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滨孙漂流记》是18世纪文学巨匠笛福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笛福既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说家,著名的政治评论家,又兼具商人身份,被后世赞誉为欧洲现实主义小说之父。《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出身于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他的船只不幸遇到风暴触礁,同行的其他船员都葬身鱼腹,只有他一人幸存,他只身一人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鲁滨孙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后来,他从岛上的土人手上救了一个人,给他取名"星期五",作为自己的奴隶。经过了整整28个年头,才有一艘英国船路过该岛,鲁滨孙带着"星期五"返回故乡。文章对《鲁滨孙漂流记》的现实意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洁 《辅导员》2014,(8):53
正上周,我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深深地被鲁滨孙的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折服。《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长篇小说,被人们誉为"生活的教科书"。这本书叙述了英国航海商人鲁滨孙在前往南美洲的航行中,船发生意外,只有他一人幸免于难,被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无名岛上,他靠自己的顽强意志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岛上生活了28年之久,历尽艰苦困  相似文献   

3.
彭燕 《海外英语》2015,(6):178-179
自《鲁滨孙漂流记》从十八世纪诞生以来,其主人公鲁滨孙就成了近代文学的宠儿,很多学者都认为鲁滨孙属于处在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的理想化身,他性格中的勇敢、坚强、乐观都是很好的体现;鲁滨孙具备探险者的智慧与永不放弃的精神,同时也有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精神。虽然近年来针对《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的研究很多,但很多学者站在后殖民视角对这部小说的评述也不够全面。在该文中,笔者分析了小说中对非洲、美洲土著的妖魔化描写,并从"他者异化"的观点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重点点击]鲁滨孙的哪些优秀品质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决方案]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事。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疑点揭秘]从鲁滨孙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解决方案]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孙…  相似文献   

5.
正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英国作家笛福(1660年—1731年)的名著。从出版至今,三百年来风靡世界。鲁滨孙原来生活在巴西,经营种植园,生意蒸蒸日上。为了扩大规模,他和另外的商人去非洲几内亚。十四个人在1659年9月1日登船,横渡大西洋。船行三十天遇到飓风,被狂浪打翻。鲁滨孙被冲到一个无人荒岛上,活了下来,其余的人都死了。鲁滨孙在经历绝望和恐怖之后,冷静地面对现实,不悲观,不空想,从容应对,依靠自  相似文献   

6.
林玲 《文教资料》2009,(18):144-145
鲁滨孙是西方文化中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象征意义的现代人形象,他身上凝聚了新兴资产者的典型特征.其冒险、实干精神,对财富的占有欲和殖民主义思想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印记.由于荒岛上孤独所造成的宗教隐修环境,鲁滨孙经历了特殊的宗教皈依过程.本文试就鲁滨孙作为时代典型的新资本主义创业者的形象做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金星 《下一代》2008,(3):28-28
在生活中有一些敢于迎接挑战的人,鲁滨孙就是其中之一。在岁月的长河中,鲁滨孙耐不住寂寞,想当一名水手,这个理想的种子在一天天发芽,终于有一天,他当上了水手。这就是故事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我不怕黑了     
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后,我深有感悟。每次看到勇敢两个字时,鲁滨孙勇敢的形象就浮现在眼前。鲁滨孙是一个勇敢坚强的人,他不愿享受安乐的生活,离开家去航海冒险。可是,他的船在海上沉了,同伴都被大海淹没。他漂流到一个无人岛上,独自面对饥饿、孤独。他  相似文献   

9.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鲁滨孙,是个英国人。——《鲁滨孙漂流记》 1719年,《英国人》杂志刊登了一则新闻,有位苏格兰水手与船长发生冲突,被抛弃在荒岛上,孤独地生活了四年多,变成了一个忘记了人类语言的野人。后来,一位航海家发现了他,把他带回英国。有位作家感到这是个很好的题材,便很快创作了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这位作家就是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丹  相似文献   

