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笔者认为,教师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一教育命题的困惑主要源自“误读、误用”,而对该命题的正确把握至少包含以下四层涵义:相信每个学生的可教性,肯定学生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不放弃每个学生的发展,激励和鼓舞教师。  相似文献   

2.
张健 《教育文汇》2004,(7):28-29
最近本校一位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把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都归咎于老师,有失偏颇和不公。但我认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虽含有批评老师“教不好”的意思,但批评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老师,也不等于不问青红皂白,简单地把教学失误的责任统统  相似文献   

3.
《教师博览》2003,(5):4-5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几年前,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时,顿觉惭愧和震撼。惭愧的是,原来那些几乎个个都可以成材的学生到了我手里,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4.
《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16期发表尚海涛君的大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吗?》拜读之余,非常不安。这是由于此前我在《教育参考》2008年第4期上读过一篇与此同调的文章。这两篇文章从令人困惑的案例谈起,都把困惑的处境,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教条挂钩,借以倾诉当前教师无可奈何的困境和有口难辩的愤懑。本人在此以前虽然就那篇文章发过一些议论,^[1]读了这篇大作以后,又觉得言犹未尽。  相似文献   

5.
罗日荣 《辽宁教育》2012,(14):27-28
本人曾在2011年第八期的《教育参考》杂志上发表文章《重拾"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表示支持的,也有部分老师甚至连文章都没有认真阅读,就发起了人身攻击。在此,今天再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  相似文献   

6.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自陈鹤琴先生提出后被广泛引用并引起激烈争论。追捧者将之视为真理,而抨击者将之视为谬论。然而,以上两种评论皆有失偏颇,实乃误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一句值得所有教师激励自己的名言,是整个教育界共勉的理念,但决不是外界或外行人士用以评价和苛责教师的圭臬。  相似文献   

7.
一、“因教而学”的理论归属   近来有学者提出“因教而学”的主张。所谓因教而学,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自觉地认识教师教的特点,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以适应教师教的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1]。“因教而学”可以看作解决教与学相互适应问题的一种思路,也是关于在教育情境中如何学习的一种理论。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试图建立一个理论框架,以备向教育者论述教育活动的规律,培养聪明的受教育者,“因教而学”是值得列为其中的命题。   受教育者同教育者一样也是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不仅仅教…  相似文献   

8.
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终究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面。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不会“学”,说明“教”是无效的。因此,教学的重心应当放在教学生的“学”上面。如何教学生“学”呢!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指导学生自学数学课本,从“读会”向“会读”发展。学生阅读课本,刚开始不习惯,也不懂得应该如何读。更困难的是读不出重点、归纳不出系统。就是读了也常是重算法轻算理,只满足于会仿着做。针对这  相似文献   

9.
有人称洋思教育是一个奇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中学独创的极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并由此衍生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一口号和昭示。乍一看,很不容易理解。在赴洋思考察学习时,我们着重就其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作了一些探究,先是在主教学楼大门左侧的标语牌上发现了这句话,之后又查阅了一篇《洋思人也要学洋思》的报道,才得以明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责任与信念以及教师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放弃“教好”每一个学生,更要通过“洋思人学洋思”,不断地提高和增强能够“教好”的素质和技能。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教师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一教育命题的困惑主要源自"误读、误用",而对该命题的正确把握至少包含以下四层涵义:相信每个学生的可教性,肯定学生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不放弃每个学生的发展,激励和鼓舞教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基础教育也大呼“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为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而实施“素质教育”乃至“创新教育”,大有培养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势。于是有的人历数基础教育出现的种种不是,大肆鼓吹“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好象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全是教师造成的,这到底公不公平?诚然,中国的基础教育教师负有重大责任,但是不是全是老师的问题呢?笔者曾经在广东深圳宝安区的一所中学工作过,这所学校是农村城市化后兴起的,在校的大部分教师都认为,除了…  相似文献   

