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形成于三十年代的性灵论,在林语堂的思想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二十年代激烈言行的反思和深化;又奠定了他海外四十年的思想行为模式。性灵论不仅是林语堂三十年以幽默、闲适所构成的小品文理论,也是他两脚踏东西文化,实行东西文化和糅合的出发点及评价标准及至一生思想发展的内容。本文旨在剖析性灵论的具体内涵并阐述其对林语堂三十年代思想诸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代林语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郑镛从二十年代初开始,林语堂便一直关注文化,并就中西文化的特质发表议论。作为“受酉洋教育过度的中国人”①二十年代的林语堂对中学所知甚少,他以西方的价值体系为坐标,“爽爽快快地讲欧化一法”,对中国“古人之精神”予与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一生都力致于“中西文化溶合”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三十年代,他的一位朋友讲他最大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林语堂认为这个评价是一语中的。并还为自己做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如果说,林语堂在做这副对联时,“两脚”所使用的力量大致上是均衡的,那么,1936年出国以后,他已不再平均使用力量,明显地加重了其中一只“脚”的份量,把重心偏于向西方介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的小品文及以其为翘楚的"论语派"给散文带来一股带有欧化味的闲适之风,多年来,学术界多研究其幽默与性灵,笔者以为:将林语堂散文置于现代散文的历史语境中,其文本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文化选择的现代性。本文拟从此角度切入,以期在林语堂研究领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一反前期"浮躁凌厉"的文风,而试图开创现代散文幽默、轻松的文学道路,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林语堂现象"。林语堂大力提倡幽默小品文,他认为一个作家的智慧是其创造幽默作品的决定性的主体条件,其幽默散文创作指导思想基于以性灵为命脉,以闲适为格调,以谑而不虐的手段,表露人生的滑稽相。林语堂的这种散文创作观对现代杂文与散文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因脱离时代现实而受到左翼作家的批评。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     
《中文自修》2013,(16):2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龙溪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其留学海外,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他曾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著名高等学府。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收录在散文集《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中,其作品风格大多轻松诙谐、随意闲散,读来常使人会心一笑,被誉为"幽默大师"。后林语堂旅居海外专职于写作近三十年,用英文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散文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人物传记《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均成为海外畅销书籍,林语堂也成为红透海外的中国作家第一人,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为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邹兆辰教授在1998年开始承担"新时期中国史学思潮"的研究课题,他带领当时刚参加工作的江湄、邓京力组成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教学研究团队,在研究的同时,开始进行学者访谈工作,一方面获得第一手资料,一方面从学者个人那里切身感受和了解当代史学的进程和趋向。当时,我们看到张世林主编的《学林春秋》,但他收录的学者主要是三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而活跃于当今史学界的学者很多都出生于三十年代以后。于是,我们决定分代际、分学科对有一定代表性的学者进行访谈,首先是出生于二十、三十年代的学者,他们当今已经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传承了中国现代史学传统,又主导着新时期史学变革和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是曾经活跃于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坛,后又在国际文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知名作家和学者。但在国内文化艺术界,他却在一个长时期内被忽视,未得到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或者几乎不提及他,或者提及时多从反面否定。一般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对林语堂的印象,多从鲁迅文集的有关注释中得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散文全面升温,“学者散文”、“新生代”散文最具活力的文类。当一切尘埃落定,我们却不无遗憾地发现:90年代文表面的繁荣并没有带来质的突破,散文评论更是滞后于散文的发展。面对新的世纪,散文应有更高层次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的文化思想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陈旋波“两脚踏东西文化”实在是林语堂的自我写照。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应该放置在二十世纪中西文化碰撞的大背景里讨论,这不但由于三十年代以后他在海外创造了大量的英文著作,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作家,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文化思想体...  相似文献   

11.
情歌、挽歌是周同宾70年代末至80年代散文创作的主题话语,他以"地之子"的情怀走入乡土,抒写诗意的乡村.由于现实的变化和散文观念的深化,周同宾于80年代中期开始情歌和挽歌的吟唱.他直面乡土现实,走入乡土深处,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乡土,文化批判的色彩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敦煌吐鲁番文书的相继刊布,史学界对唐代雇佣问题的关注开始增多,学术界开始借助于大量的社会文书和契约深入探讨唐代雇佣关系,成为敦煌学和吐鲁番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唐代雇佣的社会性质、雇佣契约、雇佣双方地位身份、雇价以及对雇佣类型等方面的研究,简要做一回顾和梳理,以祈为今后敦煌学、吐鲁番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真正文学史意义上的京派散文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沈从文、何其芳、李广田、林徽因、汪曾祺等为代表的以追求纯散文创作为宗旨的作家群体,它相较于同期政治性较浓的左翼散文、林语堂为代表的小品散文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生成机制.它的出现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着创作的各种主客观制约因素,其产生和形成的历程是复杂的、限制和反限制的过程是个异的,京派散文正是在各种限制中最高地完成了自己.  相似文献   

14.
教育评价最初包含在教育测量中,大约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才逐渐从教育测量中分化出来。本世纪四十年代初,美国学者泰勒(Tyler,R.W.)率先明确地把目标同评价联系起来,规定了教育评价发展的轨道。之后,教育评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七十年代形成了多种理论与模式并存的多元化局面。本文试图略述西方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其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于三十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南北呼应,形成一个影响颇深远的“闲适幽默”散文流派。 林语堂认为:“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怎样才能达到幽默呢?在林语堂看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是我国“五四”以来文学史上一位才情卓异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提起郁达夫,人们首先会想到他那“惊世骇俗”的小说——《沉沦》.可以说,郁达夫首先以其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实他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大家——几乎在创作小说《沉沦》的同时,他也开始写散文.到了三十年代,他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至今为人称颂.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以幽默为人生的一种智慧甚至升华为一种人生观,这是他对幽默的独特理解.其幽默观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的社会环境;二是国际环境;三是经济环境.此外,林语堂的幽默观又与他的“闲适”观紧密相联,二者的巧妙结合,孕育出三十年代风噪一时的幽默、闲适小品位运动,虽不太合“时宜”,却也映照出林氏文艺观转变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18.
论何其芳<画梦录>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十年代,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散文的生长荒芜而孱弱。面对“寒冷”的社会现实以及屡遭打击的生活经历,何其芳对人生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渴望。他创作《画梦录》,则极具主体意识的。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散文观:散文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创作。他写《画梦录》,其实就是借此编织一些故事来抚慰他自已;以很少的文字制造一种情调,为抒情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  相似文献   

19.
秦牧是我国当代又一散文名家。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县人。一九一九年生于香港、后随父母移居新加坡。家庭的贫寒使他自幼同情穷苦人。在新加坡读书时,酷爱文学,喜欢动物,也常到马来亚一大果园度假,更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三十年代初回国,在澄海、香港等地读中学。高中时,开始写作。后投身抗日宣传活动,做过演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诗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人瞩目的作家,他不仅是“五四”时期新文学社团——创造社的主要创始人和得力支柱,而且是一位风格独具、才华卓著的新文学健将。二十年代初期,他的自传式的带有浪漫主义倾向的小说,如空谷足音震动了文坛;三十年代,他的抒情小品、游记、随笔,为我国现代散文创作增添了异彩;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的旧体诗词蜚声文苑,流传海外,艺术造诣之高,同时代人很少能与伦比。郁达夫是一位忠贞的爱国主义者,他兼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于一身,确实是现代文坛上的多面手。近年来,国内外对他的小说、散文创作论述较多,对于郁达夫的旧体诗词却很少有人作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应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