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的齐墩果酸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对C-2位、C-3位和C-28位进行结构修饰,得到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2α,3β-二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β-醛。并通过IR、HNMR和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其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和Hela(人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中间体和目标产物对两种癌细胞抑制作用均优于齐墩果酸。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7,(6):50-54
积雪草酸属于乌苏烷型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热带植物积雪草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炎、抗氧化、降糖、降脂、抗肿瘤等。本文以积雪草酸为先导化合物,将其三个羟基进行乙酰化,C-28位氯代、导入乙醇酸,然后分别与N-Boc乙二胺,N-Boc丁二胺,N-Boc己二胺进行偶联,最后脱除保护基,得到6种新的积雪草酸含氮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 NMR和1H NMR和(13)C NMR表征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3.
为了开发具有潜在保肝、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一些新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衍生物通过对C-3位羟基的保护和去保护,C-28位羧基的修饰被合成。相关化合物的结构通过IR、^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采用非共价印迹技术,以丙烯酰胺(AA)为功能单体,乙腈为致孔剂,用本体聚合方法制备了3.吲哚乙酸(3-IAA)印迹聚合物P(AA)。以P(AA)为色谱柱填料,用色谱法评价了其分子识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乙腈为流动相时,P(AA)对3-IAA具有良好的分子识别能力,其印迹因子(IF)为3.33。与各结构类似物比较,3-IAA在P(AA)上表现出了特异亲和能力,3-IAA与其同系物3.吲哚丁酸(3-IBA)在P(AA)色谱柱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分离,证明了P(AA)中存在与3-IAA互补的印迹空穴。流动相乙腈中加入少量HAc和H20后,P(AA)对3-IAA的IF大大降低,证明氢键作用在P(AA)的分子识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此外,用3种光谱方法——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研究了3-IAA与AA在乙腈溶液中的作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应用AM1方法,对2-(2,6-二氟苯基)-3-(6-溴-2-吡啶基)-4噻唑酮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得到该分子的空间构型和电子结构的信息,据此推测出它的活性部位,并探讨其结构一活性关系.结果表明该分子的稳定构型呈蝴蝶状,噻唑酮环上的3位N、5位C和吡啶环的4位C等原子很可能是该分子与RT酶作用的活性位点.  相似文献   

6.
从二茂铁出发经过酰化、还原、酯化、季铵化四步反应合成出一个新型的具有大空间位阻的1-(1-二茂铁基乙基)-3-金刚基-1-咪唑碘盐配体,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HRMS进行了表征,结构正确,为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   

7.
以2-(2-氯乙基)-5-氯-6-苯基-3(2H)-哒嗪酮、卤代烃和硫脲为原料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9种未见文献报道的2-(2-烃硫基乙基)-6-苯基-5-氯-3(2H)-哒嗪酮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经IR、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2-氨甲基吡啶缩2,4-二羟基苯甲醛 Schiff碱及其 Cd(II)、Ni(II)配合物,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元素分析及摩尔电导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根据表征结果推测化合物的组成为[CdL(H2 O)3]NO3、[NiL(H2O)]NO3(HL= C13H13N2O2),并研究了该化合物的荧光性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莆田学院学报》2017,(5):28-31
介绍了3-甲氧基-1-羟基氧杂蒽酮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首先,邻甲氧基苯甲酰氯与1,3,5-三甲氧基苯发生傅-克酰基化反应,然后羰基邻位的一个甲氧基裂解,得到两种二苯甲酮化合物;其次,这两种二苯甲酮化合物环合得到1,3-二甲氧基氧杂蒽酮;再次,在BBr3催化下,1,3-二甲氧基氧杂蒽酮的1位甲氧基裂解,得到3-甲氧基-1-羟基氧杂蒽酮(化合物1)。三步总产率为28%。最后,测定了化合物1的抗肿瘤、抑制酪氨酸和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没有明显的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但可一定程度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合成和表征了两种新型草酸根桥联的[(VO)3^ⅣCu^Ⅱ]型异四核配合物[(VO)3(C2O4)3L3Cu](ClO4)2,其中L代表2,2'-联吡啶(bpy)和1,10-邻菲咯啉(phen).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和红外光谱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推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并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VO)3(C2O_4)3(bpy)3Cu](ClO4)2的电化学性质,初步推定两对氧化还原峰是由于VO(IV)离子的电极反应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16,(3):39-43
本文以脱氧胆酸为先导化合物,在C-3位导入叠氮基,得到目标化合物DCA-3,将C-12位的羟基氧化成酮,得到目标化合物DCA-6,利用IR、1H NMR等波谱技术对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进行了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子宫颈癌细胞(Hela)的抑制作用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DCA-3对MCF-7和Hela均表现出抑制作用,DCA-6对Hela表现出抑制作用,且目标化合物抗癌活性均优于先导化合物脱氧胆酸。  相似文献   

12.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获得积雪草酸与IA1期宫颈癌的交集靶点,分析GO功能和信号通路,经拓扑学筛选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表明,积雪草酸与IA1期宫颈癌有60个交集靶点,涉及101项GO功能和30条KEGG信号通路,确定了4个核心靶点(IL1B、CXCL8、CCL2和TLR4),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积雪草酸与核心靶点结合稳定。  相似文献   

