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殇》是屈原《九歌》中的第十篇。《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抒情组诗,共十一篇。《九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所祭的都是自然的神灵,而本篇所颂的则是人鬼。  相似文献   

2.
通过探究《九歌》的性质、屈原在怀王朝的任职、《九歌》内在系统存在的矛盾及屈原与《九歌》的关系等问题,我们认为,《九歌》为屈原任三闾大夫时所作。这些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并非作于一时一地,其祭天神、地祇的九篇为屈原初仕怀王时依据民间祭歌所加工整理的国家祀典,《国殇》《礼魂》则是丹阳、蓝田大战后屈原再次被起用以三闾大夫身份所作祭奠两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祭歌,后来二者合流,最终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九歌》。  相似文献   

3.
《九歌》是屈原作品里的一束奇葩,而其中的《国殇》是最质实的一篇。但明清以来,学者对之聚讼纷纭。本文试图把《国殇》放在《九歌》的创作背景之下,分析《国殇》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及其作士气、张国威的目的,以此窥见屈原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九歌》原是楚国南部流传的民间祭神乐歌,后经屈原的艺术加工与创作而流传下来。在遭受政治上的打击和迫害之后,屈原所抒的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悲哀和怨愤,从而使《九歌》具有独特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5.
屈原的《九歌》是一组风格别致的具有艺术美的优秀诗篇。《九歌》在意象群体的塑造上极为成功,而且结构严密、精美,语言上也极富于艺术魅力。《九歌》堪与《离骚》媲美,有助于我们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屈原。  相似文献   

6.
周勋初先生的《九歌新考》,是20世纪前80多年《九歌》研究的扛鼎之作。此书以总结评述历代《九歌》学说发端,运用宗教学、神话学、民俗学、文艺学诸方面的原理和资料,对《九歌》诸神祗的来源、性质作了新的考索,阐述了自己关于《九歌》乃屈原创作的新说,敢破敢立,不落窠臼,勇于开拓新路,创获颇多。尤其是关于东君、云中君、东皇太一诸神祗皆非楚产和楚有二女神传统的考证,见解异常新颖,发千古所未发,给学人以巨大启迪。其扎实严谨且自成体系的论述,足可成为《九歌》研究的一家之言而推进屈学、楚辞学的发展。当然书中也有某些不尽完善之处,然此微瑕无伤大美,此书仍不失为当代《九歌》研究的重要收获和力作。  相似文献   

