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自打文字族人诞生以来,"鼎"氏家族可谓风光无限,在子孙们的不懈努力下,"鼎"氏家族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第一代"鼎"氏子孙:"为人民服务"可以说是第一代"鼎"氏子孙所奉行的原则了。他们  相似文献   

2.
“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商代著名的青铜器,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这是我对“司母戊”鼎的了解,我想,许多人对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也是有着和我相同的认识。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历史书上对于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的介绍早已深入人心。但是近来,  相似文献   

3.
说“鼎”     
去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九所大学联合召开庆祝大会,江苏省人民政府给九所大学各赠送一尊青铜鼎。当时的省委书记回良玉的讲话妙语连珠,句句不离“鼎”字。他说:“给学校送鼎,一是希望几所大学在新的百年问鼎科学高  相似文献   

4.
鼎在古代用作食器和祭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用青铜制成,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少数方形四足的,称为方鼎。《说文解字》中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铛”是一种有两耳的平底浅锅。因为有“两耳”,所以有成语“鼎铛有耳”。这个成语常常用以斥责人消息不灵,不了解情况:鼎、铛还有耳朵,你难道没有,什么也没听到?因为有“三足”,所以人们常把三方面势力的对立、抗衡叫“鼎立”、“鼎足”、“鼎峙”、“鼎分”,成语“鼎足之形”、“鼎足之势”、“鼎足而立”、“鼎足而居”、“鼎足三分”或“三分鼎足”,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5.
提起项羽,人们就会想起“力能扛鼎”一词;说到某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人们就誉其为“扛鼎之作”。“鼎”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有具体的含义。本文就其多重意义试作解释。一、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用的器物。鼎,《说文》释义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古代用作食器和祭器,盛行于商周时期,多用青铜铸成。鼎大多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如司母戊大方鼎。鼎多用来煮制肉食。用鼎煮肉时,鼎下烈火熊熊,鼎内沸水翻腾,令人望而生畏。所以,有“人声鼎沸”比况环境嘈杂,以“四海鼎沸”形容局势不安。王勃的《滕王阁序及古典名著《红楼梦》中都有…  相似文献   

6.
历岗 《小学语文》2007,(5):53-53
问:《世纪宝鼎》(义务教育第12册第23课)一文中说“鼎”是“一种重要礼器”,是“吉祥物”。为什么“鼎”具有这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用青铜制成,其形状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或方形四足。相传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仔细推敲一下与“鼎”有关的成语,就不难发现“鼎”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对于甲骨文“鼎”字的本义,学界大都从训诂及甲骨文献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鼎”字是象形字,有相应的器物可参照,因此应用考古学角度研究器物功用及发展,并将其与“鼎”字相对应,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甲骨文“鼎”字字形■分别依据方鼎及扁足圆鼎所造,此二字的本义亦与其所依据器物用途相关。■字与祭祀相关,而■字本义则是指实用器中的鼎。■二字的发展演变亦与器物鼎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鼎足对”(“鼎对”)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古已有之,而在元代杂剧、散曲中尤其缤纷灿烂;并不是“元人散曲中特有”的句式。鼎对除了具有偶对的一般特点、功能外,还从多方面显示其个性,如排比的溶入,串对的显豁,辞格的集结等。在元曲中,鼎对能使事、理、情表达得酣畅、遒劲、和谐,更具有审美价值。这种历史久、形式美、功能多的修辞格,如今还没有绝迹,在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它还在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旟”鼎     
洋洋兔 《少年月刊》2023,(Z1):68-69
<正>·年代:西周康王时期·发现时间:1072年·发现地点:陕西省眉县杨家村"旟"(yu)鼎传承了商代的圆鼎风格,厚重庄严。铭文不多,却体现了西周后宫女性的权力和威严。“旟”鼎是一个叫旟的贵族,为了纪念王姜新赐给自己的土地而制作的。在史料中,并没有关于王姜的记载,我们根据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才知道王姜是西周第三位王一—周康王的王后。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2008,(6):50-50
问:“鼎”字是《世纪宝鼎》(义务教育教材第12册第23课)中的生字,对于这个字的结构,参考资料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上下结构,有的说是半包围结构。请问:应当怎样分析“鼎”字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正>初中《社会发展简史》(现改为《思想政治课》),新旧教材均列举了“司母戊”或“司母辛”大方鼎的史实,在教学参考书中大都把其中的“司”解释为“祭祀”。《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试用课本》教学参考书中说:“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因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就是‘祀’,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之于祖庚为祭祀母亲(名戊)而铸造的”。《中学政治课教材词语解释》、《初级中学社会发展简史(上册)教学参考书》的历次版本,对“司”均持“祭祀”之说。但笔者却有一些疑问,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3.
说“鼎”     
我们的祖先从发明陶鼎到青铜鼎再到铁鼎前后绵延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鼎最初的用途是做烹煮器具,直到春秋时期,贵族还用鼎来烹煮食物。在鼎里放上食物,底下架上碳火烧,食物烹熟后,用杠穿过两耳,由下人们抬至客厅供贵族享用。夏铸九鼎之  相似文献   

