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择偶坡度分析城市女性的婚姻挤压——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深圳市结婚登记资料及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存在明显的择偶坡度:在年龄上是男大女小,即男性倾向于找一个比自己小的女性为妻,女性相反;在学历上是男高女低,即女性倾向于找一个学历比自己高或与自己相当的男性,男性则相反。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大龄职业女性在择偶市场上的竞争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因此建议现代职业女性通过调整择偶坡度来增加自己的择偶范围,以缓解现代社会大龄女性择偶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上古时代女性择偶标准完全体现出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母权制解体到新中国诞生,除王公贵族以外的普通女性,基本没有择偶自由权,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择偶具有了自主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理想的择偶标准是干部、转业复员军人、大学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等.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政治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是女性择偶时比较注重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女性更注重男性的学历、身高、和对方的感情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择偶标准重年龄,重健康,轻身高;重事业,轻学历,轻职业;重人品,重修养;重脾气,重经济条件,轻家庭背景;重爱情,轻婚史.女性择偶标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差异、文化程度经历、家庭整体教养方式的影响.当前女性择偶标准的倾向实惠化、条件化、自由化、性爱化.未来10年女性择偶标准指向多元性、综合性、可变性、对象性、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随机抽取的2088则征婚启事的分类分析讨论,对初婚与再婚男性的择偶标准和初婚与再婚女性的择偶标准从自述条件和择偶要求二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找出其中的共同之处与差异所在,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相关的心理分析,进而得出初婚男性、女性及再婚男性、女性择偶的主要标准倾向.  相似文献   

4.
对476名上海知识青年回答的择偶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男女的择偶观念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理性趋势,都将对方的个性因素排在择偶标准的前列,不过,男性重外貌、女性重社会经济资源的性别差异仍清晰存在;与大龄未婚青年(≥28岁)相比,年龄较小的未婚青年在配偶的选择上,更为重视双方个性上的相容性,以及对方的经济基础;独生子女在择偶过程中更为重视对方的物质经济基础,非独生子女则更为重视对方的持家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择偶模式在十年中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全国十几家影响较大的报刊杂志随机抽取3226人的征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时间跨度达10年。研究揭示了化背景对男女择偶模式的影响,如80年代女性择偶的“身高热”,就反映了社会舆论与流行对女性择偶的影响,也有一些模式是比较稳定的。例如对心理素质的选择上,基本上还是重视德才、考虑相处过日子,情越没有放到主要位置上,这些与传统化的影响不无关系。总的看来,传统化的深刻影响使中国人择偶式中的一些基本成分保持相对稳定,但是,社会改革、社会舆论、流行风尚、这些因素也使中国人择偶模式中对职业、学历、生活条件等的选择发生变化,从另一方面看,女性与男性相比,又似乎更易受社会化的影响,更易变化。  相似文献   

