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特殊规律的自觉认识和能动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都朝着不断优化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方向发展。本从质优化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如何优化杜会主义本质,优化体制.优化生产力发展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赵家祥等把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之为技术社会形态,认为用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相互关系的理论能够很好地说明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两次重大变化。第一,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一些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生产力先进、经济发达的国家,却依然停留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出现了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不相吻合的实际状况。第二,由于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将被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不仅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同时,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一、丰富和发展了有关社会形态研究的理论 过去,政治经济学对社会形态的研究,一般只是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方面去把握和认识,即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这一社会的经济基  相似文献   

4.
<正> 生产力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变更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最根本动力。社会主义作为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一种社会形态,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样是生产力.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真谛仍在于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按社会发展理论的一般观点,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社会形态,应最有条件首先实现社会制度的突破。事实上,历次社会交替往往都是首先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这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只有那些已经具备向新的社会形态过渡条件的经济相对落后国家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形态的交替,其中基本的首要的条件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形态的变更首先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这是人类社会交替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其发展规律,体现着经济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形态的"三维统一",具有重要方法论价值。运用这种理论视野透视当代中国社会,我们已经或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主义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传统工业化道路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从群体本位和以物为本走向个体自主和以人为本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应当以生产力为标准来划分社会形态,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应当全面准确并历史地加以理解。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并结合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最一般意义上讲要经过原生自然经济社会、次生物化商品经济社会和再生计划产品经济社会这样三种社会形态。只有坚持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才能更深刻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体现社会发展规律性和历史主体自觉活动能动性之间的统一;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一齐抓的思想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运用、深化、发展。首先,两个文明建设紧紧扣住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根本观点,从而将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贯彻到底。其次,两个文明建设注重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构成社会有机体的三大基本要素即物质生产力、公有制经济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巨大积极能动作用,将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辩证法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9.
在介绍近年有关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研究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进行了再认识,进而根据人类社会生成(发展)规律对既有庞杂的社会形态理论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与"四小社会形态"的构想,最后得到结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半封闭的社会形态,是由封闭的社会形态(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向开放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0.
小康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从静态的角度看,它包括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大要素,表现为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的统一。从动态的角度看,它的性质是由各要素的性质及其联结方式共同决定的,且具有新质和新功能。把小康社会看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上,社会主义作为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它的生产力水平应高于资本主义。而现实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国家还得追赶主要资本主义发达,为解决这个理论与现实的矛盾,章试根据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分析现实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前景,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性,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精辟概括;昭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从主体视角真实地描述了人类社会三大发展阶段的演进都是基于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展开的客观历史进程,"三大社会形态"之间的依次更替有其必然性;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真实情况是处在第一大社会形态向第二大社会形态转变之中。邓小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不仅使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回归到现实的生产力水平上,而且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了现实可靠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选择季相林不同的社会形态,必然有不同的精神文化建构;生活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人们,也必然对新的社会价值取向有不同的选择.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制度,在中国大地已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之后,全方位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形态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与秘密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五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观点。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建党60年的理论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把改革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动力的论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最后,通过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极化及全球生态危机的国际环境及国情基本不变和快速发展的国内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提高现代社会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教育也是生产力拴弟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推动社会历史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生产力有物质的和人的两个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生产力包括人和工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他敏锐的观察和鉴定能力提出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7.
关于对社会形态概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论述:静态地理解的社会形态主要指生产关系;动态地理解的社会形态主要指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我国理论界对社会形态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看法,都有自己合理的地方和明显不足。新的探索应该在思维方式和方法上跳出“要素决定论”的窠臼。我们对社会形态概念的理解是:任何具体的社会形态,都是以具体的社会生产力、具体的杜会生产关系和与此相适应的具体的上层建筑这三个基本要素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一个具体的社会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整体,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是从社会历史的大视野,从本质与特征、目的与手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的共性与个性的既唯物又辩证的联结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9.
生产关系是划分社会形态的基础,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总的量变化过程中的四次阶段性部分质变,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个体资本主义-集体资本主义-集团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已生成出社会主义因素的萌芽;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资本主义走完它的发展历程,寿终正寝进入社会主义,另一种是资本主义半途夭折进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合格”。①这个新概括,是从社会历史的大视野上,从本质与特征、目的与手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的共性与个性的既唯物又辩证的联结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本文拟从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原则来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一、社会主义目的:“共国富裕”共同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