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指出.“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一种质的转变。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教学预设是师生活动的指南针,要做足预设就必须做到:预设目标,有的放矢;板块设计,弹性预设;预设生成,抓住契机。在教学过程中过程中,具有生命活力和丰富个性的学生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促进有效生成,主要做法是:拉近距离,心灵互动;学会倾听,点拨生成。另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发展教学机智,促进课堂生成。  相似文献   

3.
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激发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机械地照搬预设,而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动性,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真实、精彩地动态生成,得到富有个性、创造性地发展。作为教师,  相似文献   

4.
利用“动态生成”教学激活生物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生成”教学方式最早是由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逐步完善的。所谓“动态生成”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预设的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预设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发展过程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动态生成”教学观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生成状态,比较重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好“动态生成”可以有效激活课堂。[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中灵动的生成,就是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参与,承认学生的个性感受是决定阅读成果的重要因素,而不是由文本或教师决定一切。重视“生成”,就是重视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互动及其对阅读结果的影响,承认语文阅读的多元结果。一堂阅读课的教学效果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师在预设中就能够完全敲定的。作为课堂上的掌舵人,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结合,灌注热情与精力于教学的生成之中。语文教师从观念上接受和理解“生成”的理念不算困难,难的是如何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不失时机地捕捉“生成”的契机,如何及时采取机智的、适当的和有效的措施来实现“生成”,从而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此,本文拟就听课教研所得案例,思考、探讨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生成策略。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所提出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往往无法预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说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会缺乏些许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课堂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  相似文献   

7.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这个“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通常是指学生在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学习时,由于互动而随机产生出来的反馈信息。我们所追求的生成应该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它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非预设生成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开展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或结论,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它是教师在教学预案中所没有设想到的“意外”情况,因此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往往具有两极性——尴尬或精彩。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研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提倡“动态生成”理念,所谓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或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动态生成教学,包括两个意思:“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其中非预设性生成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是教师个性化地教与学生个性化地学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准确预设,关注过程,促进生成.精心筹划"预设什么"、"怎么预设",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  相似文献   

11.
在课改的推动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发生了转变,“教”与“学”变成了一个师生互动、交流、共享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信息瞬间万变,很多问题非课前预设所能及。那么,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课前预设、课堂动态生成以及如何运用教学机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把握好教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明确目标,精心预设,随时捕捉生成的资源,灵活调控课堂教学,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林婷 《中学教研》2010,(5):25-27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经验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以促进其更加有效学习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有效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是教学生命力与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捕捉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激发科学课堂生命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义的信息材料,即非预设性生成。在科学教学中如果能及时捕捉并有效利用这些非预设性生成的资源,将促进课堂活跃,激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授受知识的过程,它还应是课堂教学资源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思考如何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达到“预设”.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相似文献   

16.
张从安 《考试周刊》2010,(9):216-217
教师要充分预设,促进生成,将课堂教学提升至新的境界,要积极钻研教材,关注学生发展,适时调整目标,适当延伸内容,促进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达到预设的“匠心”与生成的“精彩”相得益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互相融合。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会精彩不断.异彩纷呈。《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活动,使我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所谓非预设生成,是指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走向、获得的学习结果或结论,与教师的课前预设相左,即在教师预想之外的学习生成。新课程的实施,更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所以,课堂更具开放性,非预设生成时有发生。面对突如其来的非预设生成,很多教师无法合理应对,不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而要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师生互动,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因精彩生成而变得美丽,使“非预设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1.善于利用即时灵机资源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搭长方体、正方体。于是,学生纷纷动手活动起来。一…  相似文献   

20.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