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道德思维特征以及操作强化对于行为训练的有效性,决定了提出要求乃是儿童道德教育的起点,强化因此而成为必要的道德教育手段。但操作强化之激进行为主义立场的缺陷将有可能导致道德教育的非道德或反道德性。班杜拉的认知强化理论为强化赋予了特殊的涵义。伴随着解释的强化唤醒并维护了儿童最初的自主意识,其对社会因素重要性的重视促使道德教育实践的转向。儿童参与社会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其道德认知的发展、更好地理解具体规则,还在于它为认同的产生提供了唯一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2.
儿童道德思维特征以及操作强化对于行为训练的有效性,决定了提出要求乃是儿童道德教育的起点,强化因此而成为必要的道德教育手段。但操作强化之激进行为主义立场的缺陷将有可能导致道德教育的非道德或反道德性。班杜拉的认知强化理论为强化赋予了特殊的涵义。伴随着解释的强化唤醒并维护了儿童最初的自主意识,其对社会因素重要性的重视促使道德教育实践的转向。儿童参与社会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其道德认知的发展、更好地理解具体规则,还在于它为认同的产生提供了唯一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时代多元的道德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深刻影响,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模糊了原有的道德认同,衍生了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时代难题,道德教育要从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层面出发,引导他们形成适合时代发展的道德品质。具体来说,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当科学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孕育和激发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感,持续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意志,着眼解决大学生的知行分离倾向,使大学生形成符合自媒体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并促使他们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知行统一中成为高尚道德的行为主体。  相似文献   

4.
科尔伯格沿着皮亚杰道德认知判断的路线,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30多年的科学研究,创立了当代德育界最具影响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学习和研究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将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有助于我们道德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我国弱势儿童德育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弱势儿童道德情感淡漠、道德判断标准模糊、道德意志淡薄等问题。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我国弱势儿童德育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迪,在实践中应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互动的关怀式道德教育体系和道德情感作用机制,建设弱势儿童德育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多样化促进弱势儿童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儿童"三观"及其行为的依据。孙幼军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和教育家,其作品立足于儿童的成长空间,以儿童文学形式书写故事人物的蜕变,在无形间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在叙述方面,通过第一人称及第三人称的叙事对儿童进行道德启蒙;在行文布局方面,以片段故事和具有指向性的人物行为来指导儿童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在意义方面,强化了儿童道德观,补充了儿童道德教育途径,为儿童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参考并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发展。孙幼军的作品以道德为纲,以道德教育为主线,整合故事人物的道德判断、道德认知、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对引导现代儿童提高道德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提出的个体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及其道德教育策略,对美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创了美国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很多国家把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制定、设计学校道德教育的依据。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发展过程。而道德认知的发展集中地表现为道德判断的发展上。道德判断又可以从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和道德内容两个维度加以…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学术道德关乎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未来学术共同体学术规范的走向。在现实层面,政府和高校强力的政策规训凸显了学术道德教育的“他律”逻辑,对治理学术不端行为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而以自觉性、自主性和自省性为特点的“自律”逻辑建构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从理论上解释了学术道德教育可以内隐于心外显于行。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分析了两种逻辑在社会环境、个体认知水平、教育者行动以及学术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辩证地思考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他律和自律逻辑。认为强化道德他律,激发道德自律,让自律成为自觉,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低效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是人类德性的一种主动的培育活动,是促进教育对象对社会认可和倡导的道德价值原则的选择、认同和践行的实践过程。其成效关系着人性美善的发扬和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提高道德教育的成效,无不突显了对当前道德教育低效化反思与把脉的迫切性。基于道德自身视阈的审视,道德教育的抽象化、道德教育的理想化、道德的理论教育与经验教育和联想教育的断裂、道德价值意义教育的偏失以及道德示范教育的缺失,则是诱致道德教育低效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十分丰富,有道德发展阶段研究、强化社会学习研究、价值观澄清、体谅关心理论、威尔逊的道德符号学等,这些德育理论的特征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教育不能忽视道德情感的发展;隐性课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道德、心理一体发展的健全人格教育成为道德教育凸现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显性化倾向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柯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创立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美国当代的学校道德教育起着奠基性作用。柯尔伯格的道德学习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下面拟详细分析柯尔伯格的道德学习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教学的启迪。一、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并通过知识学习促进道德教育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表明,学生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知识提高与认知水平提高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学生道德水平提高与知识水平提高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等人在直接吸收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以两难道德判断为切入口的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主张道德教育应激发儿童的积极思维,发展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促使他们的道德思维向更高阶段发展。柯尔伯格在对美国青少年十几年的跟踪调查和对十几个国家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该模式认为道德认知发展包括三个水平及六个阶段:第一水平:前习俗…  相似文献   

13.
柯尔伯格创立的认知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将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定位在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倡导道德教育实践的科学化,在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界独领风骚.对世界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对儿童道德的认知发展及其教育的心理学问题进行了较前广泛、深入得多的研究,并于七十年代始致力于把研究所得推及教育实践、指导学校的道德教育。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们提出了以小组讨论为形式,以两难道德故事为材料的道德教育模式,并相应在学校试设道德教育小组讨论课。本文拟对这一模式的理论背景和概况作一初步的介绍和评议,意在为学校道德教育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有关信息,以期引起关注和兴趣,并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美德伦理是将美德概念作为基本概念的伦理类型,它认为行为者的美德品质能为其行为提供正确指南,这种伦理研究进路不仅弥补了规范伦理的实践缺陷,推动了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深化,而且从重建道德主体性、指导道德实践及继承美德教育资源等层面显示出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以美德伦理为理论基础的高校道德教育应从加强道德理论教育、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丰富道德实践教育等多方面完善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面临着道德正当性难题。价值多元但规范普遍,多元普遍主义的道德立场尊重多元谋求普遍.道德教育需要通过交往活动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广泛联合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是学校应当谋求的共同生活。相互承认的道德关系是道德自律和自我认同得以发展的条件,儿童只有在得到承认的条件下才能正常成长.道德教育应该为此提供情感的、认知的和价值的支持,承认的教育同时蕴涵了“每个人”和“所有人”的教育立场。  相似文献   

17.
黄铃 《中学教育》2010,(10):49-53,48
儿童说谎行为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道德教育中也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从儿童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评价发展的角度出发,发现了当前针对说谎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白谎"影响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的效果;歪曲的集体主义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说谎认知和评价产生了消极影响;生活中成人的榜样作用在说谎行为方面给儿童造成了消极影响。本文基于上述的德育问题尝试提出一些德育建议。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中的主知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对道德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来说,20世纪都是一个主知主义的时代(戚万学,1995)”。这主要表现在知识和认知能力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得以前所未有的强化,道德认知能力包括道德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培养成为道德教育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任务。科尔伯格是主知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是从  相似文献   

19.
浅析当前我国高校的消费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道德现象.目前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消费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消费道德教育必须以传统节俭消费伦理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注重理论教育,提高认知能力;注重实践教育,强化情感体验;充分发挥社会与家庭教育及引导作用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美国社会道德的危机与学校道德教育的乏力,理论界尝试提出不同的解释系统。针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已形成了三个比较有特色的理论流派:超越公正视野的关怀理论、超越道德认知领域的道德领域理论和超越道德推理能力培养的品格教育理论。它们不仅反映了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变革的时代特征,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美国道德教育实践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