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的问题和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唯物史观。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和人性善恶观的理论基础就是唯物史观和实践唯物主义。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实践是人的实践。所以在考察人性时,马克思主义总是把它放置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加以考察,而不是把它当作离群的个体加以抽象思考。  相似文献   

3.
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内蕴着人性的主题,直到今天,人的本质问题仍困扰着人们的思想。关于人的本质,本文区分了中外不同哲学家关于人性的理解,并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入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正确性,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界定对于批判"人的本质自私"的思想观点,对于提升自己的人性品格,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在讨论关于人道主义问题时,有的同志提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命题,引为时髦,影响了一些同志,所以不能不对这个命题作些考察。这个命题就其实质来说,是从抽象的人、人性、人道等概念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来解释历史,评价各种学说和社会制度;它试图把这种抽象的“人”的理论去补充和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这只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倒退而不是前进。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人性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重点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统一来阐述马克思的人性观,并对马克思的人性观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进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人性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重点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统一来阐述马克思的人性观,并对马克思的人性观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进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的人,是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的有机统一。其中,社会人是马克思主义人性假设的重点。新制度经济学人性假设是修改了的理性经济人。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角度对新制度经济学人性假设进行反思。通过反恩,既说明了新制度经济学人性假设的合理性、进步性,也揭示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教师管理的人本观念?回答这个问题前,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本”、什么是管理的人本观念。所谓“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根本。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思想观念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是管理的人本观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是科学的人性观。它从人的社会性来考察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而成为人,就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信仰,同时也是最科学、最现实、最具人性化的崇高信仰。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就是站在哲学的高度对人性本质做出的最高概论。它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人,发展人,教育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阐述,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理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可行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人性善恶说无法科学论证人性问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出发,指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从而对人性做出了科学的论断。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通过对人的生存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全面、科学地解读人性内涵,以指导人们采取合适的生存方式,应对各种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1.
人性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征。从女性视角出发,张爱玲的人性关注主要体现为对于女性问题的独特而深刻的思考。在张爱玲的笔下,女人们一方面为旧的生活所拘束,另一方面又为新的生活所威慑。新旧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陷入了一种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为难处境,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将自已作为人的内涵一点一点地散失。  相似文献   

12.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论派别,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产生的地域主要是当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东欧各国,其目的是为了批判"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要对关注人的发展问题,这成为了东欧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即人道主义问题。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研究对中国当代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让我们对人的发展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当前德育存在的基本问题是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灌输道德知识,脱离人的实际生活,其结果培养出许多"道德专家",而不是有道德的人.德育回归生活的意义在于关注人本身,造就有德性的公民.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德育回归生活价值,在当前德育的研究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旨在审视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其人性理念,实现德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文关怀”,普通人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对人的一种内在情感,是对人内在要求的指认,是一种社会价值。思想政治工作倡导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主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情味含量,在关注人政治素养提高的同时,还要着眼于情商指数、人性品格的培养,重视内…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属人性与主体的创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否自觉意识到这一点,历史具有属人性是人们的共识。但对于历史何以属人,怎样属人等问题,人们或许认为不言而喻,从而不常谈起。笔者不揣冒昧,就此问题谈一管之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历史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对历史作“属人”的理解,就是对历史作主体性理解,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历史作实践性理解。旧唯物主义从自然本原(“抽象的自然”)出发来解释人的产生和发展,唯心主义从意识本原(“抽象的人”)出发来解释自然的产生和发展。它们或是把历史视为“自然的人”按自己的情感、意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以“人”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归宿,其实质是尊重人、塑造人、培养人、提升人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视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它应该是人性的塑造、发展、解放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萨米尔·阿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包含一些独特的内容。他不同意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进化论和经济决定论理解,也不同意作出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而主张历史唯物主义地阐释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而不是自然、思维等其他思辨科学的对象,也不是探索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的,因而理解马克思主义要有一个合理的态度、要多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尤其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方法来理解,而不要把它当作某种理论来对待。阿明主要从经济学语境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肯定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的方法论意义,这与其他新马克思主义者有所不同,也是他的理论的亮点所在。不过,阿明的理论仍然包含了某些消极成分。  相似文献   

18.
卢卡奇对语言的研究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本体论转向及其发展的重要环节。卢卡奇以语言本体论来揭示社会历史的存在,语言本体论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础和深层内涵。卢卡奇反对仅仅从工具的意义上理解语言,而主张从存在的意义上说明语言,也就是说,把语言当作人的存在,当作人性的规定来理解。  相似文献   

19.
萨米尔·阿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包含一些独特的内容。他不同意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进化论和经济决定论理解,也不同意作出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而主张历史唯物主义地阐释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而不是自然、思维等其他思辨科学的对象,也不是探索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的,因而理解马克思主义要有一个合理的态度、要多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尤其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方法来理解,而不要把它当作某种理论来对待。阿明主要从经济学语境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肯定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的方法论意义,这与其他新马克思主义者有所不同,也是他的理论的亮点所在。不过,阿明的理论仍然包含了某些消极成分。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在新中国成立前提出一个关于人性的观点,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自求保持并改进物质生存形态的倾向。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它与旧的抽象人性论根本区别开来。其理由是:第一、这一观点的出发点正确:人类是高于生物之上的社会物质生存形态,而不是把人类仅看作生物学上的一个类;第二、它指出人性即人的社会性,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理本能;第三、它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即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考察了人性的历史性、具体性和阶级性。所以,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