7.
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两千多年来,屈原作品篇数与具体名目问题一直歧说不断,迄无定论。文章基于《九歌》篇数探寻,认为“九”当为确数,故《九歌》篇数为九,参之司马迁的记载,从而厘定出班固所记二十五篇具体名目。此外,屈原作品的命名问题历来亦纠缠不休,笔者综合各说,采用“屈辞”一语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屈原《九歌》的创作动机、情感基调、抒情方式等三个方面,并结合先秦文、史、哲各个领域的和谐理念及屈原政治理想、哲学观念、人格精神、艺术追求、人性需求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耿介只是屈原性格的一个方面,期盼天人和谐、人神和谐、君臣和谐、自身和谐也是他不可忽视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宋玉的《九辩》与屈原的《九歌》虽都是以骚体形式委婉巧妙地抒发伤己不遇之情怀,然而两者在抒情方式、思想内容、体裁等方面有不同。在抒情方式上,二者与古乐的结合程度不同,描写的侧重点亦有别;在思想内容上,虽同为伤己之曲,《九歌》的自荐意味更浓厚;在体裁上,《九歌》是典型的骚体,《九辩》则更趋于向赋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褚斌杰先生说:“考察一下屈原以前那些所谓《九歌》的内容和性质,弄清它们之间的来龙去脉,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对现在屈原作品的理解、定性和评价。”这是很正确的。这也正是我们考察夏朝《九歌》的意义所在。李嘉言说:“可知《大荒西经》‘启上三嫔于天’,《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与男女荒淫之事有关。启因荒淫得《九歌》于天上,复藉《九歌》荒淫于地下,则启之《九歌》,必系淫靡之乐,可以断言。”此外,如闻一多、郭沫若、游国恩、姜亮夫、陈子展、汤炳正、马茂元、褚斌杰、金开诚等现、当代楚辞研究大家都秉持着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九歌》历来被认为是楚辞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华之作,它的艺术价值也成为研究者不断探究的领域。本文从修辞角度探讨《九歌》中用鲜花香草、自然景物、玉等喻体的比喻修辞手法对其高洁的人格、忠贞的信念、执着的追求等抒志之情的表达,并以此来探讨《九歌》中比喻修辞所体现的述志性、坚志性和文化性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2.
战国后期,屈原作为一名有着傲岸人格的贵族士大夫,在被谗见疏、流放沅湘之际仍心系故国,对南楚偏远之地的祭祀乐歌更而改之,加工润色,将一己情志和对于命运的思考倾注其中,成就了《九歌》这部伟大的诗歌。本文以《九歌》中的"爱情诗"为切入点,对《九歌》中极富魅力的人物内心世界描写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九歌》中所蕴含的"求而不得"的人生哲学与"无望而执着"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诞生于夏初、再现于楚辞的华夏《九歌》从汉代开始,一直被当作“沅湘巫音”解读,根源于其易学结构、巫术原理失传,更与对歌中诸神的误读有关,以易学原理、神话分析为基础,可以发现诸神与八卦的一一对应,并对《九歌》结构意蕴与古代易图核心的统一获得认识。由此发现《九歌》的仪式秘密,即以巫术方式折祷夏民的和谐、安宁、生生不息。而屈原以《国殇》作为楚辞《九歌》仪式高潮而非后人辑《楚辞》时窜入的可能如果成立,就是对其寓意的发挥延续,即祈祷楚国的和平安宁。诗人最后选择一个属于《九歌》的自沉,用生命完成对它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战国后期,屈原作为一名有着傲岸人格的贵族士大夫,在被谗见疏、流放沅湘之际仍心系故国,对南楚偏远之地的祭祀乐歌更而改之,加工润色,将一己情志和对于命运的思考倾注其中,成就了《九歌》这部伟大的诗歌。本文以《九歌》中的“爱情诗”为切入点,对《九歌》中极富魅力的人物内心世界描写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九歌》中所蕴含的“求而不得”的人生哲学与“无望而执着”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5.
论古代歌舞剧《九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屈原《楚辞·九歌》产生的历史渊源、社会背景、特定环境以及后代的流传情况,又从文学角度,即从《九歌》本身提供的东西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九歌》的体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九歌》是屈原在故楚祭祀神歌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是原始初民祭祀心态的文学呈现。正因为这种取材的特殊性,加之表现手法的多样化,给后来的解读工作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前贤时彦多从不同角度给以诠释,有的过于坐实,有的过于空疏。本文从祭祀和抒情诗的角度出发,企图探求《九歌》的真正主旨。  相似文献   

17.
屈原时代,中国南方依然保持着势力强大的原始宗教和巫术文化,带有神秘的和浪漫的感情色彩,其表现在文艺审美领域,这就是在屈原身上表现出来的楚巫文化。《九歌》中鲜艳夺目的艺术形象,瑰奇绚烂的想象,都带有明显巫文化的色彩,屈原上结巫成之遗则,下开史迁之绝唱,《九歌》记巫,声色楚楚。  相似文献   

18.
马磊 《现代语文》2007,(11):124-124
《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诗中的第四首,是一首忧伤缠绵的恋歌。《九歌》是一组诗的总称,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的乐歌改写而成的。因而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春秋战国时,楚国境内巫风盛行,自朝廷至民间,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九歌》它不是民间传统意义的祭歌,也不是楚国王室中供观赏的乐舞,而是诗人在楚国巫鬼文化中的祭神形式和楚王室乐舞的双重影响下,而创作的极具个性化的宗教性的祭歌。《九歌》以神灵因恋情上的失落与屈原在政治上的失意体现了同样的思维步调,这正是诗人忠贞为国竟遭疏离的悲凉情怀的真实写照,以民间的宗教祭祀为题材赋予了《九歌》中恋情诗的悲剧的文化意蕴,以深婉哀怨的抒情格调表达了其隐晦而深刻的政治讽喻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九歌》写作年代的争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从屈原诗作的内容、情感、特点的分析入手,联系屈原经历,挖掘有关史料、纵横比较、考证,力求增强说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