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文章试从马克思对人是"对象性存在"的本质规定出发来解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对象性存在包括人与物的对象性关系和人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两者都以实际劳动为中介,因而考察人的存在方式必然要考察人的对象性实现的状况.人的类本质的实现寓于对象性存在这一规定中.因而从对象性存在出发考察异化劳动更能廓清异化劳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试从马克思对人是“对象性存在”的本质规定出发来解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对象性存在包括人与物的对象性关系和人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两者都以实际劳动为中介,因而考察人的存在方式必然要考察人的对象性实现的状况。人的类本质的实现寓于对象性存在这一规定中。因而从对象性存在出发考察异化劳动更能廓清异化劳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形而上学从根本上遗忘了存在和存在的意义问题,忽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作为存在遗忘的历史,为技术统治铺平了道路.技术时代里,技术被理解为揭示存在者的一种方式.现代技术的"座架"本质成为理解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的基本框架,更使一切存在者都成为"持存物".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对象性存在的概念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有重大影响。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实际上包含着从四个维度对人的本质的规定,即:"感性对象性存在""历史-社会性存在""类存在"和"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些构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和科西克的"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是会通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两种典型理论形态。虽然其各自的理论表述不同,却都是通过对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和海德格尔空洞存在的双向反思,在海德格尔生存论的地基上融合马克思的对象性活动、异化劳动等理论,追寻一种能够超越二元分立的具体哲学,建构感性存在论,这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然而,由于两种"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仍以海德格尔生存论为主导原则,因此无法克服以意识内在性为基本建制的现代形而上学。应在对两种"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反思中,转向马克思感性、对象性原理的原则高度,以开启出切中社会现实的、更广阔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空间。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通过“马克思主义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维度中”、“唯物主义的本质根植于形而上学的规定”、“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三个论断,认定“马克思主义处在形而上学时代的最末端,即存在遗忘史的最末端”.基于存在绝对主义思想,海德格尔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是黑格尔式的.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回应,可以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高度.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重要理论来源,这在哲学界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这一历史时期的费尔巴哈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并得到嘉许,见诸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费尔巴哈伟大功绩的三重肯定,正是费尔巴哈基于“感性对象性原则”揭示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开启并引领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度批判,才形成了“感性活动”的理论源流,而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将黑格尔的“对象性活动”融入“感性对象性原则”,接续完成了对黑格尔形而上学本质的解构和超越,就此开辟了“感性活动”这一崭新的哲学视域。  相似文献   

8.
贺敏 《文教资料》2008,(30):83-84
"此在"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范畴,这一概念是他在对形而上学迷雾的认识上提出来的,他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存在和存在者,提出了自己的观念.本文通过对"此在"的内容及性质进行阐述,以此采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传统形而上学注重于抽象的理性和实体,追求绝对,遗忘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发现了人通过对象性的活动(感性活动)而自我创生,达到了对生存历史性的真切领悟,揭示了现实历史的本质,呈现了前概念、前逻辑、前反思世界,从而在存在论基础上跃出了知识论路向,颠覆了整个柏拉图主义,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开启了立足于现实生活过程的生存论哲学境域。从而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实践批判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理解我们当代人的命运,这应是马克思哲学革命最为根本的当代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在西方哲学中经常追问“存在问题”,进而海德格尔提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它区别于众多的存在者,是因为它的存在是为了它本身.这一概念是他在对形而上学疑端的认识上提出来的,他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存在和存在者,提出了自己的观念.本文通过对“此在”的内容及性质进行阐述.以此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种种误解实质上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即都可本质地归之于对马克思哲学在存在论基础的误读,这种误读就是把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还原、归并入近代理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中去了。因此,还马克思共产主义以本真的科学性,就只能在马克思哲学全新的本体论境域, 即其存在论境域中展开。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批判传统形而上学,认为传统哲学没有能理解存在,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因而提出了他的现代存在论;海德格尔还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观,以及分析哲学的语言观,认为它们都把语言当作了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他则把语言与存在联系起来,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家",并把这种与存在相关的语言称作为"本质的语言";而诗与思的语言就是这样的显示存在的"本质的语言",因为诗歌给存在以命名,因而它是"存在之家",伽达默尔则进一步把它称作为"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14.
晚期海德格尔对"进步强制"所带来的时代困局进行了思索.海德格尔在"座架"中发现了"进步强制"的存在论性质,他认为"座架"的统治也即技术的全面统治,集中展现了一种谬误已久的存在领悟--西方传统的主体性哲学.这种主体性哲学根源于非常久远的对于存在的遗忘,并不仅仅是现代的事情,它植根干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天命之中,植根干一种久巳谬误的、扭曲的存在理解之中.海德格尔的追问是如此地震撼人心,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跟随他继续相同的追问:究竟是拯救还是毁灭?  相似文献   