13.
以4-氯-2-硝基苯甲酸和叔丁基-4-氧哌啶-1-羧酸酯为起始原料,经羧基还原、酮羰基去质子作用、亲核取代、催化氢化以及分子内环合等七步反应合成了4-芳基哌啶衍生物7-(哌啶-4-基)-1H-苯并[d][1,3]嗯噁基-2(4H)-酮,其结构经1HNMR、LC—MS和元素分析表征。除第四步外,各步反应均达到了60%-75%左右的收率,较之文献方法,大为提高。目标化合物为新型的哌啶基位于苯并噁嗪环7位上的产物.具有不同于1位产物的相关活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MM’分子力学法、量子化学AM1法计算了31个2,3-二芳基-1,3-噻唑类似物的优势构象和电子结构,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寻找其量化指数与抗HIV(艾滋病)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2,3-二芳基-1,3-噻唑类似物的抗HIV(艾滋病)活性主要与LUMO轨道能Elumo、HOMO与LUMO的能量差DELH、分子的可极化率polar、分子中表面积surf、偶极矩dopi及噻唑环上电荷等有关,噻唑环上电荷增加,化合物的活性增强.2)建立了量化指数与活性之间的定量相关模型,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其模型相关系数为R=0.954;继以留一法(Leaveone—out,LOO)进行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为Rcv^2=0.757,说明定量相关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热法制得了一个一维配位聚合物[Cd(AA)(phen)]n.3nH2O(H2AA=己二酸,phen=1,10-邻菲啰啉)1.而且对该配合物的单晶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了分子结构,同时利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作为喜树碱类新药伊立替康(CPT-11)的活性代谢产物,20(s)-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广谱高效抗肿瘤新药.为揭示电子结构与抗癌活性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PM3-MO方法,对SN-38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在参照分子轨道及其能级、电荷密度、键长、二面角等参数基础上,论证了SN-38分子的多环共轭平面结构,探讨了α-羟基内酯环作为特殊的亲核位点,C7位的乙基取代基为辅助作用点,与DNA—Topo Ⅰ复合物作用的抗癌机理.  相似文献   

17.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红车轴草种子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和鉴定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同时运用N,N-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法和β-胡萝卜素漂白法对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GC-MS法研究分析表明,红车轴草种子中共分离鉴定出6种脂溶性成分,包括亚油酸(29.64%)、(Z)-6-十八烯酸(14.60%)、棕榈酸(5.91%)、硬脂酸(3.24%)、三十烷酸(0.49%)和草酸葵基-丙基酯(0.17%).抗氧化活性分析表明,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对DPPH的自由基清除率IC50为17.97 mg/mL,0.04和0.08 mg/mL的β-胡萝卜素漂白法的抗氧化速率分别为29.9%和32.1%,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BHT(96%),说明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较低.以上结果将对提取红车轴草种子脂溶性成分分析、提取分离和综合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水热合成方法,得到一个新的化合物:化合物[Cu(I)2(L)2(HE)2]2(H4Mo8O26)(I)(L:3-(2’-吡啶基)吡唑)(I)。单晶衍射数据显示,化合物I是由双核单元Cu(I)2L2(HL)2和ε-[H4Mo8O26]簇组成。Cu(I)2L2(HL)2具有中心对称性,其中铜离子被有机配体3-(2'-吡啶基)吡唑的2位氮原子和吡啶氮原子螯合。同时,3-(2’-吡啶基)吡唑的1位氮原子连接另外一个金属铜离子。由此形成了一个CuNNCuNN六边形结构,两个铜的距离为3.907A。晶体数据:C32 H28Cu2Mo4N12O13,Mr=1299.50,Triclinic,P—1,a=12.388(3),b=12.893(3),c=15.408(3)A,V=2125.8(11)A^3,Z=2,Dc=2.030g/cm^2,F(000)=1268,μ=2.202mm^-1,R1=0.0214 and wR2=0.0584[I〉2σ(I)]。  相似文献   

19.
利用酰基异氰酸酯与5-氨基-1H-1,2,4-三氯唑-3-羧酸在无水非质子溶剂中发生反应合成了N-5-(1H-1,2,4-三唑-3-羧基)-N′-(m-硝基苯甲酰基)脲,结构被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所确证。同时对在反应过程中出现的杂质进行了结构分析,首次提出了可能的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新型离子液体载体1-(6-氯己基)-3-甲基咪唑氯盐的简便、高产率的合成方法。先以氯取代醇和氮杂环化合物(N-甲基咪唑、吡啶)为原料,采用一步法合成了一系列带有羟基的功能化离子液体中间体,然后选择其中在室温下呈液态且对于空气和水稳定的1-(6-羟己基)-3-甲基咪唑氯盐,与氯化亚砜发生分子内的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新型离子液体载体1-(6-氯己基)-3-甲基咪唑氯盐。合成的4种中间体及目标产物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1H 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