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负面舆情的治理是重大疫情治理的重要方面,其生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化媒体环境是前置动因,责任主体对疫情的回应与处置是直接动因,重大疫情对网民利益、价值与情感的触动是根本动因。重大疫情负面舆情具有广泛的社会危害性。其消解社会共识,损伤社会凝聚力;引起社会恐慌,扩大社会风险;损伤政府公信力,妨害决策理性。应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治理。其一,要快速准确反应,占据舆论高地;其二,要增进主体协同,形成治理合力;其三,要重视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言论。  相似文献   

2.
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呈现出舆情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舆情指向更加明确,舆情传播过程交互性更加凸显、网民选择自主性更强,舆情传播环境更加复杂、议程设置难度更大等特征。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很多高校对舆情危机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管控层面,缺乏治理思维;对于舆情危机的研判和干预能力不足,缺乏专业性力量;对于舆情危机的治理过程资源统筹和协同力量有限,缺乏保障机制等。基于此,建议从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网络舆情研判预警机制、系统全面的网络舆情处置应对机制以及高效联动的网络舆情协同保障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除具有一般网络舆情的特点外,还呈现介体的前卫性、主体的青涩性、客体的利益相关性、内容的复杂性等特点,致使非主流意识形态左右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加大。同时,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控存在安全意识不强、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技术落后、缺乏协同配合、引导措施不得力等问题,成为高校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的桎梏。基于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筑牢舆情阵地的"政治线""防卫线",加强舆情监管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舆情风险管控和引导机制,提高舆情治理能力和处置效率,是营造清朗校园网络环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舆情风险评估是开展舆情引导的重要环节。在新传播环境下,开展舆情处置需要关口前移,科学把握舆论的生成和演化规律,构建更加科学的舆情风险评估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将舆情事件性质和责任部门的舆情回应能力列为舆情主体一级指标,将舆情强度、舆情态度、舆情增速列为舆情本体一级指标,将舆情对社会及受众的影响列为舆情客体一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了7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研究发现,相关舆情信息的社交媒体扩散度、境外媒体扩散度、境外媒体态度,舆情事件的模糊性、相关性等因素,以及舆情回应机制建设等,是决定舆情风险等级高低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有别于传统的突发事件舆情,具有传播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等特点,因此,治理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意义重大。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过程中,极有可能造成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过度限制。正因如此,应当在保护网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再对其作出适当的限制,提出了明确治理原则、制定《网络法》、重视结合技术手段和提倡民间自律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学校突发事件中,新媒体舆情具有爆炸性、开放性、集纳性、交互性、偏差性、起伏性特征.学校突发事件的新媒体舆情存在着诱发"代入感"、放大"焦虑感"、引发"晕轮效应"、转为"线下行动"的巨大风险.当前学校突发事件新媒体舆情引导在理念上"管理思维"定势明显,教育治理观念淡薄,尚未形成多元共治机制,"数字化素养"不足.改进当前中...  相似文献   

7.
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的逐步普及,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教育考试舆情传播的主要途径,成为影响教育考试公平、安全和平稳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提升自媒体时代国家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能力,通过分析自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和演变规律,提出国家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模型。在构建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由协同治理、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对处置、宣传教育和安全管控6个部分组成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当前,信息环境、传播环境、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突发事件更加频繁,舆论形态更加多元,舆情回应需要重视,民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权益也亟需保障,舆情治理面临全新的挑战,社会舆情依法治理成为时代的重要课题。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只有明晰"舆情为什么需要治理""谁是治理主体""应遵循什么治理原则和法律程序"等基本问题,才能探索解决社会舆情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法律思维缺失、预警机制虚置、正面引导不力等关键问题,这不仅是执政合法性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秩序维护的迫切要求,还是言论自由保护的实现路径。社会舆情治理的前提是权利的相对性,目的是国家行使公权力保障私权利,本质是利益间的衡量取舍,这决定了社会舆情治理的核心主体是代表国家行使最高公权力的组织体——政府,也决定了政府在社会舆情治理中应以"尊重和保障权利"为目的和宗旨,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职权职责相对应""禁止权利(力)滥用"和"法律成长"的原则,遵循"受理‘权利束表达’、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协商式民意调查’、做出‘新闻发言人+法律顾问’的专业回应、与时俱进完善制度"的实施路径,实现依法治理。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公交车”突发事件为例,基于微博平台,采用风险社会放大框架中风险信息的传播和风险的社会反应两个模块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政府、媒体和公众是网络舆情风险放大的3大主体,并通过文本情感分析,关键词提取和情感极性判断,分析这一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规律,并提出相应的舆情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校在学生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网络舆情管理和监控机制的研究,属于"综合性应急管理"范畴,符合经济全球化时代下高校的风险规避思考和举措。本文从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失控;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的构建意义;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机制构建思考这三个维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