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庄子》一书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四个方面对《庄子》内、外、杂篇做一个横向的联系和比较,深入考辨《庄子》一书内、外、杂篇之间的不同与联系以及作者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2.
《庄子》一书是庄子学派文章的汇集。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原有52篇。今传《庄子》有33篇,为晋代郭象的选本,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学者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作。但全书的思想观点基本一致.所以也可以说《庄子》是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3.
黄济 《中国教师》2007,(2):33-34
庄子(约前369 ̄前286),名周,战国时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管理蒙漆园的小官,所以史称漆园吏。他是道家老子的主要继承与发展者,因而统称为“老庄”。《庄子》一书,成为道家的主要经典,因为庄子在唐天宝元年被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又被称为《南华经》,或《南华真经》。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和辩证方法,进而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发展为绝对的无为,将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庄子》一书,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我们选取内篇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外篇中的《马蹄》《秋水》,杂篇中的《天下》篇,对这…  相似文献   

4.
谈庄子学派,只能依据《庄子》一书.它是庄周及其后学的集体创作.司马迁在庄周木传中说:“其著书十余万言.”我们基本同意传统的看法.内篇应为庄周观点的代表作.因此,庄周的思想是全书的主体思想,内篇及与之观点一致的外杂篇、章,都应属庄子学派的正统思想.至于整个庄子学派的思想,我以为当以《天下》篇的观点为界限.《天下》篇的作者,以往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是庄周给《庄子》所写的后序.但近人从《天下》篇中找出许多与内篇不合的地方,或者根据篇中提及公孙龙之事,断定非庄周所作,更有提出是荀况或刘安作的.我们把《天下》篇与《庄子》全书比较,清楚地看到,它确实与内篇有出入,但并没有违背内篇的基本思想,作者是站在庄子学派的立场,以庄子学派的观点对全书所进行的总结,并力图调和、统一内篇与外、杂篇的一些矛盾,概括了庄子学派的继承与特点,阐明庄子学术在整个学术思想发展中的崇高地位.这应该作为庄子学派与非庄子学派划分的标准.只要不违背《天下》篇的,都应该看作是庄子学派的.过多地把《庄子》书中的外杂篇摒除在庄子学派之外是不恰当的.既然《庄子》是一个学派的总集,那么写作的时间就有失后.写作的水平就有高低,作  相似文献   

5.
《庄子》33篇,一般都认为内7篇为庄子所作,外15篇、杂11篇则观点不一。古代注家曾指出其中有些作品并非庄子所作。近些年有不少论述庄子或涉及庄子的著作,不分真伪,将外、杂中部分词句当作庄子之文加以引用并大肆发挥,这种作法很不妥当。本文根据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对《庄子》外篇进行了全面的疏理。  相似文献   

6.
《庄子》与“庄学”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庄学”在某些地方甚至走向了《庄子》的反面,但是,《庄子》与包括外杂篇在内的“庄学”并没有被人截然分开,而以一个整体形象被人们所 接受,这是因为庄学对《庄子》的嬗变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进行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 杂篇仿用内篇语言,并使用了内篇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二是外杂篇对内篇思想进行了引申、发展、补 充和变换。  相似文献   

7.
《渔父》是否为庄子所作,此问题历来争议较大,笔者也就学习《庄子》所得,谈一点看法。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晋人郭象的《庄子注》说起。因为他在注解《庄子》时,把它分为内、外、杂三类,而按当时人们编书的惯例,是把不是或不一定是原作者的文章编入外、杂篇。这样一来,后世研究《庄子》者,多依郭注为准,故认为外、杂篇非庄子所作。《庄子》一书最早由西汉成帝时刘向辑成。共五十二篇。到魏晋之时,由于社会政治原因,老庄之学盛行,注《庄子》者不下数十家,但对《庄子》内、外篇的划分争论不一。王僧虔在其《戒子书》中批评其子说“……六十四封,未知何名:《庄子》众篇,何者内外?《八帙》所载,凡有几家,《四本》之称,以何为首:而终欺人,人亦不受汝欺也”(《全齐文》卷八)。由此可知,南北朝时,关于《庄子》内外篇的划分就已有争议,究其主要原因,正如陆德明《经  相似文献   

