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中国台湾,1983年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系。这位蜚声国际影坛的导演。2000年因电影《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58届金球奖最佳导演;2005年困《断背山》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在2007年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由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获最佳影片奖,他再次捧得“金狮”。但在这众多奖项的背后,却是李安数年来甘于寂寞,对电影事业的孜孜追求。从李安成长的经历来看,也许可以给人这样的启示——成功有时就在于执著,而家长一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也许会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2.
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中国台湾,1983年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系。这位蜚声国际影坛的导演,2000年因电影《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58届金球奖最佳导演;2005年因《断背山》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在2007年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由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获最佳影片奖,他再次捧得"金狮"。但在这众多奖项的背后,却是李安数年来甘于寂寞,对电影事业的孜孜追求。从李安成长的经历来看,也许可以给人这样的启示——成功有时就在于执著,而家长一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也许会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3.
李安再次荣获奥斯卡奖时,他很快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即掀起“李安热”。各种关于他成功的故事层出不穷,目不暇接。我认为李安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也成就了李安——一个与众不同的李安。李安曾说:“我的左脑是中国思想,我的右脑是美国思想。”从《饮食男女》《卧虎藏龙》《断背山》到如今的《少年派》,李安导演过很多题材及不同类型的电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今世界上唯一一位把中人和西人都能拍地道的电影导演”,李安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传统“儒道”的成长记忆,东西方互渗的文化背景以及文化表达上的“他者”身份,形成了李安电影独特的审美风格,论文试图以此视角展开分析李安电影的文化基因及创作心理,解读其影片中无所不在的伦理困惑和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5.
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中最大的赢家非华裔导演李安莫属,他凭借自己的新作《断臂山》获得了本次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狮奖”。这是李安继《卧虎藏龙》、《绿巨人》之后的又一次全新尝试,并再次向世界电影人证明了这位杰出的华人导演对不同类型电影的出色的驾御能力,又向中国电影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相似文献   

6.
凭借电影《断背山》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无疑成为当前最受瞩目的华人。李安祖籍江西,生于台湾屏东潮州。1973年, 他不顾父亲反对,考取了台湾国立艺专戏剧电影系,离开了家乡,到台北进修。1978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学习戏剧导演,之后又前往纽约大  相似文献   

7.
2005年的世界电影可谓“李安年”:一部成本只有1400万美元的独立制片作品《断背山》继威尼斯电影节夺得金狮奖后,又摘取金球奖4项大奖,在第31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仁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并最终以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8项提名领跑本年度奥斯卡,李安本人此间又获得美国独立制片协会(IP)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导演奖,这是首位亚裔导演获得这两个奖项。与此同时,《断背山》的北美票房目前已直逼1亿美元。李安半开玩笑地说:“这部电影的收入远超过《卧虎藏龙》,足以让我用三辈子。”  相似文献   

8.
由5000多名成员组成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拥有一个令世界瞩目的颁奖季节,而这个季节就在今年3月5日迎来了新的高潮——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于这天在柯达剧院举行。本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中,华人导演李安的电影《断背山》给中国人带来了期望。尽管《断背山》没有得到最佳影片奖,但还是拿下三项大奖:最佳导演、最佳配乐和最佳改编剧本。李安的成绩足以让国人骄傲,李安是否能终结中国人的“奥斯卡情结”?对奥斯卡我们又该有怎样的认识呢?【素材一】:我的奥斯卡情结我至今仍然要用“伟大”这样的词语来捍卫奥斯卡。那些永恒的经…  相似文献   

9.
随着《卧虎藏龙》、《断臂山》和颇受争议的《色戒》的成功,李安在国际电影舞台上声名远扬。他的成绩引人注目:2005年成为了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亚洲导演,是连续2次摘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两位导演之一。这名受过美国教育的53岁中国导演跨越文化界线拍摄电影,和国际观众进行交流。本月的《人物》将为你讲述李安是如何奋斗取得现今的成绩的。  相似文献   

10.
焦裕禄同志曾对兰考县委的同志们介绍自已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方法,叫做“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回来读毛主席著作,晚上‘过电影’,早上记笔记”。所谓“过电影”,主要是指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他说:“无论学习和工作,不会‘过电影’,那是不行的。”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因此,他从毛主席著作中汲取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对照自已,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就是不善于“过电影”。我参加工作十多年了,学习毛主席著作也有十年了,虽然读了一些文章,但在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方面,成效都不显著。过去在大小会上经常检  相似文献   