15.
通过<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唯理论利经验论两种对待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走向了比胡塞尔的先验意识更为本源的地方--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此在之所以能以"在之中"的方式而存在,是因为此在是一种情绪性存在,情绪决定、敞开了此在的在"此"存在.但正是通过对<存在与时间>中情绪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此时的海德格尔没有真正走出主体主义的藩篱,没有真正摆脱胡塞尔的影响,这种主体性甚至以比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更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过,正是这种极端表现实现了海德格尔对传统主体主义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16.
作为广义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十分重视时间和历史问题,因为一种后形而上学主体乃是在时间和历史中生存着的存在者。但是,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方法,在关于时间、历史的分析中,在关于现代人的命运及其存在意义的思考中,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却开辟了两种迥异而又互补的哲学路向。  相似文献   

17.
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是费尔巴哈思想的核心,而“感性对象性原则”则是费尔巴哈批判思辨哲学的立足点。从“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费尔巴哈揭示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本质是理性化了的上帝的本质。是转化为逻辑学的神学,是思辨神学的理性支柱,是在思辨精神的领域内对主体与客体矛盾的扬弃。尽管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由于缺少“历史”和“活动”的维度,并不能真正地克服恩辨哲学,但“感性对象性原则”本身的提出却已经使得费尔巴哈站在新哲学世界的入口处,并达到了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同时代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理论水平。在这一历史环节上,哲学的进步只能表现为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在这里出现的乃是《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批判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论海德格尔的艺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海德格尔是如何扬弃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 ,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独具特色的存在本体论 ,并揭示了艺术本性与存在及真理的关系 ,他认为 ,艺术的本性是不能用把呈现在眼前的各种艺术作品的标志集中在一起的方式来彻底把握的 ,因为无论是“特征的载体”“感觉的复合”和“有形的质料”这三种传统的知解艺术的方式都不可能达到对艺术品的自足性的把握 ,而只有通过艺术地掌握艺术品的方式 ,才能揭示艺术品的存在真理 ,因此艺术的本性乃是艺术品中描绘对象的存在真理敞开发生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何谓艺术作品的规定,是西方美学探讨的重要问题。康德从主体论美学出发,把艺术作品规定为天才的作品,从而形成了他的天才论的艺术观。与康德不同,海德格尔基于存在论,揭示了艺术作品对艺术的敞开,以及存在及其对艺术作品的规定,从而克服了康德主体论美学与理性形而上学的根本困境。就力图为艺术作品寻求某种规定而言,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仍然具有某些形而上学的残余,但他的形而上学与一般的形而上学却有着极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诞生归结到其所否定的柏拉图主义虚设的瓦解,也即:上帝死了之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研究首先是对于当时对尼采哲学所谓的“虚无主义”问题的批驳与澄清。海氏对于尼采的虚无主义给予了“仍是在传统形而上学遗忘存在之中思考虚无主义”的结论,称尼采只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海氏对尼采之“虚无主义”的深刻误读说明其思想的“形而上学”痕迹及其无视尼采的生命本体论的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