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天凉爽的风儿,把我的心,带回到那段初三的美丽生活……一“公主,该你了!”同桌用低而急切的口吻提醒我,把我从遐想中唤醒。“什么?到我了……”我还想说些什么,可那令人讨厌的“老巫婆”——我们的语文老师,却严肃地说:“请你谈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一天.我上一节“发现朋友有缺点.该怎么办”的五年级口语交际课。当我让孩子们用一种事物来形容朋友时.孩子们的灵感火花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孩子说:“朋友像一把伞,当你在风吹雨打,感到无助时,是它给你遮风挡雨。”有的孩子画了一面镜子,说:“朋友就像镜子一样,让人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警惕着自己。”有的孩子说:“朋友就像一瓶酒,越陈越香醇,越陈越珍贵。”……看到孩子们智慧火光的闪烁,我立刻顺水推舟,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要是发现朋友有缺点,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又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孩子是镜子     
读小学二年级的小儿吃饭时突然说“:爸爸,我把你的秘密丑事都跟老师说了。”有啥丑事可以说呢?这小子该不会说了不该说的吧。经了解,原来他将我无意间闲聊的往事全端出来了:喝得烂醉骑车回家;和好友醉后路边啃轮胎;与老婆吵架等等。看他一脸认真的模样,我想起他的老师曾告诉我“:岳岳常说很崇拜爸爸。”说真的我很开心,更在内心严肃的看待自己,我能给孩子什么好的身教?我能让他感到骄傲吗?我能让他从我这里学到什么?我的事是否都能让他骄傲地畅谈?我真得谨小慎微地做爸爸。曾有位朋友很海派,不太存钱,也相信一个“真理”:各安天命!对于悉心照料孩子或为孩子改变一些生活习惯的观念都嗤之以鼻。后来他有了孩子。出入酒家少了,也不再邀兄弟回家畅饮了,打麻将的次数也少了,甚至还戒烟了!会改变的,孩子是老天爷派来让我们反省的小天使,他们会让我们发现自己是不足的、虚伪的、言行不一的、自以为是的,甚至是脆弱的。我那宝贝儿子就是我这几年里最佳的导师。我自省,孩子有没有错误的言行是来自我的劣质身教或言教呢?孩子是镜子,好好做给他看吧。孩子是镜子@野山$江西省吉安市供电局  相似文献   

4.
听一年级的数学课。做练习时,我旁边的一个孩子怎么也不会做,老师显然没注意到他。我俯下身子轻声教他。旁边的孩子马上对我说:“老师,不用教他,他是弱智!”“老师,你教他他也不会,他数学只能考10分!”再看这孩子,竟是一脸的漠然。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每个孩子,都是怀着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进入学校的。可是,为什么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学习,就成为某些孩子的苦恼?就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分数当作惩罚的武器来对待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30分”、“10分”,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就等于宣判了他在班级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又是一个中午。和以往一样,我吃过午饭休息了一会儿,便进教室处理作业,身边围着一群快乐的孩子。班内的乐乐碰到了一个难题,我耐心地讲解。突然,耳边响起一声惊叫:“蔡老师,你头上怎么长了几根白发?”抬头一看,原来是“大嗓门”张宇。这孩子竟然发现躲在我的黑发中的那几根白发。这下可好,一下子把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了。身边的孩子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老师这么年轻,怎么就会有白发了?”“老师一定是为我们操太多的心了!”“老师,您别为我们操太多的心了!”“老师,您太辛苦了,您应该多休息啊!”一句句关切的话语如一阵阵暖流,让我…  相似文献   

