认识物质世界”等7个专题长200米左右的宣传板,组织在长沙、株洲、湘潭、邵阳、岳阳巡回宣传展览。湖南图书馆前往岳阳临湘、株洲炎陵,将科普、科技图书送下乡。在馆内举办了一系列科普讲座,开展免费为读者播放科普音像资料、评选“湖南图书好读者”、开设“科普园”,对读者回访、调查等一系列工作湖南图书馆举办服务宣传周活动@言报辉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乌鲁木齐市科技馆展教工作创新路程。一是坚持立足原创,以“科普红包大拜年”“端午文化科普周”“中秋文化科普周”三个立足民俗讲科普的品牌活动为实例,叙述科普展教如何有效融入生活;二是坚持展教创新,以“整点活动”“爱心桥梁”等品牌活动为实例,叙述如何让科普展教更接地气,更亲民;三是坚持整合资源,以“小小科普讲解员培训班”“流动实验车”等品牌活动为实例,探讨如何搭建青少年科学实践平台;四是坚持面向公众,以“微笑服务”“温馨服务站”“微系列”科普服务、“绿色通道”“双语讲解服务”为点,形成科普阵地六大服务功能。从而把一个“年轻的科技馆”建设成为新疆首府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和社会科普的“大本营”,让科学在这里流行起来,并成为时尚。  相似文献   

18.
科技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电视科普节目愈来愈多的需求。因此,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培养。电视节目更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科学水平以及公众的的科学素养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公众对科普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把科普节目做得好看,并为科学找到最适合的电视表达方式,达到广泛传播且有引领价值高度的效果,更是难上加难。于是,一档高科技、高质量、高品位的科普节目,由江苏卫视推出的国内首档大型科幻科普综艺节目《从地球出发》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正叙述者是叙事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叙述者的问题实际解决的是谁来讲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主持人、专家与当事人的同期采访以及解说词都是科普电视中的叙述者,那么中美科普电视在叙述者上有怎样的差异性?本文以美国探索频道纪实娱乐节目与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节目来比较阐述。一、解说词解说词是纪实类节目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是节目传递信息、传达观点、表达感情、与观众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式,尤其对于科普影视作品来说,解说词是实现科学信息和科学理念传达的一个重要途  相似文献   

20.
2012年两会期间,百余名两会代表委员致信《中国科学报》,呼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科普工作地位,代表委员们认为:“科普工作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和谐稳定,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像重视科技创新那样重视科学普及”.①科普工作“这个关乎民族兴旺发达的大问题”由此再次引发公众关注.科学传播的载体很多,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公众获取信息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媒体成为科学传播的主要渠道.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②大众传媒已成为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普及科技知识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