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突破人类交流困境的努力--从媒介技术演进看博客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人类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而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使用和普及,都在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构型。  相似文献   

2.
胡蕾  王兴华 《青年记者》2012,(35):75-76
当今社会,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是如此,人类迅速地从印刷时代跨入电子时代。媒介的每一次发展都将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哈罗德.伊尼斯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微博的兴起微博,是一个集信息发布和交流于一体的网络平台,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新产物。2006年,埃文.威廉姆创办Twitter,标志着微博的诞生。  相似文献   

3.
博客的语境     
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人类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而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普及和使用,都在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交流类型。从印刷术到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浸透着人类关于交流的渴望。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Blog,以一种最新潮的网络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传播媒介技术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与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新的媒介技术对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社会发展的自有逻辑也界定了一个时期主要的媒介形态,媒介技术与社会之间在互动中发展.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但仍未根本地消除传播中的阶级差别.传播技术作为一种兼有硬件和软件性质的制度,其创新的动力源于社会叉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建构是一个双向的关系,两者互为因果,并行前进,这种相互建构的过程在未来新的传播技术背景下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5.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人类传播进步密切相关,技术决定论不断受到质疑与批判,其本质是技术可能成为传播的障碍。演讲提示器作为新型技术媒介,其传播功能可能为政治功能所取代,结果是技术优势被技术焦虑取而代之。本文以西方竞选中的演讲提示器为研究对象,从话语角色、媒介技术和政治传播等不同视域,分析政治传播中技术垄断背后可能隐藏的社会危险,有效预防人们对社会制度本身可能产生的政治焦虑。  相似文献   

6.
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演化,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并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了深刻而长久的影响,社会性别的融合现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梅罗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着力从媒介技术的演化增强了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使不同社会性别之间隔离"场景"的最小化,促使了崭新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与共享三方面来探讨媒介技术的演化对社会性别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印刷术,是人类社会传播知识、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今天,尽管声像技术、光电技术已被广泛采用,但印刷型的书刊文献仍不失为传播知识和交流情报的主要媒介。  相似文献   

8.
“身体”问题是对“现代化—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反思之后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论域.事实上人类在近现代媒介技术产生之前,主要以身体为媒介实现人与自身及周边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在媒介技术形态异常丰富的现代社会,图像、影像传播再次突显了人类身体及身体语言、身体媒介的重要性,身体媒介的原初性也应在媒介传播研究中被强调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文章通过分析视频技术如何嵌入不同的行业领域,包括:医学、交通、表演艺术等,讨论成像如何调解其与世界的关系。【方法】以视频媒介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节点为中心,讨论基于成像技术的两种应用形式,一种涉及艺术,另一种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两种形式的相似之处在于视频技术作为一种中介,将人们与世界联系起来。第一部分,结合技术哲学家唐·伊德对人类和技术之间关系的讨论与艺术作为一种感性形式是如何中介社会交往,两个问题进行综合讨论,讨论视频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使用。例如,视频技术的使用如何与艺术作品在空间扩展方面的作用相结合,以及视频技术如何重塑人们对现实的认知。无论是对录像技术在各行业的使用的广泛讨论,还是对其在艺术领域的限制的深入讨论,都离不开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结果】因此,文章将根据视频技术的传播特点,结合吉尔·德勒兹和激浪派的部分艺术理念,讨论它对心理和意识形成层面的影响,以及在社会参与和社会认知模式的变迁中起到的作用。这一部分的讨论也将尝试与哲学家居伊·德波的社会奇观理论相结合。并试图通过对于两种模式的探讨,讨论艺术与技术的媒介融合对人对于环境接受的心理模式与认知机制的调整,及其在社会塑造...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媒体亲和力,就是媒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能力,这种说法较为浅表.从深层次看,媒介亲和力是指媒介能够使受众产生亲近的愿望,使受众产生"真正的交流与意义共享"的感觉.作为媒介与受众之间的沉淀而成的一种永久性"符号系统",媒介亲和力是二者之间达成的一整套有利于意义共享与认知一致的话语系统.①亲和力体现的是媒介对受众的和谐度,媒介亲和力对媒介的销量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3,(7):9-13
每种新的媒介出现都给社会生活带来变化,并促发人们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反思,在理论上形成"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保罗.莱文森将媒介放在人类生态的大环境中,阐释了媒介在人类生存的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基于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本文认为媒介对社会影响遵循的是生态技术决定论。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依据的是技术与生态的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12.
郑章飞 《图书馆》1991,(5):66-68
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信息交流,交流的形式主要有两条途径: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直接交流是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人们相互之间直接进行的信息交流,间接交流主要是通过文献这个中介来进行的,图书馆就是这样一种机构,它随着文献的产生而出现,又随  相似文献   