6.
美德的剥夺     
下班买回一袋梨,女儿从袋里拣了一个最小的。看到这一切,我很高兴,夸女儿有孝心。作为对她的孝心的奖励,我拣了一个最大的梨,换回了她的小梨,一看,这小梨还有虫眼,就随手丢进了垃圾桶中。这不是当代版的“孔融让梨”吗?看着女儿津津有味地吃梨,我陶醉在父女这出精彩的表演中。一回头,看到女儿拣的、被我扔进了垃圾桶里的小梨,我的心一颤,悲伤像乌云笼罩了我的心。做家长的当然对孩子灌输着孔融那样的孝悌品质,孩子当然对“让梨”的故事耳熟能详。我们讲着,孩子听着;孩子讲着,我们听着。孩子与我们都深刻地理解了“让梨”故事中的高尚美德。…  相似文献   

7.
梧桐花在小学的校园里,有好多好多梧桐树,每年春天,它们都开花。但是,我却从没见过。可我知道,它有花,只是它把花儿保护得太好。为什么我会知道?因为每逢花开,花粉飞扬,敏感的皮肤就会让我痛苦不堪。尽管如此,我却仍旧怀念那段时光。怀念朋友那一句句贴心的问候,怀念他们细致入微的关怀,怀念我们那种个性张扬。我们似乎生来就是一群很拽很拽的孩子。5个人都狂妄地以天才自居。但所谓的5个天才,仅仅只是“傻瓜5人组”。因为我们有很多很多的不明白。我们是一群很拽很拽的“坏小孩儿”,一群拽到冒泡的小孩儿(那时候我们都有能引以为傲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充足的爱。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就是“爱”——慷慨和无条件的爱。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爱他。无论孩子犯了怎样严重的错误,妈妈都要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些不好的词语,在批评孩子时最好不要用,例如“你滚开,我再也不愿见到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如果你不能做到,就别来见我”。这只能将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联系隔断,使我们失去教育引导孩子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大拇指教育”告诉我们:蹲下身来,赢得孩子们的信赖,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因为我坚信,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原因,让我们多一些聆听,少一些判断,成为孩子真正的朋友;因为我坚信:蹲下身去会更接近孩子的世界;因为我坚信:心与心的交流,能让我们和孩子走在一起!1、重拾“自信”,走出“盲从”  相似文献   

10.
夏玉桥 《教育文汇》2013,(19):44-45
孩子,你为什么爱说谎? 这不全怪我。小时候,我要跟爸爸学游泳,他死活不同意,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硬是把我天天关在家里。我家就住在小河边。一到夏天,小河里满是人,“扑通、扑通”的击水声让我心里痒酥酥的。那天,我背着爸爸下了河。没想到,他从外面回家,见面就问我为什么下水。我承认了。他劈头盖脸就给我一顿打,说打痛了好长记性。我胳膊被打伤了。以后,我再也不敢说真话了。  相似文献   

11.
一部成功的影视剧总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典型的环境中,让演员有戏可做。幼儿教育的某些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影视剧创作可以说有类似之处。在设计“综合性主题教育”活动的时候,我们把孩子放在最易想像、最感兴趣、最能动起来的特定的典型的环境中,让孩子去想、去干、去动。例如“三棵树”的设计就是如此。第一棵树——让孩子在树上玩耍在“夏天到了”这个主题里,老师带孩子观察了夏天的悬铃木后,先让孩子说一说夏天的悬铃木长得怎么样。有的说悬铃木长得很高,有的说悬铃木的树  相似文献   

12.
还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望着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我激动得心咚咚直跳。我对自己说:“一定要让孩子喜欢我。”为了让孩子喜欢我,我整天和孩子泡在一起。时间长了,孩子们都喜欢围在我身边;到了冬天还把我当做“火炉”,一双双冰冷的小手揣进了我怀里,尽情地享受温暖;回家还对妈妈说:“妈妈就是妈妈,可陈老师既是老师又是妈妈。”孩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做好幼教工作的前提就是学做母亲,只有拥有一颗母亲的心,才能同时成为孩子的老师和母亲。  相似文献   

