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降低汽车能耗,缓解能源紧缺压力,改善大气环境,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推进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研发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我国正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到2015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销售新能源汽车1279l辆,同比增长103.9%;201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7642辆;201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生产20692辆,销售20477辆,同比分别增长2.3倍和2.2倍.预计201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将突破5万辆。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将达到全球第一,并带动一个年汽车销售量超过8000亿元的巨大市场。尽管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速度很快,但产业化较为落后,核心技术领域急需车辆工程、汽车电子、机电一体化等学科的工程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2.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从汽车制造大国迈向汽车智造强国的必经之路。广西紧跟国家战略步伐,自“十二五”以来,密集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强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大踏步迈进。文章基于“双碳”目标,运用产业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为该产业生态系统提出优化建议,旨在推进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之一,政府的推动、油价成本的上升、产业竞争与合作等有利因素加速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技术不成熟、配套设施不完善等不利因素。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已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业列为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近年来,受各级政府持续推行的相关配套政策工具刺激,全国充电桩保有量显著提升。作为新兴产业,充电桩发展过程中难免遭遇各种困境。研究发现,当前充电桩产业发展存在建设布局混乱、运营商利润偏低、市场标准无序及“僵尸桩”现象四类典型市场困境。鉴于此,在梳理我国充电桩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和产业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探讨充电桩产业发展困境背后存在的支持政策缺陷,并提出相应制度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等 可持续发展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快速发展。除了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优秀的环保性能和能量转化效率,续航里程长,同样是未来汽车工业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简单阐述了氢源与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分析了车用高纯度氢价格过高的原因,最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希望能帮助相关行业的人员.更好的理解现阶段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能源、环境正面临严峻挑战,大量国家针对此现象采取各类专项措施,不同程度的加大新能源开发和使用力度。新能源汽车作为现代化新能源技术拓展和发展的重要产物,其技术的创新不断促进产业的进步。本文首先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之间的正反向驱动效果,并根据效果提出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激发市场培育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汽车产业链涉及一百多个产业,新能源汽车只在传统汽车产业链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新能源汽车可以分为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当前,多数国家将重点放在发展纯电动车上。上游主要增加了锂离子电池、电机及控制系统、汽车整车控制系统,下游则增加了充电设施、电池回收等产业。  相似文献   

8.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很快将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发展背景,并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过程中,对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提出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54):166-167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新兴产业之一,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该采取的策略,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的必然选择,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的相关扶植政策。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技术高度重视,从汽车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战略出发,颁布制定了优惠的政策措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在政府支持下开局、破局和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2012,(Z3):64
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由此带来的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大力推进传统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成为我国汽车产业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所谓"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是技术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靠引进、自主品牌没有竞争力、高端汽车人才紧缺.因此,本文认为,我国汽车产业要发展,就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自主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并发展新能源汽车.  相似文献   

13.
如今,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用来提升国际地位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为此,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相继的也带动了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整车组装和配套设施建设产业的发扎。本文就电动汽车的定义、结构、分类和优缺点、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和电动汽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5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汽车集团考察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时隔一年后的5月18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规划中提到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5.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低碳经济时代必然的选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还未取得全面突破;资金、人才均有较大缺口;市场推广力度还不够;政策的扶持力度还不强。面对这些问题还需企业、政府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加大资金投入,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国家战略和制订有力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工业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政府的扶持政策。广东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各种政策。通过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政策进行比较,对广东省现行的推广应用政策实施的绩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降低新能源汽车购车和用车总成本以及减少碳排放的视角,提出促进广东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莫树懂 《广西教育》2014,(19):156-157
对我国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创新政策进行总结和梳理,对国外发达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评价总结;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创新政策在未来的发展思路,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进行全面有效的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已经颁布、技术路线和方向已经明确。职业院校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需要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调查与论证,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有序有步骤地推进专业建设,与地方新能源汽车企业深入合作,统筹兼顾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专业方向,跟进实训室的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与创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问题是关系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重大命题.通过二阶段动态网络DEA模型分析13家A股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在2013-2020年的综合技术创新效率和两个阶段的技术创新效率,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综合技术创新效率和阶段技术创新效率不高,且13家上市企业技术研发效率均值低于成果转化效率均值,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效率势在必行.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影响因素发现,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研发投入、企业员工人数中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员占比、管理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是影响新能源汽车上市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六个最重要因素,而政府补助和总资产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面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柳州汽车产业应紧抓机遇,大力提高本地的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水平。分析柳州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和面临的劣势,以及已有传统汽车产业发展优势,从资源优化、科技创新投入、政校企协同等方面,提出柳州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策略,为柳州市工业增速发展和率先建设全国的龙头产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