13.
媒介技术的发展要求媒介管理方式超越古代粗放型的行政管理模式,遵循技术逻辑从而实现有效管理。媒介管理媒介化既不像中介化那样把媒介作为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表征”,也不像传统的媒介化理论把媒介视为社会的一部分“装置”,而是把媒介作为按照“媒介逻辑”对待的客体。近代上海广播的媒介管理部门在组织构架上设立专门的技术岗位,并使用制定技术标准、分配通信频率、监听节目内容以及频率干扰等技术手段开展媒介管理,从而呈现出了和古代不一样的管理模式。媒介管理媒介化是对媒介在社会中地位的承认,也标志着近代社会管理的升级和专业化。  相似文献   

14.
殷俊  殷瑜 《传媒观察》2006,(6):63-64
跨媒介即基于数字技术、通讯技术、媒介技术及与媒介发展有关的技术发展和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媒介传播和内容生产可以根据经营发展和受众的不同需要,自由地在不同媒介载体之间实现转化,从一种媒介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媒介形态,  相似文献   

15.
媒介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以技术为先导,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对媒介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有利与不利影响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互联网在世界的普及,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已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也越来越普遍。网络作为新的媒体,影响着人们许多方面的生活,也对人们的语言生活产生了影响。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媒介。语言产生于社会生活,一旦形成就在传承中体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尤其表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媒介环境学思想,对微信传播进行思考。微信实现了语音的跨时空传播,也开启了人际社交的新局面,是麦克卢汉笔下的"人的延伸"。但本文发现微信是一种具有空间偏向的媒介,尽管它以口语传播为主要特点,却无法突破印刷媒介影响下自我导向的现代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人们基于微信的交流,其形式大于内容,人们对微信技术的依赖不可避免导致符号化和抽象化的交流主体以及象征性的社交关系。  相似文献   

18.
理斯曼对媒介技术与社会性格关系的论述,虽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中时常被提及,但似乎仍然不够系统和深入。本文将通过两种方式进一步探讨理斯曼的这一论题,一是系统阐述和批判性评价理斯曼对于社会变迁、媒介技术与性格类型及情感控制之间关系的认识,而媒介技术与社会性格只是这一分析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二是将该书置于社会思想史的脉络之中,比较理斯曼和埃利亚斯、波兹曼关于相似论题的不同观点。在数字媒介时代,重读《孤独的人群》的意义在于,从社会变迁与媒介技术相结合角度探讨特定人群的性格类型和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玉 《东南传播》2023,(9):12-15
媒介研究的实践范式强调把媒介理解为一种实践行为,而不是文本或结构的研究传统。实践范式下的媒介实践变迁关注在媒介演变的过程中,组成媒介实践的元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从历时性视角来看,媒介经历了从口语传播至移动传播的演变,既有的关于各传播阶段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特征及社会影响,缺乏媒介研究实践范式下对口语传播等各传播阶段的分析。本文把媒介实践分解为微观和中观两个维度,微观维度侧重分析媒介实践中的表征符号、媒介技术与形态、身体等要素;中观维度侧重分析时空与场景等要素。每种媒介都会生成与其物理与技术特征相符合的媒介实践,像新旧媒介之间的互相补偿机制一样,媒介实践的变迁并不是不同的媒介实践之间相互取代,而是一种相互叠加、共塑社会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一个社会的大众传媒构成一个社会的媒介环境。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社会主导媒介的兴衰更替,导致一个社会的媒介矩阵重构,从而对社会的媒介环境以及生存演化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全面推广和迅速普及,我国形成了一个迥然有别于以往的新媒介环境,它具有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合、大众传播与非大众传播、传者与受者融合等鲜明特点。新媒介环境给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以及青少年教育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