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构建心理韧性在精神信仰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中介模型,采用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对5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超自然信仰与心理韧性、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社会信仰与心理韧性、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在超自然信仰与生活满意度间具有中介效应,在社会信仰与生活满意度间也具有中介效应。结论:心理韧性在精神信仰对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注重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信仰,减少超自然信仰,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  相似文献   

2.
人的行为是受其信仰和人生观支配的。本文试从党的信仰教育、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与行为教育之间的关系入手,结合社会及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阐述加强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和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人的本质需要,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对信仰的追求面临异常复杂的情况。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科学的信仰,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只有正确把握科学信仰中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关系,才能在社会实践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使人们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4.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行信仰教育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内容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五信”教育,即物质信仰、精神信仰、伦理信仰、国家社会信仰和宗教信仰。基础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夯实大学生的法纪信仰和道德信仰,关键是弘扬主导信仰,根本是着眼最高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5.
信仰教育是我国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生涯辅导以转变观念、传授知识、提高技能为手段,为信仰教育提供了新的语境.在生涯辅导语境下,可以实现信仰教育主客体共同话语平台的建构;实现信仰教育目标的层次化、生活化;实现信仰教育课程构建的"大课程观";实现信仰教育的路径的内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信仰:德育的真正意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德育是自古迄今都非常重视的上层建筑内容之一,其内涵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德育实质即信仰及信仰教育。德育的失落就是信仰教育出现问题。良好的信仰是一个人真正幸福的体现,社会腐败、思想堕落是信仰危机的必然。当今的德育层面让人深思,“法轮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反映的是深层次的问题即信仰问题。解决德育问题关键是解决信仰及信仰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要不要精神生活,怎样看待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关系,本文认为,放弃精神生活和把精神生活强调得到了虚幻的地步都是不可取的。过于强调物质生活,甚至将“经济效益”、“现实服务”作为衡量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唯一标准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我们提倡爱国主义关键在于确立一种信念,树立一种信仰,这些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精神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被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要么失之于简单要么流之于繁锁,以致造成了人们理论把握上的困难和实践姿态上的困窖。鉴于此,本文从物质中介-物态化的技术-入手,阐述了作为第二自然的物质中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了物质中介如何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质的构成,使人与自然的联系由直接变为间接、由亲和走向疏离,进而论述了物质中介造成的人与自然在实践联系中的短缺和精神交流中的贫乏,最终揭示了丧失了体验的现代人生命之所以萎缩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从哲学和美学角度对物质中介以及人与自然的把握和认定仅仅是笔者的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9.
花婆信仰是广西壮族中的一种民间信仰。通过对壮族花婆信仰的解读及其物质表现形式的考察,探寻花婆信仰在壮族民间社会中所起的现实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鸟信仰的形成、发展与衍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寻中国鸟信仰的生成,是对中国化原点探索的又一次尝试。中国远古江南先民的稻作生产方式导致了人们对鸟的崇信,鸟信仰衍变构成的中华化丰富发达的鸟信仰系统,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Beliefs about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teaching practices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in recent decades.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influences of religions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liefs about subjects such as sciences and language. However, the influences of worldviews in general and religions in particular, as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of beliefs in relation to mathematics education, are under-researched. The current study is a first step to unpac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religion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mean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mathematics teachers of different religious backgrounds, teachers’ perception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ir personal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investigated. In-depth analyses of the perceptions of three mathematics teachers reveal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ir teaching beliefs. First, there are some common values shared by different religions, which influence the beliefs about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 well as education in general. Second, religion is a rich belief system, and the teachers appear to apply only a portion of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to guide their teaching.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a teacher is influenced by more than one religion or cultural tradition. Despite its subtleties, our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alignment between teachers’ personal religious belief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相似文献   

12.
当前,宗教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到大学校园,致使部分大学生盲目信仰,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要利用宗教中的某些积极因素,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此提出了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以促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内蒙古地区、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基本上属于萨满教。信仰山、水、火、日月星辰等自然物,也崇拜灵魂、祖先和困腾。我国古代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各有自己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活动、宗教仪式。我国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反映原始宗教的宗教节日、习俗、巫术、占卜以及禁忌等原始文化,由于国内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原始宗教和文化。  相似文献   

14.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吴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促使多种民间宗教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5.
在英汉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大量的习语。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生观、自然认知等方面的不同使英汉习语产生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6.
宗教发展迅速,在三种力量的推动下,部分大学生一步步进入宗教信仰领域,他们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同时,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也对大学生自我产生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美国社会的政治文明在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中,不仅基本的政治制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宪政制度的确立为美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制度基础,而且美国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政德推动、新闻舆论、学术自由等,都在美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共同为美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道德和社会基础。宪政制度、平民文化、宗教信仰、政德推动、舆论监督、学术自由,共同构成了美国政治文明的政治的、道德的和社会的六大支柱。  相似文献   

18.
根据泉州宗教信仰的生存、发展状况以及内外各种关系的复杂性、整体性,从宗教生态的角度探索泉州宗教信仰的结构、泉州宗教信仰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以及各种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力求为进一步研究泉州宗教信仰的特点,探索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原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对待宗教的心态与人生信仰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心态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是确保他们人生信仰正确并统领政治信仰的前提。笔者在中央民族大学通过发放问卷、抽样调查、比较分析等手法,对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参加宗教活动的情况、获取宗教知识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由此总结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并指出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应该进一步深化、拓展、整合,同时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  相似文献   

20.
80多年来我们党解决我国宗教问题的基本实践是成功的,成功的主要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与中国宗教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摸清了中国宗教发展的规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制定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