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作为西方近代学科中比较有影响的考古学知识在20世纪初也被引进中国.有着特殊学术背景的留学生群体凭借语言优势,通过翻译西方考古学专业的书籍、文章等向中国输入西方考古学知识,尝试改造中国原有的金石学学术观念,一度成为西方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主体.以"五四"为界,西方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主体和局面有所不同,早期传播主体为留日生,主要以日本为中介大量转译西方考古学知识;"五四"后赴欧美留学生加入传播队伍并迅速成为传播主流,一些西方考古学专著和观念开始直接被引进中国.留学生的传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学术界对西方考古学学科的了解,为中国考古学的近代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西方公共经济学产生于12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的中期以来,虽设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由此产生。同样,形成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美国政治体制和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时候政府不仅不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带来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能够变成问题的一部分。于是,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带来的调整,19世纪的90年代,美国兴起了新的学科,最后在20世纪的30年代,这些学科终发展成一门新的公共行政学来较好的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教育学,从20世纪初的“引进”到20世纪末独立的学科体系的形成,呈现出一条清晰的演变轨迹。从发生学的视角来看,近代西方教育学的引进与传播、苏联教育学的影响、中国教育学的意识形态化、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探讨持续并有力地介入于中国教育学的形成过程之中。由此,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形成可以视为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它也因此才得以呈现出当下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微观经济学虽然在19世纪末就已经比较成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就已经完善了。随着西方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变化,随着经济研究的深入和新的分析工具的使用,微观经济学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获得了许多发展,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有的未能进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工具箱,有的还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的已经形成了经济学的新学科或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的。直至19世纪末,西方法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也终未能改变清政府对其扼制的政策。清政府对西方法文化传播政策的根本改变,是在进入20世纪后。清末修律从法治原则、立法观念、司法制度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末西方法文化政策在法制近代化方面仍存有诸多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赫尔巴特于18世纪初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理论体系。然而,该体系基本上只是在“个体的范围”内认识教育的本质,因而常常被称为“个人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中的工业化发展,使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都产生了急剧变化。个人主义教育学遭到严重挑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社会功能的作用,并开始跳出“个人”的圈子,更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现象。20世纪初至二战前,社会学对教育的影响日盛,导致了教育社会学这一学科的形成。从二战到6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各国对教育功能的日益重视,社会学家开始较大规模地“卷入”教育研究。1928年,安吉尔首次提出与“educational sociology”相对的“sociology of education”这一概念,标志着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以实证性研究开始取代以前的规范性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理论的不断发展,微观与宏观、行动与结构以及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如何综合,成为社会学或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当代社会理论的最新发展,恰恰是对上述“二元”对立的一种协调,这必将对教育或教育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康有为试图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意欲实现儒家思想的近代化。这正是戊戌变法的理论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 经济分析中数量化的趋势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经济研究方法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及分析手段是一门科学发展程度的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美术一直是以私相授受为主要的传承方式,且流派繁多,风格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两学东渐,欧洲美术教育模式亦传入中国,为中国美术教育开辟了新纪元。美术课程首先进入中小学课堂,美术师资的匮乏使师范美术教育的开始成为必然,而学校专业美术教育的正是在这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就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美术教育初期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与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瓦尔特·司各特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历史小说在当时的欧洲影响深远。20世纪初,翻译家林纾用古文将他的名著《艾凡赫》介绍到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中国文学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启示和推动的作用。本文将司各特小说在中国近现代文坛的影响以新文化运动开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分析他在中国的影响由盛及衰这一曲折过程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2.
心理史学在西方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被介绍到中国。心理史学在中国传播的早期阶段,主要以对国外有关著作的翻译和介绍为主。随着研究的日渐加深,中国学者在研究方法上也开始运用近代实验心理学的概念、术语和研究方法来分析历史人物。心理史学的引入是与当时诸多学者积极促进历史学的科学化密切相关,为中国新史学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此同时,何炳松、莫东寅等学者均意识到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差异,并对心理学在历史学中的运用提出了质疑。考察心理史学在中国传播和实践的过程,可以透视出我国学术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维持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颁布学制,废除科举,改良私塾以及选派留学生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为复式教学在中国的植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复式教学于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缓解了清政府兴学过程中教育经费短缺,教师、校舍匮乏等问题,满足了广大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推动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回顾与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影响20世纪中国教育的国家主义教育理想直接来源于18-19世纪欧洲现代民族国家在形成时所产生并依赖的国家主义及其教育理想,是欧洲近代日益高涨的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在中国独特社会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并与欧洲各国国家主义教育理想一脉相承,交相辉映.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对20世纪中国教育的支配性影响是全方位、多方面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理想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在20世纪中国现代教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值得关注的学术论争,主要集中在国家主义与国际主义、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国家主义与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与人文主义等几方面.在21世纪,国家主义教育理想对于中国大陆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来说依然有其合法性与正当性,同时应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融合世界主义的理念、关怀与责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及重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教育经济学研究于20世纪早期在中国出现的萌芽、20世纪中晚期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展望了21世纪初期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虽然英国的同性恋书写述评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诗歌之父杰弗雷·乔叟时期,但是直到19世纪才开始逐渐凸显出来,到了20世纪,由于诸多文学大家介入,英国同性恋文学的书写述评开始蓬勃发展,而且同性恋理论也得以建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异性恋霸权话语的抑制,同性恋文学在英国一直处于边缘地住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但是同性恋文学拓展了英国文学的主流,开始渐渐融入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及其著作先后在日本和中国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传播的中,日本逐渐正确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唯物史观的指导准则,展开了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而日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著作的介绍、研究、翻译,则深刻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日本成为中国引介马克思主义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美国送教下乡运动始于19世纪后期,在20世纪前叶达于鼎盛,其目标在于"将从事现代农业的知识与技能传播至田间地头、村户农舍,将旧时代农民改造成为新职业群体",其主要形式包括农民讲习会与农科示范田两大部分。送教下乡运动的蓬勃兴起为美国现代农民培育体系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石,是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吕氏春秋》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吕氏春秋》研究跨越了朴学一统(1900-1930)、新学初拓(1931-1949)、承前继进(1950-1973)、扭曲回复(1974-1979)、全面发展(1980-2000)诸阶段,完成了由传统研究方式向现代研究方式的学术转型。随着现代学科分类的日趋细密,在《吕氏春秋》研究领域内,文献考据学、哲学、政治、军事、经济、农学、法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文艺学、文学、美学、音乐、人学等诸多方面快速滋生,延展构成20世纪《吕氏春秋》研究的庞大框架。壮观的研究队伍、不同的学科视角、多样的学术方法为《吕氏春秋》研究注入了生机活力,形成全面开拓、迅速发展、成果丰硕、空前繁荣的全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十八至十九世纪西方职业生涯思想丰富,体现在众多个学科的学者思想中。其中在经济学家的思想里体现在分工理论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划分上,在社会学家体现在职业社会学上,在哲学及政治学家体现在职业选择、职业兴趣、分工等问题上,在早期管理学家则表现出明显的反职业生涯思想倾向。这些是现代西方职业生涯思想理论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