10.
笛福塑造的鲁滨孙通过航行冒险积累丰厚的财富,改造荒岛、征服自然,实现人生价值,确证自我。同时呈现了旅行者和被旅行者的文化差异、文化传递现象,再现文化交流与认证,通过对《鲁滨孙历险记》中"他者"形象的分析,呈现文化传递中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11.
丹尼尔·笛福在《鲁滨孙飘流记》中写道,鲁滨孙打算到失事的船上寻找些食物,于是“我决定只要可能,就登上船去。天闷热得使人难受,我脱去衣服,纵身跳入水中”。当赤裸的鲁滨孙爬上船时,“我发现船上的供应品完好无损。我走进面包房,把饼干塞满了我的上衣口袋……”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他的衣服是什么时候穿上的呢?名作家的粗心@萧林  相似文献   

12.
梁天琪 《辅导员》2012,(Z1):126
轻掩上书,闭上眼睛默默回想,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镇定的,是勇敢的,当然更是乐观的。鲁滨孙在岛上,要为自己的衣食去费力,这也许很困难吧!但他坚持用乐观的心态去改变生活,赢了这场与命运的较量。我很欣赏《老人与海》中的这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它,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不就是鲁滨孙一生的真实写照吗?命运将他带到荒岛,没有给  相似文献   

13.
身处绝境 贵在坚强——赏读《荒岛余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小说家笛福1660-1731在59岁时开始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1719年一发表,即大受欢迎。故事描述了主人公鲁滨孙从小就渴望冒险、流浪的生活,他在18岁时,不顾父母的多方阻挠,偷偷逃离家庭,出海经商。不幸的是,在茫茫的大海上遇上强劲的风暴,船只被巨浪吞没,船上11人除鲁滨孙外全部遇难,他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从此开始与自然作斗争的、艰辛无比的28年荒岛生活,直到最后获救。课文《荒岛余生》节选了小说中叙写鲁滨孙身陷荒岛之初的动人情节,高度赞扬了鲁滨孙虽身处绝境,但能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勤于创造的精神,苦…  相似文献   

14.
荒岛小说这一题材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基本遵循了人遭遇海难、流落荒岛和回归社会的情节模式。《鲁滨孙漂流记》、《蝇王》和《昨日之岛》三部代表性作品可以充分表现出荒岛小说在空间意义、欲望表征以及终极指向三个方面哲学意义的流变。从《鲁滨孙漂流记》中昂扬自信的时代精神,到《蝇王》对这一精神的摧毁,再到《昨日之岛》中温和的反思性重建,展现出从绝对到相对,从一元到多元,从"务实"到"务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自《鲁滨孙漂流记》从十八世纪诞生以来,其主人公鲁滨孙就成了近代文学的宠儿,很多学者都认为鲁滨孙属于处在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的理想化身,他性格中的勇敢、坚强、乐观都是很好的体现;鲁滨孙具备探险者的智慧与永不放弃的精神,同时也有努力探索和追求的精神。虽然近年来针对《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的研究很多,但很多学者站在后殖民视角对这部小说的评述也不够全面。在该文中,笔者分析了小说中对非洲、美洲土著的妖魔化描写,并从“他者异化”的观点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鲁滨孙飘流记》说明个人不是历史发展的起点,正好相反,人类文明及其最高成果才是鲁滨孙创造荒岛文明重演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王春平 《考试周刊》2013,(86):14-15
“星期五”在《鲁滨孙漂流记》一书中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却体现了“大内容”。文章从“星期五”这一角色出发,解读《鲁滨孙漂流记》一书中的种族歧视、人的社会性、殖民主义、宗教文化殖民、语言的重要性.从而揭示出“星期五”在小说中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滨孙漂流记》作为英国小说的开山之作,诞生后的两百多年里,作为消遣来阅读的有关英国人的冒险故事,实际上激发了探寻世界、征服世界和统治世界神话,鲁滨孙作为一个正常的、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已经被这无休止运转的资本物化、异化了。它既是历史的英雄,又是人类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王洁 《辅导员》2014,(5):53-53
上周,我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深深地被鲁滨孙的不怕刖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折服。  相似文献   

20.
在《鲁滨孙漂流记》中,作者丹尼尔·笛福笔下的主人公鲁滨孙·克鲁索不幸遇到了海难,他被海浪送到了一个无人的小岛。清醒后,看着荒无人烟的小岛,茫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