6.
父权社会主宰下的中国女性婚姻的从属地位问题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中国的婚嫁文化、男女双方的恋爱择偶文化、女性的幼时教育和择业文化对女性在婚姻中的从属地位都有一定影响。从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政治原因可以看出,中国妇女要获得彻底解放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是女性应该享受真正的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7.
对338名不同性格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好的问卷调查表明:女性在有财产、职业好、有孝心、事业有成和无不良嗜好等14个项目上显著高于男性,只有文静一项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内外向性格类型与社会经济地位、人品事理、情趣、个性条件和气质五个维度有显著差异;民族、年级与择偶的各维度差异显著;进一步控制年级和性别变量后进行回归分析显示,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对择偶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338名不同性格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好的问卷调查表明:女性在有财产、职业好、有孝心、事业有成和无不良嗜好等14个项目上显著高于男性,只有文静一项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内外向性格类型与社会经济地位、人品事理、情趣、个性条件和气质五个维度有显著差异;民族、年级与择偶的各维度差异显著;进一步控制年级和性别变量后进行回归分析显示,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对择偶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人的择偶模式从传统时代的"包办婚姻"向现代社会的"自由择偶"的转变。佤族的择偶模式却从来都是"自由择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找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包办婚姻"的因素,是以"父系父权"家庭制度及其一系列衍生因素决定的,但是这些因素也普遍存在于佤族社会中,佤族社会却形成了"自由择偶"的传统。由此提出:从妻子对家庭经济贡献的维度解释包办婚姻的形成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0.
进化心理学认为男性在择偶方面注重女性的外貌身材,其实质是关注女性的生育价值。而女性在择偶方面更多的是选择社会经济条件好的男性,追其根源是为了保证其自己和后代能生存下去。《婚姻法解释(三)》主要是将结婚时双方对家庭的财产投资给予"平均化",而这与我们人类几千万年进化而来的心理相违背。本文从进化心理学男女不同的择偶心理机制出发,对现行的《婚姻法解释(三)》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征婚启事看离异者的择偶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随机抽取30余家报刊上760则离异者刊载的的征婚启事的分析讨论,分别得出了男、女离异者在择偶时强调的自身条件和要求,并且认为现代修养、传统修养、健康、相貌、经济条件、有无孩子是当代男女离异者择偶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根据大学生择偶观内在心理结构构想,编制了大学生择偶观问卷,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择偶观主要由择偶标准、择偶途径、择偶抉择、择偶价值评价等4个方面构成;大学生择偶观表现出以下特点:(1)女生较之男生的择偶目标更具理想化色彩;(2)文科生的择偶更具社会现实性; (3)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择偶目标...  相似文献   

13.
择偶标准是动态的,婚恋的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传统性别角色分工下的女性,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又要兼顾工作,尤其是第一个孩子的诞生,对女性而言是生命中重大的转折点,其心理必将发生巨大的转变。本研究立足于调查已婚女性在经历了婚姻生活后择偶标准的改变,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导下,揭示已婚女性择偶标准与婚前不同的原因,补充质性资料方面的缺失,透视已婚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情感心理需求,找出女性处理婚姻生活压力的策略。为广大未婚女性提供择偶标准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随机抽取20余家报刊上刊载的1328则当代初婚男女青年的征婚启事的分析讨论,分别得出了当代初婚男女青年在择偶时强调的自身条件和要求,并且认为年龄、身高相貌等自然条件与传统修养、现代修养是当代中国初婚青年择偶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校大学生婚姻观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88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婚姻观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结婚动机、择偶条件、对未来婚姻的构想、影响婚姻观的因素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年级、性别、专业、是否师范生之间的差异,表明大学生的婚姻观存在多元性,既有对传统观念的继承,又有在新时期孕育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6.
关耳先生:您好!前不久我们听了您作的有关《婚姻与家庭》专题演讲后,收益匪浅,尤其是其中讲的“女性择偶的最佳年龄”、“择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女性魅力”等等,感触颇深。现冒昧地给您写封信,就人生、恋爱中理智与激情的关系,想听听您的见解。谢谢!江西师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态度、恋爱观念、择偶标准、恋爱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基于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了大学生恋爱的基本情况、恋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恋爱对于大学生学习及人际交往的影响情况,如何看待大学生同居问题及婚前性行为产生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大学生恋爱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学校教育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转型,高知女性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高,而在男女比例失调的社会中所出现的高知女性"结构性过剩"的失婚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除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原因外,本文还从社会认知理论分析了高知女性对爱情、自我、男性择偶标准的认识偏差。从认知倾向的社会交换理论分析择偶梯度理论及高知女性在婚姻市场中的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19.
对290名汉、回、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择偶偏好的问卷调查表明:(1)女性在高职位、忠厚、有财产、事业有成和无不良嗜好等14个项目上显著高于男性,只有文静一项男性显著高于女性;(2)不同民族与理想择偶的六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16世纪的明代中叶是中国古代文化发生分化与裂变的时期,尽管此前封建社会内部的文化思想并不是铁板一块,但从没有受到过如此大的冲击,所以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本文以小说中经常会出现的择偶现象为考察对象,以当事人择偶时的外部条件和备选对象的自身条件为切入点,对汉代到明中叶以前小说中的择偶观念进行了梳理,大致勾画出了几乎长达两千年间人们的择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