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来报纸上登出了某些学校的些“创新做法”,包括拆除“三尺台”,美其名曰:“缩小了教师和学间的距离。”对此,笔者却感到无法同。三尺讲台产生于何时,未得考证只是连环画上孔夫子论道在树阴下学生们席地而坐不见讲台,那时有有教室、有没有课桌、有没有讲台是不得而知了。但是古往今来,讲就是教师的舞台,是教师的道具,使国内外的高等学府、成人学校也有讲台。即使诸如此类不论,拆“三尺讲台”的重大意义也难让人解,很难看出拆除“三尺讲台”“缩小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假有个讲台就拉大了教师和学生间的离,这么小心眼、这么…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范与高效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把握,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感染和熏陶;语文教学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更需要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笔者觉得解读教材不妨从以下“三要”着手。  相似文献   

3.
徐蕾 《天津教育》2020,(5):185-186
“朗读、默读”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两驾马车,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方法之一;默读,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把握文本思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一线小学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成为教师构建课堂教学的绊脚石,本文从朗读、默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策略的角度,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因为通过文本解读能够让语文课堂鲜活、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文本解读”这一概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现象,学生并不能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解读。要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笔者认为有“三忌”。  相似文献   

5.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因为通过文本解读能够让语文课堂鲜活、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文本解读”这一概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现象,学生并不能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解读.要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笔者认为有“三忌”.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语文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挥笔疾书,忙于记录。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真的能让学生理解文本,提升阅读水平和素养吗?从最近几年高考中文本阅读得分率的“居低不上”看来,这样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不是“授之以渔”,更多的是直接“授之以鱼”,学生并没有掌握阅读文本的一般性规律,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内容掌握了一些零星皮毛罢了,积累的是文学知识,却没有提升阅读水平和素养。  相似文献   

7.
朱国忠 《辽宁教育》2002,(12):27-27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教室从来是与讲台共存的。今年,四川省成都市玉林小学的教师和学生走进教室,吃惊地发现三尺讲台不见了。老师们说:“讲台拆掉之后,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讲课讲到激动处,教师自然而然地就走近了学生。”“拆掉讲台,也就打破了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促成师生间真正的平等;扩大了教室的使用面积和活动范围,方便了活动课及合作学习的开展;拆掉了教室里一直存在的安全隐患,学生不用担心被讲台绊倒。”笔者认为,拆掉教室里有形的三尺讲台固然重要。但拆掉教师心理上无形的三尺讲台更为重要。因为,要让学生实现学…  相似文献   

8.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理解文本内涵,感悟表达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过程中,如果“细渎点”选择不当,就会出现师生间对话脱离文本、课堂教学偏离目标的现象,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细读点”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就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以准确、具体获取文本有用信息为目的。而“阅读教学”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以及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感悟文本的表现形式,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教学中的阅读”和“阅读教学”有密切联系,但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这里以《印度洋上生死夜》中的一个教学细节——三位老师对课文中一段话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教师应该如何理解与把握“教学中的阅读”和“阅读教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三尺讲台是教师施展才华的阵地,是只属于教师的舞台。而学生只是一群听老师讲话,看老师表演的观众。《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重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打破教师独霸讲台的藩篱,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初获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1.
当今,对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态势——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已形成共识,教师开始重视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感悟体验和自主生成。但是,课堂中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不能遗忘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否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首先,要抓好语文本体的学习,抓听、说、读、写训练这个基础。当前谈论较多的论题之一是“超越”,“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超越”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时代性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但“超越”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超越要得法,要适度,要从基础出发,从文本出发…  相似文献   

12.
凡是听过孙双金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用中外教育比较专家、华师大钟启泉教授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的确如此。将小学语文教学引入艺术的殿堂。正是这位17岁就走上三尺讲台的小学语文教师矢志追求的化境: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学生  相似文献   

13.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体验,在体验文本的过程中深刻领会文本的意蕴.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生命活力得到了展现.但是,也不能否认一些教师由于对“体验”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与操作上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体验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了学生阅读的低效.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体验呢?  相似文献   

14.
我踏上“三尺讲台”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已经十几年时间了,但与《小学语文教学》结下不解之缘的时间仅有5年多,真是相见恨晚。  相似文献   

15.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不少的难课文。对这些课文的教学,一些教师的文本解读存在偏差,追求所谓的“深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难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地解读文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浅”教的策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文本知识。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语文要素选择教学资源、根据课后练习制订教学目标、根据文章体裁确定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样能引导学生理解难课文的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三尺讲台的主讲者既是教师也是学生,学生的理解是对教师最大的安慰,学生的收获是对教师最好的嘉奖,学生的掌声是对教师最高的荣誉.学生从教师这里得到了心智发展的各种技能,教师也从学生那里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其把学生当“填鸭”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多与学生交心吧,教给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吧,让他们自己去开发知识的宝库,让思想与教学一起进步.多与孩子交心,给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留下一道道美丽的“印痕”.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但是,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直接感知,文本解读能力不够过硬,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只有高屋建瓴,从“发散”入手,才能引爆多向思维,形成立体化的阅读视角,让语文阅读充满思维的张力,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自然走进语文世界,积极主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一、知人论世,感悟文本作者的写作动机  相似文献   

18.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评价文本,进而创造性地运用文本的过程.当前,广大语文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解读文本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教者没能准确解读文本,忽视了教师自身和各具个性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当前的文本解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过度解读文本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课文《梅兰芳学艺》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眼神的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梅兰芳练眼神儿时非常勤奋和刻苦?" 学生读完课文后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阅读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课堂阅读是指语文新授课文篇目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中两个重要部分。教师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更要上好阅读课。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课堂阅读教学的侧重点不一样,同一学段的学生的个性也有差异,这给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带来了难度,它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状况设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目标及务实的教法,尤其不能忽视“读”在小学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既然是“对话”,学生和教师就要交流,“文本”才会讲话。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人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师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笔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一线老师,现就小学课堂阅读教学现状进一步分析探究,以求更好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白鹭》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上的一篇课文,系郭沫若手笔,语言美、意境美,经常被教师们选为教学设计研究的范文。从对这些设计研究的分析中,我发现当今小学阅读课对文本“美”的理解却存在某些偏颇。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初启动了与“课程标准”配套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白鹭》是新选的文章之一。它自进入小学语文课堂,便倍受教师们青睐,纷纷倾注热情和智慧,为其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的某些片段也隐藏着教师对文本“美”理解的某些偏差。如课堂上有的教师引入艾青的一首诗:“像云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