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对中美LIS领域2008-2013年发表的SCI论文展开文献计量分析,分别揭示了中美两国LIS领域中产量最高的科学家群体、合作范围最广的科学家群体、中心度最高的科学家群体以及重要成果涉及的科学家群体,并进一步分析了两国这四个科学家群体中的作者国别归属。研究发现中国在该领域合作研究中来自国际的力量较强;我国香港与台湾作者在我国LIS领域研究舞台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引进来”政策的力度,邀请更多外国专家来华做中长期交流,提高纽带作者中外国作者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由于职业的关系,作为一位科普期刊记者的我常和科学家们打交道。走进这支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他们向我吐露心扉,为我讲述他们毕生执著追求的科技事业,我这才得知他们的故事很精彩。我常常把他们美誉为“金子塔上的人物”,这是因为这些科学家们用他们的卓而不群的智慧,将呕心沥血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当中,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生产力的发展。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科学家过度的行政任职可能导致科学家社会角色失范,对科学社会建制和科学的自由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现有对中外科学家行政任职的研究多基于中国科学院院士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两个群体进行比较,但二者在评选标准上的差异成为比较研究中的干扰变量。[研究方法]选择中外国家科学院院士作为杰出科学家群体的代表,通过行政分级进行定量比较,发现相对于英美国家,中国院士存在更大范围、更高级别的行政任职现象,不利于科学家职业化发展和科研体制改革。[研究结论]从科学家群体成长的内部规律、国家科技管理体制的外部宏观条件以及国家科学认可机制的中介变量等角度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旨在削弱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的消极社会影响,保障科学发展的自主性以及科学家群体的职业性,推动国家科技战略和民族复兴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4.
崔新阳 《学会》2023,(7):48-51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所形成的理想、追求、规范等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科学家群体的精神风貌。该文对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进行研究,旨在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在坚持“四个面向”并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过程中,努力成为科学道德的维护者和优良学风的倡导者,为全面、扎实、深入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首个现代科学家群体展——"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于12月15日在国家博物馆揭幕。本次主题展由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8部委共同主办。展览按照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设置了"撒播现代科学的种子"、"让现代科学扎根中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女性院士特征状况计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丽  徐飞 《科学学研究》2008,26(5):942-947
 本文以这一女性院士群体为样本,通过对其出生年份、出生地域、学位结构、留学状况、当选年份、当选年龄、所在学部、工作单位等要素的计量分析,总结归纳中国科学院女性院士群体的特征状况,并对其中的一些关键特征进行了初步原因探析,以期深化对中国女性科学家群体基本状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科协论坛》2014,(1):10-11
<正>12月15日是中国科协会员日,上午十点,"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次主题展,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也是中国科协在会员日奉献给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一份精美节日礼物。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按照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运用个性化、可视化的历史资料,把个人成长的  相似文献   

8.
《科协论坛》2014,(1):12-15
<正>12月15日,"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第一次以科学家群体为主体的大型展览。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等主办单位负责同志,老科学家和院士代表出席开幕式并观看展览。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主持开  相似文献   

9.
凡从事非本专业的研究者,相对于专业科学家而称为民间科学家。这类群体的人数庞大(具体人数还会因政策上的重视而不断增加),涉及专业很广,按研究内容可分为科技群体和科学群体。科技群体的成果易开发,也易转化成生产力。科学群体,由于一些理论成果可能对某门学科的固有思维和理论体系具有大的挑战性,成果难于得到评审或公正对待。民间科学家参差不齐,因教育程度、是否从事科研工作、人际环境、科学文化水平等情况而异。一般来说,这几个情况越好的,民间科学家人数越少,但出成果的比例和成果的质量越高。民间科学家群体人数大、有执着的科学精…  相似文献   

