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黎雯 《科学教育》2009,(4):92-93
杜威“儿童中心论”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儿童成为了整个教育的中心,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亲自体验获得知识与技能。“儿童中心”与个性化教育的取向是一致的,活动式课程与情境式教学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对个性化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廖君 《小学语文》2014,(9):9-12
一、“儿童中心”价值取向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自觉 以“经验主义”为教育哲学思想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它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儿,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同绕他们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3.
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帮助他喜欢学习,促进儿童各方面不断得到发展。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要真正地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必须以“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为指导思想,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就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来说,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早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以本本主义为思想特征的知识教育学就受到了来自以人本主义 为思想特征的行为教育学的严峻挑战。杜威在他的名著《学校与社会》(人民教育出版社,1 994年版)中就提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命题:“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 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 ”。然而,在过去的20世纪里,这场革命不过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摆到另一个极端,即 从以本本为中心的系统传授知识模式摆到以儿童的偶发兴趣为中心的问题解决行为模式。前 者以赫尔巴特(J…  相似文献   

5.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如他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即活动  相似文献   

6.
同其它学科一样,教育学也有一个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问题。18-19世纪之交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第一次阐述了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按照方法培养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讲应留给教师。”这是在理论上对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本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变,……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将围绕他而组织起来。”“儿童的学习是主动的。”这又被认为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先声。二者的区别恰如杜威所言是一个“重心的转变”,即以教师为重心转向“儿童是中心”。这一转变随着哲学上对主体性认识的深入而愈加完善,并在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关于教学主体性的争执,就是教育观念转换在教学领域的反映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杜威是教育史上的思想大家。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并以“儿童中心”这一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阐明了自己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该是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领导、儿童心智的研究、教学活动的发起和组织、师生互动中的交往。  相似文献   

8.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这一主张,由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他的名著《教学与发展》中提出。它的前提思想是,“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维果茨基语),“只有当教学走在儿童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赞科夫语)。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进一步认为,教师要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进行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坚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农业学大寨服务,特别注意对儿童进行扎根农村千革命的思想教育。我们学校地处城市中心,儿童们一般都对农村和贫下中农缺乏了解;有的还受到了轻视农村,看不起贫下中农的旧思想的影响。你问他长大以后愿不愿意下农村,他便说:“乡里冒戏看,不好玩”,“太阳晒死人,晒得一身墨黑的”,“泥巴路溜滑的,会跌倒”等等。这表明上山下  相似文献   

10.
杜威反对传统教育教学忽视人存在,远离人的生活世界,把“儿童中心”比作教育“哥白尼革命”。杜威的教育思想具有内在的逻辑并环环相扣,内在兴趣是教育基点,经验连接是教育艺术,心理化课程是教育情景,三个逻辑维度共同构建了杜威教育的思想基石。三个逻辑维度与第二课堂教学特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基于杜威教育思想的学校第二课堂需要进行重构与变革,科学设计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灵活采用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相似文献   

11.
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这种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的、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的语文教育体系,彻底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旧有教育模式,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成一泓活水。 为什么要构建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的语文教育体系呢? 首先,这是由儿童发展的社会性决定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其周围的环境对他有着塑造的作用。上学前,儿童尚没有接受正规的语文教育,却能够把握较为复杂的复合句,是因为儿童在其生活…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两者之间能否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 在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这一问题上,“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的争论由来已久。前者片面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绝对服从,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性和独立性;而后者则片面强调儿童的绝对中心地位,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教师中心说”和“儿童中心说”这两种极端理论的缺陷逐渐暴  相似文献   

13.
张洁 《早期教育》2002,(10):37-37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这里“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没有“做”就没有“学”,也没有“教”。当前,在幼儿园中进行的开放式区域化学习活动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4.
卢梭在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人类的三种教育即天性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分别得自“天性”、”人为”和“事物”三种来源,并强调天性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主轴,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围绕它而旋转,让三种教育力量协调一致,共促儿童和谐发展。这个教育理论在把教育对象即儿童提到教育的中心地位的同时,也承认了人和事物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今教育同样意义重大。为此,作将在探究卢梭的三种教育力量的基础上,提出创建一种新型学校——“天性学校”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命题,说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各自所处的地位和应扮演的角色。这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是在克服了我国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和西方的“儿童中心”论的片面性而提出来的。如何使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教育行为,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毋庸讳言,在我国许多中、小学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远远没有确立,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课程教材体系陈旧、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着弊病等),但教师、学生的观念、意识不到位,不能不说是重…  相似文献   

16.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概述 首先,杜威概括、总结和分析了历史上曾出现的主要教育目的论。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他分析研究了西方历史上八种有代表性的教育理论,并从中概括出三种教育目的论:(1)自然发展论。以卢梭等儿童本位论教育家为代表,其口号是“遵循自然”,要求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杜威对这一教育目的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以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能使人们重视儿童身体及儿童个性的发展。但杜威也批评了自然发展论的不足,他称之为“唯一的缺点”,  相似文献   

17.
沈怡 《知识文库》2023,(10):176-178
<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日常活动中让幼儿有意义地学习是最适合不过的。班本活动作为课改背景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儿童本位”观念缺失、活动内容生搬硬套的现象。“班本活动”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设计、执行的活动,其核心价值是以儿童为主体,动态构建活动内容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本文以大班“自然资源”为例,阐述班本特色活动在“生成—推进—总结”三个阶段的组织与实施策略。教育就是熏陶人格、影响品格、点燃情感,这就是教育。  相似文献   

18.
有一本畅销书叫《静悄悄的革命》,是关于教育的,一个叫佐藤学的日本人写的。他提出教育应追求一种“倾听”,一种静悄悄的教学。这一理论不同于师之设问、生之答疑模式。不同于当下气氛热烈、场景热闹之课堂,而在当今流行了起来,被认为适合中国教育,是疗救中国教育的良方之一。这其实还是当下教育“病急乱投医”的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19.
罗辀重和他的素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永卿 《湖南教育》2004,(24):18-19
名家小资料罗辀重(1889~1950),名春驭,湘乡县白露湾(今属娄底市娄星区西阳乡)人,出生在世代书香之家。1911年,接掌陶龛学校。1914年自费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师从杜威,专攻儿童教育。学成回国之后,他谢绝高官厚禄,倾家兴学,发展先人创办的陶龛学校。他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埋首乡村教育30年,被人们誉为“教育之神”。教育思想要点革命必先革心,救国必先救人“群、德、体、智、美”五育并重素养教育“血性”校训旬日教学制学校家庭社会一体教育法“愉快教学,教学愉快”的无分数教学“解放儿童,尊重儿童,信任儿童,服务儿童”的“学生自治”  相似文献   

20.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认识不足,更缺少对完整的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将儿童科学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是向“儿童发展本位”的教育原点的回归,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儿童科学贯穿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儿童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