12.
李芳 《教育探索》2003,(12):78-79
非母语教育从人的非母语交际接触开始,一直随其生命延续,在“教”与“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小学阶段非母语教育的“教”与“学”,在语料选择、返身互动、命题实践及学科融合方面“教”的比重大于“学”;中学阶段非母语教育的“教”与“学”,在语料选择、返身互动、命题实践及学科融合方面“教”寓于“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体现;大学阶段非母语教育的“教”与“学”,在语料选择、返身互动、命题实践及学科融合方面“学”的比重超过“教”而成为主导。我们所讲的非母语是“学”出来的而非“教”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犤1犦。“教…  相似文献   

13.
让学生多“动”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是为了应用,为了今天和明天的应用。教学应以“学”为主。学生不愿学,教师得教学生愿学;学生不会学,教师得教学生会学;学生学得不好,教师得教学生学好:教师的一切“教”的活动,都得适应“学”的实际,“学”的需要。一言以蔽之:以“学”为中心,为“学”服务。谁真正明白这一点,谁就会放手让学生“学”。只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学”,才谈得上教学过程真正以“学”为主。不妨看看四十五分钟内的课堂。该让学生熟读的课文,学生往往得不到熟读的机会;应让学生反  相似文献   

14.
陈曦  董娜 《天津教育》2023,(12):10-12
<正>“教-学-评”一致性是指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习的评价三者一致,也是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命题测试与目标保持一致。在进行“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严格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教学方法,让“教-学-评”达到有机联系和统一,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高效,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一、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意义(一)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是需要不断进步的,教育进步的直观体现就是高质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一向认为,教学方法,难拘一格,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执法各异,殊途同归。但是,有一条原则也许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教”的动机必和“学”的效果相统一,教法的善拙应以学生学习效果的优次为检验标准。因此,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应该体现在“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注重教学生读书之法,让学生会读、悟得、致用。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教学生学”的初步尝试,似觉略见成效,兹不惮粗陋,试以《海燕》一课的教学为例,说明如次。《海燕》一文,我用两教时授完。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及注释,划出生字难词,并  相似文献   

16.
一、“学案”的理念及相关问题“学案”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导材料。“学案”的编制基于这样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了学习,也就学会了生存。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们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教学设计从以教为主转变为如何促使学为主。由此,“学案”便孕育而生。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教”“学”才能提…  相似文献   

17.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示十二万分的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无以复加的鄙夷!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显然,这话的含义与我们常说的“不仅要教书,还要教人”的话不尽相同。针对当前教学中时常显露的一些弊端,重温先生的教诲,意味深长,倍感亲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相矛盾、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谁也不会否认“教学生学”的道理。但如何“教学生学”却是一门学问,也是一句常讲常新的“老话题”。最简单最直接最有短期效应的办法,莫过于:强迫学生学;批评训斥逼迫学生学。还有一个教学生学的办法,就是思想教育或学习目的教…  相似文献   

19.
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为学生“减负”的前提。但许久以来,对于衡量一堂课优劣的标准,我们只是单纯强调教师如何讲授,至于学生学得怎样似乎并不重要。课评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这堂课讲得好。从而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和误导。  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任何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上,教师的一切努力即“教”,都应围绕着树立和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来进行。正如陶行知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为,学是教的根据,教是学的外…  相似文献   

20.
一天,在准备《失街亭》教学时,突然觉得应该换一种教法,来个更开放的形式,让学生当老师,由他们自己组织教学,用“教”的方式来促进“学”;同时作为课堂一员,教师也要介绍自己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点评和打分。师生间互教互评。于是向学生介绍了第二天的“新教法”,并宣布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课前设计好《失街亭》教学方案,设计宗旨是:努力使同学学得有趣、有效。(2)每个小组充分发挥本组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组长可先让每个成员独立设计,然后选取精华,组装兼容;也可预先分工,策划员、资料员、书写员、发言员等落实到位。(3)教学方案原则上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