10.
本文聚焦于50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这批科学家的命运体现在对政治与科学、去国与归国、个人与国家等多重相互交织的选择之中。他们大部分是抗战胜利后,通过国民党政府组织的留学考试出国的。50年代他们中很多人想回国为新成立的共和国服务,美国政府禁止他们回中国大陆,他们却想方设法,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中国。这些科学家在新学科的建制化、科学人才的培养以及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方面,尤其其中有些科学家在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订和"两弹一星"的研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批科学家在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反右和文革中受了很多冲击,有人被关入监狱,甚至有人自杀。在这批科学家身上能够见证科学与政治复杂的关系,能够见证冷战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20世纪前半期成长的中国老科学家群体几个特点的初探。他们在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中成长并做出突出的成绩,是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关键一代。就中国科学史而言,他们大多是中国有关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奠基者和组织者;就世界科学史而言,他们代表了一支新的主流,即“远缘杂交”优势的最先一代。 中国20世纪前半期成长起来的一批科学家,如今许多人都已去世。现在最年长的一位是20年代就开始工作,不久即将百岁高寿的金善宝院士(1895—),而当时最年轻的科学家,现在也已60岁以上。  相似文献   

12.
正《知识分子》2016年9月4日刊发了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作为正在高能物理一线从事实验工作的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我不能同意他的观点。杨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科学家,我更尊重科学和理性。如果以下言语有冒犯之处,还请原谅。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中国海外人才选择归国服务,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其中海归科学家逐渐成为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群体,其职业晋升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以往人们较多从宏观层面和人力资本的视角对此进行解释,本文着重从微观层面和社会资本角度探讨在逐步国际化的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社会资本对于海归科学家职业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开放的国际化网络有助于海归科学家的职业提升,但是这种效用在职业发展中呈递减态势,而本土科学家较多地利用闭合的强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更容易得到行政职位的提升。海归科学家出国深造前在国内高校的教育经历可以部分获得中国学术领域的信任和认同,但归国后仍然面临重建本土学术网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了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科学论文产出状况、受资助前后的变化,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科学论文产出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高质量原创性论文稀少,与诺贝尔奖级科学家获奖前的群体水平差距较大,在科学群体的层级结构中仍处于较低层级;我国目前科研管理中的“定时”和“短时”制度有悖于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的需要,科研管理应尊重科学规律,还科学研究时间自由。  相似文献   

15.
徐飞  汪士 《科学学研究》2010,28(7):981-985
比较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大群体,研究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对科研创新的影响,对于深入认识科学家科研创新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统计结果显示,上述两大群体的行政任职状况呈现出明显的反差,科学家行政任职与科研创新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与此同时,中外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也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据此,可提出我国杰出科学家社会角色定位对科研创新影响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众目所瞩的北京科学討論会学术报告厅里,坐滿了各国农业科学家,他們傾听着一位中国农民的論文报告。报告人的声音坚强有力,充滿了自豪感。这就是我国农民出身的水稻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的研究員陈永康。普通农民踏上世界科学讲坛,这在中国科学史上还是破天荒的事情。他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又經历了一条什么样的科学研究道路?……这些問題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当他报告之后,我匆匆地去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入选2014—2019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个人履历信息、科学文献表征信息、公开网络信息等多源信息挖掘构建高被引科学家人才群体特征信息数据库,从学科分类、年龄、学历分布、人才荣誉、教育经历等方面对高被引科学家群体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美国等世界主要科技强国进行比较,其分析结果对于了解科学家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制度、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吸引全球科技精英人才以及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等提供决策支持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入选2014—2019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个人履历信息、科学文献表征信息、公开网络信息等多源信息挖掘构建高被引科学家人才群体特征信息数据库,从学科分类、年龄、学历分布、人才荣誉、教育经历等方面对高被引科学家群体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美国等世界主要科技强国进行比较,其分析结果对于了解科学家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制度、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吸引全球科技精英人才以及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等提供决策支持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游雪晴 《科协论坛》2007,(11):35-36
在2006年度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中,那个中等个子、满脸笑容、快言快语的就是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教授,科大“无机合成与纳米化学”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谢毅。[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正>从大学入学开始,"科学家"这个词就离我并不遥远。大学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去认识、了解科学家这一社会角色,因而读到应崇福院士的信时,我便意识到这正是我所认知的科学家们的真实写照。科学家也是普通人,科研只是一种职业。谈及科学家,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