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的高层次人才竞争愈演愈烈,高校青睐的"帽子"人才与普通教师之间巨大的工资差距引发了媒体和学术界的热议.本文运用我国部分高校教师工资大规模调查数据,分析了普通青年教师与"帽子"人才的工资差距,并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和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分解探究两类教师工资差距的来源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帽子"人才的工资水平远高于普通青年教师,两个群体的工资差距在"双一流"高校、东部地区高校教师群体中尤为突出;第二,普通青年教师与"帽子"人才的工资差距有三分之一来源于符号效应;第三,普通青年教师和"帽子"人才的工资差异的系数效应随工资分布分位点的增加呈先降低后迅速增加特征,在高收入分布区间成为两个群体年总工资差异的主要来源.以上研究发现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两点启示:第一,应以能力和工作绩效作为学术劳动力市场赋薪最核心的准则,将"帽子"人才与普通青年教师的工资差距确定在合理范围之内;第二,制定以人才培养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人才标准,统筹处理好培养与引进的关系,重视普通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潜力的开发和培养.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高校教师工资制经历了四次重要变革,最后一次即绩效工资改革,它意在确立高校的分配自主权以及绩效在工资分配中的基础性地位。对2007年和2018年高校教师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绩效工资改革后,高校层次、高校所在地区以及学科对教师工资的影响增强,教师结构性工资差距增大。近年来,在多重因素诱导下,高校推出高额科研奖金、卓越岗位年薪制等极具针对性和倾斜性的收入分配办法,形成了重奖科研绩效、高度倾斜分配、多轨并行的收入分配秩序,精英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未来,国家可放宽高校绩效工资总额,完善工资宏观调控制度;高校以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为基础,建立与岗位聘任制度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3.
推进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基本工资对于高校教师兼具保障性和长期激励性功能,基本工资制度理应成为理论探讨与实践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综合使用相关政策文本、宏观行政数据以及部分高校教师工资大规模微观调查数据,在分析我国高校教师基本工资制度实施现状的基础上,阐明其存在基本工资管理集权化、基本工资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尽一致、基本工资起薪点过低、基本工资占比普遍较低、工资等级设计与薪酬管理规律不符、工资调整未实现政策预期等问题,而且现行制度抑制了基本工资保障性与长期激励性功能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薪酬管理理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校教师基本工资制度,省级统筹制定适合本省高校教师的基本工资标准;适度提高高校教师基本工资的起薪点,增强对青年教师基本生活的保障性,提高经济发达省份高校教师基本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将部分或全部基础性绩效工资纳入基本工资范畴,平衡这部分基础性工资的院校、学科差异;提高各岗位等级基本工资的等级差异,调整基本工资的浮动范围,以增强对高校教师工作的中长期激励功能;基本工资标准调整应统筹基本工资占比与基本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教师工资政策变迁、教师工资结构、教师工资水平和教师工资改革动向等几方面入手,探讨日本教师优遇政策在教师工资制度中的具体体现。本文认为:日本教师优遇政策反映在工资制度上,一方面使教师作为公务员获得稳定的工资保障,另一方面更使教师工资高于普通公务员,这一过程于20世纪70年代在《人才确保法》的明确昭示下完成;从工资结构上看,教师工资水平偏高主要源于基本工资的起点优势、基本工资的内涵优势和义务教育教师特别津贴全员发放等优势;从工资水平上看,教师工资既稳定地高于普通公务员,更高于民间企业职工的平均水平;目前财政压力导致教师减薪不可避免,但减中有增,工资改革具有综合性,其重要原因是优遇教师的基本理念难以轻易撼动。  相似文献   

5.
文章使用宏观行政数据以及部分高校教师工资大规模微观调查数据,分析我国高校教师实际与期望的工资水平和结构,获得如下发现:我国高校教师工资水平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外部竞争力,但缺乏国际竞争力;多数教师的年总工资以及各项工资构成要素均处于“被平均”状态,绝大多数教师对实发工资水平有更高的期望;高校教师基本工资占应发工资比例较低,与教师期望的基本工资占比存在一定差距;“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东部地区高校教师期望工资提高的比例相比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中西部地区高校教师显著更高。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提出3点对策建议:一是,关注高校教师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任教师、东部地区高校教师的期望工资水平,适度提高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建立适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工资增长机制;加大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投入,助力高校建立人员经费支出的长效增长机制。二是,优化高校教师工资结构,适当提高教师的基本工资占比;鼓励经济发达省份制定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基本工资标准,以增强高校教师工资的保障性功能。三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方面支持一流学科建设院系创新薪酬分配制度,为高层次人才设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资水平;...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工资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高校教师工资制度属于过渡性工资制度,存在工资结构混乱、科研津贴形式选择不合理、工资没有体现学科差异、高校在工资管理方面的自主权有待进一步扩大等问题。在新一轮工资制度改革中,高校教师工资制度已被确定为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从近期看,为教学和科研选择合理的绩效工资形式和制定区分岗位类型与薪级层次的标准是当前高校教师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从长期看,应逐步理顺政府与高校在工资管理方面的权限,对教学和科研分别进行报酬,分学科确定教师工资水平。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改革不仅关注提高工资水平,更关注调整工资结构以深化教师工资体制改革.本文基于2014—2016年间对全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抽样调查收集的数据和访谈资料,研究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和结构问题,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多数样本县(市)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也低于当地同级别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省际和省内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均存在较大差距;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和结构主要受县(市)级政府财政保障能力影响;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未能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增加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改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拨款方式,优化中小学教师工资结构,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定期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绩效工资项目设置与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校绩效工资设计应以高校工资制度演变为背景,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经验和现有岗位工资状况为基础,在对基本工资、津贴补助、奖金等进行归并整合后,主要设置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项目,二者较合理的比例应该是:前者占55%~75%,后者占25%~45%。  相似文献   

9.
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适当拉开差距”既是国家对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价值引领,也是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本质属性。如果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没有差异或差异非常小.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研究》2015,(6):59-65
2009年1月1日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本研究利用2007-2010年全国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绩效工资制度实施后,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明显提高,相比东部和中部地区,直辖市地区和西部地区教师工资变化更为明显。教师工资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奖金绩效的增加。制度实施后,教师津贴补贴的县际间差异加大,教师奖金绩效县际间差异减小,基本工资则基本保持不变。而非直辖市地区,直辖市地区内县际间奖金绩效差距缩小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