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堰作家协会主席杨郧生先生新近出版的《郧阳民俗文化》,通过述景以“简”点“雅”,描物以“质”显“雅”,叙址以“图”蕴“雅”,辑语以“味”衬“雅”,写人以“动”致“雅”,演礼以“序”彰“雅”等表意技巧,充分展示郧阳民俗风貌,堪称以“俗”显“雅”的表意典范。  相似文献   

2.
以德治国与以德育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江泽民同志把“以德治国”同“依法治国”并举为治国方略提出来之后 ,全国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研讨 ,在教育界则重于将“以德治国”与“以德育人”结合起来进行研讨较为热烈。“以德治国”与“以德育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德治国”的提出 ,对“以德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是为进一步抓好“以德育人”提供了新的契机。笔者试图就“以德治国”与“以德育人”这一问题 ,谈谈自己的认识与见解。一、“以德治国”与“以德育人”的基本内涵“德治”一说 ,在中国古已有之 ,它是我国传统的治国理念 ,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  相似文献   

3.
对刘向《新序·叶公好龙》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纹以写龙”的三个“以”字的注释,历来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前二个“以”作“用”解释,“钩”、“凿”都是木工工具,故“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就是“以钩写龙,以凿写龙”,释为“用钩雕龙,用凿刻龙”。而第三个“以”字相当“于”,释成“在”,  相似文献   

4.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毋吾以也”,课本注为:“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以,认为,动词。”这样解释,意思上能说得通,但释“以”为动词“认为”,似欠妥当,而“毋吾以”的语法结构也很难解释通。笔者认为,这里的“以”可看作是“已”的通假,系“停止”的意思,在这里指不敢说话。在语法结构上,“吾”的前面省略了一个表示原因的介词“以”,“毋吾以”即“毋以吾已”,也就是“毋以吾止”,即不要因为我而不说。加之以师旅课本注为:“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到……上。”此注对“加”的解释不妥,不如释“加”为“侵陵、侵犯”。这不但…  相似文献   

5.
一、如何理解“以当南日”“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课本注作“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过来的阳光”。此注让人生疑。“以当南日”的“以”,译为“用”,不妥。“垣墙周庭”与“以当南日”是因果关系, “以”应翻译为“因而”。  相似文献   

6.
《语文知识》1992年第3期里,王先生的《释“以当南日”的“以”》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认为:一些参考书把“以当南日”的“以”解释为“用”,不妥当。并说这里的“以”应取“因为”义,“以当南日”应为“因为它(指  相似文献   

7.
“活动单导学”模式这个概念确定了教师学生的关系——“导”与“学”。以“导”引“学”,以“导”助“学”,以“导”督“学”,以“学”促“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始终要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为“学”服务,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8.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国殇》) 《中学语文课本》注“神以灵”为“精神永不泯灭”,看来“以”的词义没有落实。但据上文“诚既勇兮又以武”一句,《课本》注“以”为“句中助词”来看,可能认为本句的“以”也是“句中助词”。我以为照上文“又以武”是“又为武”,按下文“为鬼雄”看  相似文献   

9.
适应市场体制要求,构筑以“监管”与“监督”相结合,以有利“监管”为宗旨,以有利“监察”为原则,以“监察”促进“监管”的财政监督新体制,是强化财政监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借以”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副连兼类词,其源结构是上古汉语中的“借1/藉1N以V”,其中“借1N以V”中“借1”表示从他方借某物,“以”表目的关系,而“藉1N以V”中“藉1”表示“藉助、凭借”义动词,“以”表修饰关系。“借1/藉1N以V”中动词“借1/藉1”虚化为介词,成“借2/藉2N以V”,介词“借2/藉2”宾语N进一步脱落,随着V复杂化,“借以”在近代汉语中凝固为副词,并进一步发展为连词。“藉以”表凭借意味强,在近现代汉语中,以“所藉以”形式出现,“所”脱落则形成连词用法。现代汉语中由于汉字简化,“借以”合并了“藉以”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严羽的“妙悟说”,针对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弊病,标举“盛唐兴象”,构筑了“以禅喻诗”的诗学体系。本文拟从诗禅的有关表述入手,分别对“悟”的对象、“悟”的途径、“悟”的境界作粗浅分析,以准确把握“妙悟说”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2.
孔凡艳 《小学语文》2011,(11):17-19
一般认为“以学定教”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笔者以为:“以学定教”的“学”主要指文本教学要达到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学定教”的“教”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以学定教”是在学生的“学”中来落实适合学生的“教”,因此,建构学路成了以学定教有无切实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一、介词“以”和连词“以”“以”的用法很复杂,其中介词“以”和连词“以”既是个重点问题,也是个难点问题,所谓“难”,主要是两种用法不易区分。现把两种用法的区别归纳为三点:(一)句中“以”后面紧跟的如果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短语,那么,这个“以”肯定是介词,而不是连词。如:⑴亭以雨名。⑵斧斤以时入山林。⑶梁以此奇籍。⑷妻不以我为夫。⑸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⑹宫之奇以其族行。⑺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⑻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上面例子中“以”后面的“雨”、“时”为名词,“此”、“我”为代词,“始元六年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以为”由原来的“以…为…”逐渐凝固成词的机制和过程。“以”和“为”原本没有直接结构关系,但由于“以”有承上省略宾语的语法特征,“以”和“为”在古代汉语中经常连用,当兼语句中的“为”后面所带的成份与“以”的宾语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语义联系后,“以”和“为”便开始了成词的历程,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的词语,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5.
严羽的“妙悟说”,针对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弊病,标举“盛唐兴象”,构筑了“以禅喻诗”的诗学体系。本文拟从诗禅的有关表述入手,分别对“悟”的对象、“悟”的途径、“悟”的境界作粗浅分析,以准确把握“妙悟说”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6.
老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以“道”为美。老子认为真正的至高无上的美是道,大道至美。“道”派生天地万物,又超越声色名声,似有实无。整个老子美学就是由“以道为美”为核心辐射开来的网络系统。老子美学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以“无”为美,以“妙”为美都是以“道”为美的变相形态。道法自然,从道家的人性论出发,老子提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及以“味”为美的独特美学观。以“道”为美体现在治国之道上就是“不争”的“圣人之治”;并提出了“致虚守静”的方法论,以达到复归本性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中对“势”的论述对商战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必须结合其对“形”与“奇正”的论述,才能对“势”有正确全面的了解。从商战实践出发,从静态、动态、应用三个方面对“势”进行分类,并结合具体商战实例进行分析,认为“势”的应用千变万化,掌握好以“形”“正”,“以正合”,以“势”“奇”,“以奇胜”,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出自新课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材注释为“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以,因为,介词。下面的‘以’,认为,动词。一日,一两天。乎,于。尔,你们。”如果按照注释直译的话,“毋”译为“不要”;“以”译为“认为”;那么“吾”,明显的“我”,又该如何翻译呢?配套教参译成:“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回答我的问题。”也体现不出“以”是“认为”的意思。笔者认为,此句中的“以”解释有误,当译为“用”;“毋吾以也”当译为“(人家)不用我”。  相似文献   

19.
商场与战争有其相通的共同特点,以《孙子兵法》的智慧,精神指导商业实践,有如下要点:一、知彼知己,以“知”制胜;二、推陈出新,以“新”制胜;三、谋在人先,以“谋”制胜;四、合纵连横,以“交”制胜;五、奇正相生,以“奇”制胜;六、兵贵神速,以“快”制胜;七、以战养战,以“借”制胜;八、灵活多变,以“变”制胜;九、智勇双全,以“勇”制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