8.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今本《庄子》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但对外篇、杂篇的归属则争论不一。文章从版本问题,历史记载,结合郭店楚简予以分析,浅探外杂篇归属。  相似文献   

9.
《天下》篇是《庄子》中最末的一篇,列在“杂篇”。前人对它,向来十分重视。如王闿运《庄子注》,刊落“外、杂诸篇”,独存此篇,以为“葢庄子自叙”,“通于道原,非圣人不能言此。”(《庄子注》本篇序言)近人马叙伦先生也说: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庄子》文本中,庄子作为历史人物共出现30次。其中,内篇4次、外篇13次、杂篇12次,是《庄子》一书中仅以正面形象示人的人物。分析《庄子》文本中的庄子形象,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庄子的思想内涵,加深对原典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道教重玄学是一种兼有宗教和哲学双重身份的学说,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艰难曲折的过程,并对道家和道教产生了空前的影响。本文就成玄英《庄子疏·内篇疏》的一些思想及诠释方法,介绍其对重玄学的重要贡献和对道教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兼具深刻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但宋代以前,研究者多着重于义理或字词训诂。真正较为全面地从文学这一角度来解析《庄子》,则是从宋代理学家林希逸的《庄子口义》开始的。该书是宋代《庄》学代表作之一,也是整个《庄》学史上一部较有特色的著作。该书除了以佛学、理学解《庄》外,还特意从文学角度出发,对《庄子》的表达方式、文章结构、比喻手法和文章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是《庄子》研究的新突破,并开启了明清《庄》学重视《庄子》文学色彩的先声。  相似文献   

13.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的《庄子口义》是宋代《庄》学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在解读《庄子》时,受到三教合一思潮及理学的影响,不仅以道解庄、以佛解庄、以儒解庄,还以理学为归依,表现了三教合一,归终理学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4.
《抱朴子内篇》属重要的早期介绍神仙方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的神仙道教经典,对元明时期的全真道教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百回本《西游记》阐述全真教"金丹大道"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抱朴子内篇》与百回本《西游记》的关系极其密切。孙悟空的主要本领以及大闹天宫、取经的最终结局等都可在《抱朴子内篇》中找到素材来源。  相似文献   

15.
先秦诸子寓言一般是为给各自观点及哲学思想做佐注,但就其讽刺现实这一客观效果来看是一致的,具有积极的批判意义。《庄子》的批判性寓言讽刺尖锐犀利,严峭峻刻,风格独特,这一点为其他诸子寓言所不及。就其文学性来看,《庄子》寓言构图宏伟奇幻,汪洋恣肆、恢弘诡谲,在先秦诸子寓言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审丑近乎勇     
《庄子》大量写“丑”。庄子美丑兼审,其审丑有勇而知耻。审丑既是庄子对华夏文化感性学特点的传承,也是他力图扭转被儒墨异化的人性的尝试,同时是对战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庄子之丑发展于老子之丑,庄子之丑不等同于恶,庄子之丑学与其美学一样,是庄子研究中不可偏废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7.
自西汉武帝始,中央职官制度有了中(内)外朝之别,侍中、给事中、诸吏、散骑、常侍等皆属于中朝官。然而侍中在汉初业已存在,并不是随着中外朝的出现而产生的,它对西汉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韩愈庄骚并举的意义有四:在儒学语境下,庄骚并举,且置庄骚于儒家经典之后,提升了庄骚的地位;启发了后世对庄骚共性的思考,促使人们对庄骚的思想内蕴、艺术精神作深入探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庄骚浪漫、谲怪特色形成的原因,并使之得到比较符合儒家理性的解释;激发了后世学者对庄骚接受史的探讨,使庄骚在文学史上的传承线索渐趋明朗。  相似文献   

19.
《庄子》内七篇虽然各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但是从整体内容上看,内七篇理论体系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思路,各篇阐述的重点观念在其整体逻辑思路上是循序渐进的。沿着内七篇的思想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出庄子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层次。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学派是庄学史上特有的治《庄》群体。此派自觉地以王安石为宗,在王安石庄子学儒学化倾向的基础上,表现出了鲜明的儒学化特色。他们彻底消解了庄子与儒家的对立,合儒道两家为一。这种以儒解庄的方法,使后世对《庄子》阐释的儒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