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要义,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从战略体系视角,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中系统推进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具体包含:(1)界定科技强国战略内涵,建立“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能力-战略行动”战略体系分析框架;(2)分析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环境,准确研判长远发展大势,牢牢把握科技战略机遇;(3)丰富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4)提升科技强国建设战略能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5)深入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战略行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2.
在认知、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水下观测和探测装备是海洋进入、海洋探测的必备设施,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着技术保障,是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抓手。然而,受限于当前能源供给水平,水下装备存在作业能力单一、单次续航时间短等问题,不能满足复杂工况下长期运行的需求。随着世界各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疆防卫日趋白热化,“透明海洋”工程和海底工厂建设迫切需要建造智能化水下装备集群,亟须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可靠、长寿命的能源动力支撑。因此,我们要创新水下能源供给模式,构建“发、储、输、用”多能互补的强大的水下能源基站,攻克水下能源供给技术瓶颈,为智能化、集群化水下装备提供充足的能源动力,以更好地助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3.
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探测、海洋资源开发是海洋活动的三大主题。海洋调查、观测(监测)是海洋探测的主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50年来,海洋调查和观测(监测)技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先进海洋国家相比,总体上落后约5~20年,海洋调查和观测(监测)高技术产品全部依赖进口。21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关注近海的研究与开发,忽略了对深海大洋的探测与研究,导致我国海洋科技的支撑能力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因此,走向深海大洋,提高探索和认知海洋的能力,是开发利用海洋和综合管控海洋的基础和保障,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首要任务。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最大挑战在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拥有全球最复杂的环流系统,是暖池的中心区域,是黑潮(一支高温、高盐的西边界流)的发源地。西太平洋拥有全球最深的海域,海底地质过程活跃,海底环境复杂,有丰富的海山和热液系统。另外,西太平洋还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只有建立和完善具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特点的国家创新体系,一个国家才能真正走向科技强国之路。最近几年,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迅猛,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正在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目标迈进。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海洋科技的支撑,更离不开海洋创新体系建设与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海洋科技的创新发展需要国家的机制、体制支撑,人才智力支持等社会与人文因素,但海洋学术交流作为海洋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则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重大战略之一.然而,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腐蚀问题越来越凸显.文章介绍了我国海洋腐蚀领域相关技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基于专利地图和T RIZ理论,依据广东省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公布的大量数据资料,分析了我国海洋腐蚀领域专利技术研究状况,并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探索研究把坚持科技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体制机制,需要探索研究把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技术路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8.
分析海洋强国的内涵与发展模式,以及海洋科技在海洋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阐述当前世界海洋科技发展的总体态势和我国海洋领域需引起重视的若干科技战略问题,进而就推进科技兴海建设海洋强国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抓手。本文立足新发展阶段,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视角出发,结合国家创新系统观和整合式创新理论,探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概念内涵、突出特征和分类,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理论基础、战略与三大主要路径,为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福州作为海洋大市,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福州市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培育和构建福州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促进了海洋产业快速发展,多项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但发展中还存在规模偏小,产业偏弱,海洋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开发的科技含量不高,海洋人才匮乏,海洋综合管理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发展福州海洋科技产业的优势及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福州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海洋技术与装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深海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以科学需求为导向,追踪国际前沿,立足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现状,提出研制科学应用目标明确的深海探测与作业装备,形成具备利用自主式观测系统、连续观测与作业系统以及新型海洋传感器及采样设备开展综合性海洋探测与作业的能力。专项执行4年的时间,深海技术装备面向专项科学目标,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了我国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东海站”)围绕我国东海海域重要流系和复杂海洋现象研究、台风预警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及保障等需求,组建了科学合理的东海浮标观测网络。东海站的主要成果体现在:积累了10余年的连续实时观测数据,有效揭示了区域海洋环境长期演化过程;建立了台风实时观测数据库,有效改善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验证了国际风速模式和流场模式在我国近海区域的适用性;阐释了东海海洋环境季节变化特点,提高了灾害性事件对我国海洋环境危害的预报能力;研发了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开拓了智能观测在海洋剖面观测领域的应用示范。东海站始终坚持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举,立足我国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的前期基础,面向我国近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透明海洋计划等国家重大需求及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前沿问题,东海站开展了系统的长序列定点连续实时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普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海洋事关国家战略利益,事关全人类共同命运,急需发展全方位、多维度地观测、探测海洋的各类装备。文章简要介绍了核能应用于水下观探测装备供能的2种技术途径及各类热电转换技术,定性归纳了核供能对各类型装备的适用性,分析了其中的核安全相关问题,并建议重点支持放射性同位素制备与分离技术研究与平台建设、个性化特种反应堆研发与共性平台建设、热电转换技术研究及相关核安全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取得阶段性胜利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从国内外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现状入手,通过分析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科研攻关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顶层设计、强化方式,并就进一步强化我国战略科技力量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启了我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文章从科技指标研究的视角,梳理我国面向科技强国建设还存在的短板和发展潜力,指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近期需要着力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提高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国际专利申请水平。中长期看,要面向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强化科技人力投入和科研产出质量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能源产出率,从而实现从科技强到国家强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顾超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9):1084-1090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1987年开始的国家超导研究开发攻关项目属于引领性、原创性的科技攻关,帮助中国的高温超导研究完成了从落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但是并未产生"从0到1"的原始创新。国家超导攻关的历史经验对于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有重要启示:(1)基础研究要分类精准施策,区分原始创新与应用牵引、突破瓶颈的基础研究;(2)加快培育战略科学家,充分发挥他们在联结政府与科学共同体之间的枢纽作用;(3)加强国家创新平台建设,将部分集中攻关转化为对战略科技力量的长期支持。  相似文献   

17.
纵观当今世界大势,科技决定国力、科技改变国运的历史趋势更加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部分。而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无过于人才,因此能不能吸引、留住最优秀的科技人才,能不能保护、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决定着国家创新能力的高度。在经济转型升级、对原创性科研成果高度渴求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对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种需求要求国家在高级人才选拔和引进方面视野更开阔一些,力度更大一些,动作更快一些,举措更可行一些。因此,文章建议放开国籍限制,在世界范围内以创新能力为准绳引进一流科技英才;改革具体政策,为外国专家来华工作、定居乃至入籍提供良好条件,让他们与中国出生的优秀人才一起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路径。从全球百年科技史来看,伴随着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主要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均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和强化其战略科技力量。文章在深刻认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重大意义基础上,分别从聚焦国家需求"基本面"、围绕前沿探索"无人区"、面向产业经济"主战场"3个方面论述了关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布局的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科学技术历史发展的视角,在世界范围内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产生和发展的特点,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探讨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和重要作用,提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义、特点及3种组织形式。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论述,得出:中国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由中国科学院等已有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新建设的国家实验室共同组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加强的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20.
科研基础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平台。近10年来,我国科研基础平台在科学观测水平、制造工艺水平、数据获取水平、开放共享水平、科学管理水平、开发利用水平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水平支撑我国科技创新活动。展望未来,新的科研范式变革正在悄然到来,新兴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不仅支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野外台站朝着更大规模、更精确、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其本身还将对科研范式变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加速器”与“倍增器”,成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迈进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