13.
罗伯特·西尔曼说:“如果父母与孩子交上朋友,就会觉得与孩子成为一生的至交,这种友谊对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大为裨益。”乍一看到这句话,我的心仿佛被阳光照射了一般,霎时亮朗了许多,因为它让我想到了一种有尝试性、甚至有些挑战性的方法,来帮助管理我们班上的那些“猴孩子”。  相似文献   

14.
剪发真难     
炎热的夏天到了,顶着一头过长的头发,确实有点不方便。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把头发给剪了。虽然它耗费了我十多年的心血。说干就干,这天一大早,我就起床把头发洗得干干净净,又梳得整整齐齐,然后拿了一把剪刀走到了镜子前面。望着镜子里那乌黑发亮的长发,拿着剪刀的手在空中停了半天,也狠不下心往下剪。哎,这么长的头发就一刀给剪了,实在有些可惜。再说,这头长发不知给我带来了多少羡慕的眼光和赞美的话语,我怎么能狠心……我忽然想到,其实也不用全剪掉啦,让理发师削削短,不也能让我凉快吗?对,就这么决定了。一星期后,我来到理发店,刚要把脚跨进…  相似文献   

15.
孩子的心犹如晶莹剔透的水晶,折射出斑斓的色彩。走进孩子心灵,了解孩子诉求,让游戏承载孩子“心”的成长.才能在提升游戏价值的过程中提升我们自己的游戏素养。汽车游戏既让我感受到了承载“心”的喜悦.也让我认识到了游戏素养的理想期待。午餐后,牛牛和丑丑又开始玩从家里带来的汽车了。他们一会儿在堆砌着泡沫积木的玩具柜上开小汽车.一会儿又把泡沫积木当成停车场。两个孩子一边玩一边交流.丑丑说:“我的小汽车是越野车,可以从这么高的山顶开到山下。”  相似文献   

16.
镜子前的我,虽然还像个孩子,但已显得成熟、自信,原来的短发被一头飘逸的长发所代替,鼻梁上的眼镜让我显得有几分“学识”。其实,我的“自信”,得益于我平时注意挖掘自己的能力。小时候我对布娃娃情有独钟,并对布娃娃的服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小衣服、小靴子、耳环、项链等都成为我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2010,(3):10-11
诸暨一位家长来电说:“有一天,我偶然翻看了一下女儿的日记本,女儿很不满。她当天就把经常放在书桌上的日记本放到了自己的抽屉里,外面还加了一把锁。钥匙也被她藏了起来。我不是有意检查孩子的东西,但是孩子有事情,作为家长总要尽快知道,以便及时帮助她吧。我该如何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心,让孩子相信父母,对父母放心呢?”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2006,(1):1-1
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阿姨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交在孩子手中。男人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把快乐钥匙被塞在老板手里。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气炸了!”一个孩子说:“我每天很不快乐,爸妈总是逼着我写作业,从来不让我好好玩一玩。”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的心情。  相似文献   

19.
住我们这栋楼的人,都喜欢把自行车放在楼前,一到下班,整整齐齐排开,足有二十辆。当女儿还被抱在手里的时候,她就格外喜欢这些花花绿绿的自行车。一出门,她坐坐这个车,摁摁那个铃,兴奋不已。孩子的执著,使我感动。因此我尽量带孩子多玩一会儿,女儿也绝不把那段时间浪费,一辆一辆摸摸、看看,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上图画课,我刚出示黑板(上面画有(?)图形),幼儿就纷纷议论:“我知道今天老师要教我们学画猫了!”“这图形象枕套、枕头、毛巾……”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猜着,争辩着,我想这下可别想上课了,要乱套了,准备制止他们的议论。但转眼一想,这不正是发挥孩子想象力的时候吗?我索性启发孩子继续猜,把想要说的都说出来让大家听,于是,一下子举起了十几只小手。有的说是“门框”,有的说是“台布”,还有的说是“茶巾”、“大衣橱上镜子的边”等等。孩子们能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是我未曾料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