14.
说鼎     
鼎是在我国古代社会上层中使用最广的一种器物。它盛行于商周,衰绝于秦汉。鼎的形制虽因时代而异,但大体上说来以圆形、三足、两耳者居多,故有“鼎足”、“鼎峙”、“鼎立”之喻;鼎的质地也因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有所不同,最早多以陶土制成,后来则多以青铜铸就。青铜在当时是很宝贵的,因而又有“鼎铛玉石”(《阿房宫赋》)之别。另外,鼎的大小、轻重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因其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的一个青铜器。然而,随着青铜器发掘数量越来越多,考古学家通过对众多铭文的解析和对比,对“司母戊”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后母戊”更显合适。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司母戊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显然,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纠正了这一错误。  相似文献   

16.
姓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明家族的字”。其实,“姓”与“氏”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一、“姓”是一种族号,用以表明家族系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的。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源,“氏”是分支。所以,“姓”与“氏”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后代“姓”与“氏”不分了,如“张氏”、“王氏”,即“姓张”、“姓王”。 二、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后来,“氏”又用来区别贵贱了。如:对显贵之家称“氏”,而低贱之家则有“名”无“氏”。在婚姻方面,“氏…  相似文献   

17.
<正>人们常说“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在这些词中都有“鼎”这个字。鼎是古代煮东西的器皿,常借指王位、帝业。目前已出土的文物中,体积最大、质量最重、工艺极高超的青铜鼎就是后母戊鼎。后母戊鼎目前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的镇国之宝。  相似文献   

18.
1988年11月1日,“纪念梅文鼎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二次全国数学史年会”在安徽合肥中国科技大学会议中心开幕,11月4日,“梅文鼎纪念馆”在安徽宣州市举行了揭幕仪式。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今宣州市)人,是我国清朝初年最杰出的数学和天文学家,毕生从事数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当时我国传统数学停滞不前、濒于失传的情况下,他多年不懈地进行研究,深入发掘其中的精粹,又本着“法有可采  相似文献   

19.
减负.就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并不是不要“质”,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学习既“减负”又“增效”呢?笔者以为:我们应该立足课堂教学,“变‘故’鼎‘新…——逐步改变、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才能逐渐改变以往“少、慢、费、差”学习现状,才能保证在“减负”的同时“有效”“增效”。一、减少课堂教学的“枝蔓”。变“老师讲课”为“师生聊课”  相似文献   

20.
今年5月19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九所大学联合召开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江苏省人民政府给九所大学各赠送一尊青铜鼎。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在讲话时妙语连珠,句句不离“鼎”字。他说:“给学校赠鼎,一是希望几所大学在新的百年问鼎科学高峰,问鼎世界一流大学;二是希望大家不断革故鼎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第三,也表示省委、省政府对大学的发展会鼎力相助、鼎力支持。”回书记连用与“鼎”有关的典故和成语,言简意赅,切题切事。你知道“问鼎”、“革故鼎新”、“鼎力”的来历和意思吗?“问鼎”这一典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