11.
李安导演对于电影美学的理解程度十分深厚,其电影的美学风格深深地根植于东方美学之上,中国传统文化更成为了他电影创作的基础和个人特色的来源。李安的电影包含着温柔敦厚、内敛含蓄的东方美学特色,也包含着西方美学对真理的再现及多元文化的展现。在电影的视听语言、人物特点以及留白与幽默性三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李安是一位在当今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台湾导演。中西结合的人物塑造,独特的叙事方式及出色的电影技巧形成其影片的艺术风格。他的电影创作体现了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对李安电影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为当下市场不詈气的中国电影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李安的东方家庭电影在众多东方导演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根本原因是李安在用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念和手法来描绘家庭。同样的,李安也以十分独特的执导和驾驭,使得他的英语片《冰风暴》倍受赞誉。《喜宴》和《冰风暴》原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两个时代和两个文化的产物,但由于拥有一个共同的导演李安而使它们具有了一些相同的共性,这就是浸注其中的东方主义的哲学、伦理、文化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4.
以谢晋为师     
沈鲁 《教师博览》2023,(29):65-67
<正>时间来到了2023年,一代电影宗师谢晋导演离开我们15年了。谢晋导演离我们而去的这15年,客观上说是中国电影在产业建设道路上高歌猛进的15年——国产电影屡创票房纪录;在各大电影档期,国内电影市场也是一路凯歌高奏。但主观上我也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在“影市与影事”热闹喧嚣的背后,能够直率而诚恳地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电影作品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5.
成为派     
《家教世界》2013,(3):14
直到不久之前苏拉沙玛还是个平凡的印度少年。在历时数个月、范围遍及全印度的大规模试镜后,苏拉成为了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主人公——派。通过这部电影,少年派经历了神奇的旅程,他的扮演者也因此而改变了人生轨迹。苏拉是个高中学生,与家人住在印度德里,他原本没打算参加试镜,只是陪弟弟去的。然而,最终只有苏拉通过了四轮面试,"我非常紧张,尤其是最后一轮,我全身发抖。可当我和导演李安交流了一会儿,我就平静下来了。"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之友》2014,(4):I0001-I0001
李安,1954年10月23旦出生于台湾,祖籍江西德安,1971年从台湾艺术大学戏剧电影系毕业,后修读伊利诺伊大学戏剧导演专业,并于纽约大学电影制作专业取得硕士学位。1995年凭借《理智与情感》轰动国际影坛,  相似文献   

17.
<正>我抱着去看唯美的3D电影的心情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如梦幻般美丽的3D场景固然美丽,但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导演李安为我们带来的人性最深处的思考。少年"派"在海上不幸遇上危难,与他一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电影《色戒》在世界各地的上演,李安导演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纷纷关注的热点。李安是名受中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三重影响的台湾第二代外省人、留美华人。经历的丰富性,对于李安的电影创作深有影响。他生于传统中国,后义留学黎民到美国,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巾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的冲突与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9.
“我怎能把你戒掉?”3月5日,李安在夺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引用《断背山》中的这句台词,道尽了他对电影的热爱。这是李安继《卧虎藏龙》之后,再次获得奥斯卡奖。李安以细腻、含蓄、深沉的方式讲述了两个美国西部牛仔的情感故事,叙事风格从容不迫,如散文诗般,深具中国情怀。他用中国式温文尔雅的气质巧妙地将东西方文化的特质融合在一起,恰如好莱坞影评人所说:西方的断背山,东方的李安。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与熏陶的李安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融入电影,打动了东西方的观众。正如李安得奖后所说:“要正视自己的文化,重视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李安电影蕴涵着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他将这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隐身放置于电影中"父亲"这一角色之中,使观者透过"父亲"形象来完成对世界不同文明的体认。同时,李安借由"父亲"的象征意蕴把代表民族、文化、宗法制度的情感表达出来,让父亲这一形象顺理成章地成为他想表达的文化原型。具体结合李安导演的影视作品浅析其电影中的"父亲"形象,透过对"父亲"形象的剖析来解读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