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课堂发问与有效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教学”这个词虽由英语“Effectiveinstruction”直译而来。但探讨什么样的教学有效,在我国却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论题。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这个课题重新成为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热点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教育研究表明: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激励、时间等,其中课程设计中的艺术发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和有效教学的一个标志犤1犦。因此,研究课堂发问的有关内容很有必要性和实用价值。一、“发问”的内涵、意义“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建筑材料”。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和应答作为师生交流中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方式,贯穿于师生共同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不善于发问,或问得不得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教师善于发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教学效果好。因此,合理、有效的问题是教师把握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激趣、诱思、启智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要达到有效、高效,就必须把握课堂提问原则,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机的不同,灵活应用各种问法。下面就课堂的提问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4.
一、启问所谓启问就是启发学生怎样发问。这一步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完成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间长了也能使学生知道怎样发问———就是不能随便提问题 ,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 ,要有价值。所以教师在新课改中要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 ,让学生之间提问或学生向老师提问 ,做到每事多问 ,每题多问 ,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知道怎样发问了。二、自问所谓“自问”是指学生自己学习或做事时向自己发问。古人曰 :…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或产生各种疑问,教师根据自己的所学所知回答学生的问题,这是一种互动的教学过程.教会学生发问的本领,合理解答学生的发问,将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进步.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培养中职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职生问题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设立发问的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7.
初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的发问.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会遇到学生问问题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意识".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就是学生所问的"问题"的背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问银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剩下的生字;结合课文内容,大胆展开想象,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和对天文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作者向银河提了哪些问题;学习文中的3个生字,指导规范书写。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教学涉及面广,当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后,总会提出各种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甚至是“谬问”。当然这种“谬问”不一定就是错误的问题,只是背离课文主题,如不及时引导转化,浪费有效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而转化不当,又易挫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绝对不能扼杀学生发问的积极性,而要掌握巧妙的转化方法。下面笔者就结合课堂教学中转化学生谬问  相似文献   

10.
张鸿 《云南教育》2004,(11):23-24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这个“问”在课堂上表现为老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自己主动的发问、质疑。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设计课堂提问,而忽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发现真知。为实施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提问,还必须设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古人曾把获得知识、提高修养的过程称为做学问。在学中问,在问中学。笔者认为这种做学问的定义和今天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十分吻合。学习就得有发问的精神,非但于有疑之处发问.在无疑之处也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在探究不解之疑、求异之疑、创新之疑的过程中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革“讲授型”、“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正在进行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革.提倡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与学生共同讨论、互相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看,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与学生互相探索互相讨论,而只是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不分学科、也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面向集体发问,学生集体回答,整堂课一问到底。并且多数问题毫无深度,学生根本无需思考,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问,在发问中学会探究,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4.
学问、学问 ,顾名思义 ,就是既要学又要问 ,光学不问 ,构不成完整的“学问”。问是学的手段 ,学是问的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发“问” ,是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 ,促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一是鼓励学生“敢问”。现实中 ,有的学生怕出丑 ,不好意思问 ;有的学生胆小 ,不敢大胆问 ;有的学生迷信书本、迷信老师 ,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对问题发表新看法、新见解。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敢于问 ,敢于大胆思考 ,敢想敢说敢问 ,敢提出异议 ,努力为学生发问创造宽松的条件。二要鼓…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早已开展实施,并不断深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破旧立新,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教学法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实践教学中得到验证,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新课改的指导下,问题式教学法更注重培养学生向知识发问,而不是一味地简单接受,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理解知识、深化知识。  相似文献   

16.
学生具备了敢问和爱问的能力后,不一定就能把问题问得贴切,问得有高度。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反思常规方法,捕捉“问”的契机,不但使学生想问、敢问,还要善问。首先,要注重示范,通过教师的“举一”引导学生“反三”。其次,向教师发问,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质疑习惯后,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质疑的空间,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质疑的状态。最后,还要向学生发问,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旧教材中存在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教师要善于…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点拨法这一整体范畴中,有不少技巧性问题值得总结与探讨。讲与问的并用,就是一个常见的教学技巧。必须注意到,有些同志在学习运用启发教学原则的时候,认为“启发”就等于教师的课堂发问,于是组织课堂教学时,常常搞成“满堂问”的局面。教师频频发问,学生连续作答,显得有些忙乱。有些同志一味地排斥“讲读法”这一传统的教学形式,认为“讲”就是“灌”。在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讲,或者干脆就不讲。甚至有些人还把这种偏激的做法视之为实验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邬泽富 《云南教育》2001,(19):18-19
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问题就是创新之源,正如发明家保乐·麦克克里德所说:“惟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在整合资料,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创新意识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而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怀疑,而传统的…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的课堂里,有一个从教学到教育的不断运动的过程。这一“运动”过程,也是实施新课标,树立教育新理念的归宿。其实,这一过程的飞跃,就是一个由赋予知识到赋予人性的过程,也就是“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的再现。  相似文献   

20.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化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提问诱发,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