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岗 《搏击·武术科学》2010,7(6):F0002-F0002
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不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观都始终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吻合。张扬着“厚德栽物”、“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践行着“道德至上”的行为特征,早已超越简单的实用技艺层面,而内化和提升为一种教化之学。由此,面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困境,重提中国武术是一门教化之学,对我们正确理解中国武术的价值和作用,制订文化和教育层面的中国武术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武术不是单纯的技击术.它本身是一个庞杂的系统。中国武术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与文化中,具有不同于现代竞技运动的鲜明特征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中国武术具有泛道德伦理的价值观;中国武术具有整体健康和养生观;中国武术具有多元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武术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为题材,全方位展示中国武术悠久的历史,再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专业博物馆。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中国武术博物馆一期工程(武术历史厅)已在上海体育学院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目前上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中国武术,经过从古到今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和制约着中国武术的发展。文章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目前中国武术所处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并提出发展对策,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哲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文化哲理所蕴涵的民族精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武术蕴涵着刚健自强、贵和尚中、重礼崇德、爱国主义等丰富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国武术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中国武术也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受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其艺术性古已有之。面对当今武术发展的瓶颈,对武术的艺术性进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艺术学的视角诠释中国武术的艺术特性,解读武术的艺术内涵,发现武术的艺术魅力。研究表明:中国武术的艺术特性来源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中国武术演练和攻防是肢体的线性表达;中国武术的线性美表现为阴柔之美、阳刚之美和流动之美。  相似文献   

7.
徐冶敏 《精武》2006,(1):61-61
2005年11月21日上午9时,由上海体育学院负责筹建的中国国内首家武术博物馆开馆,上海市领导和武术老前辈蔡龙云教授共同为中国武术博物馆剪彩。中国武术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以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为题材,全方位展示中国武术悠久历史,再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专业博物馆。自2004年7月开始筹建,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中国武术博物馆一期工程——武术历史厅顺利完工。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武术套路的产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武术套路,传统文化是中国武术套路产生的思想、伦理和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由于“中华武功”搬上银幕,更加扩大了中国武术在世界的影响,深受国内外男女老少的喜爱。有的国家不远万里专程来中国学习武术,回国后进行广泛传播。有的国家还专门成立了中国武术研究所或武术学校。为什么中华武功在世界上如此享有盛名呢?这是因为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光浑灿烂的古老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她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良方,是技击防身的法宝,同时又是陶冶情操、磨炼性格和给人以  相似文献   

10.
戴国斌 《体育师友》2020,(2):F0002-F0002
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进入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作为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与气势、反映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中国武术,如何在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教改实践中,将武术动作技术的教学深入到精神层面、升华为心灵的教育,如何将动作技术教学对接于文化传承与国脉传承、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民的塑造,即是每位体育师友履行教书育人之职、践行课程思政需要思考的“大哉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出场学视域探究当代中国武术是一种新的范式。研究认为,历史语境的重大变化必然导致武术的当代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的变化,武术的出场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一种超历史的武术形态;出场与差异是审视和把握武术在场性的“行动指南”,应该从武术的“当年”和“当代”两个不同出场语境框架去把握和理解它的出场路径、出场形态和在场性的差异性。新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是中国武术的当代出场语境;中华民族性、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中国武术的当代出场路径;在这种语境和路径下,中国武术的当代出场形态和在场性功能必然不同于“当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交流、碰撞,中国武术文化必将显示出其勃勃生机,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的多结构层次内涵特点,是制定中国武术当代发展战略所应当考虑的前提条件。作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遗产,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同样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化自身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问题。从品牌构建的角度而言,科学的中国武术发展同时也就是中国武术文化品牌的合理化成熟过程,中国武术文化品牌的现实传播应该是一个建立在"传受"双方价值需要都得到相应满足基础之上的"合作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风雨无阻,饱受沧桑,一路走到现在,可喜可贺.但武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不容乐观,存在许多问题:外来体育的冲击和挤压、对武术本质的认识不清等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目前中国武术所处的现状进行剖析,研究认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应处理好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搞好武术的继承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武术文化的对外宣传.只有这样中国武术才能走出“尴尬”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北京迎来盛大的奥运之即,在北京将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时,武术将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就“人文奥运”与中国武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语境中对传统武术发展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中国武术为例,从文化流失和文化争夺的视角对中国武术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尴尬境遇做了分析和探讨。指出,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语境中只有保持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和特征——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武术只有保持和恢复其原有的面貌,才能建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才能重新赢得失落的尊严。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视角,结合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新问题、表现的新特征,初步探讨当下中国武术的道德境界。以期建立与社会特征和时代精神相符合的中国武术的道德境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列入奥运会竞赛项目之思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化的瑰宝——中国武术王夸仍被拒之臭运会大门之外。中国武术已具备了一定的世界基础。但要列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必须在内容、形式、竞赛制度和规别上进行改造,使其与现代奥林克运动接轨。同时,还要推广中国传统武术和世界其他派别的武术,加强世界武术团体的组织与联系,增强中国武术凝聚力。中国武术列入奥运会的竞赛项目,将会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认为:外显的"形"是中国武术内在的"神"所寄托的依据,以形传神;其次,内化的"神"是中国武术外在的"形"所体现的灵魂,神为形之用;最后提出,"内外合一"的"形神兼备"是中国武术整体体现的关键,"形者,生之具","神者,形之本。"唯有如此,才是中国武术技术由内到外、由表及里完整呈现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围绕着“美何以在作为中国武术载体的人的身体上落地和在生命中实现”这一尚未解决的研究议题,提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在哲学、美学、体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进行建构与解构。研究认为:(1)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建构包括:“身心一体论”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哲学的立论依据,“身体主体观”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提供了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反思性身体训练”为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提供了身体实践的主要内容;(2)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的理论解构包括: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文章最后指出:以身体哲学为依据、身体美学为支撑的中国武术“以身为美”理论有着丰富的身体实践资源。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不但能够对中国武术理论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它让我们对“下学而上达”的中国武术传统有了更多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