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01年11月2日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二版,刊登了编者写的一篇点评:《一篇来稿引起的思考》,对一篇来稿报道中暴露的形式主义倾向提出质疑。这无疑是一次及时的可贵的“新闻警示”。来稿报道了湖南省衡东县乡镇干部争当“民事调解员、科技指导员、农产品销售员”的情况。文中说:“衡东县在鼓励乡镇干部争当‘三大员’过程中,实施跟踪监督机制,避免活动流于形式。明确规定乡镇干部每月人均进村不得少于23天,住宿不少于13天,每人走访不得少于100家农户。”编者对此提出四点质疑,然后指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市报人》2010,(5):53-54
2009年,《中国地市报人》杂志分别与泉州晚报社、金华日报社和柳州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三个征文活动已经结束。其中“‘泉州杯’地市报业科学发展”征文收到来稿203篇,择优刊登34篇;“‘金华杯’提升子报子刊竞争力”征文收到来稿206篇,择优刊登34篇;“‘柳州杯’典型报道论坛”征文收到来稿198篇,择优刊登22篇。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市报人》2008,(4):77-78
2007年,《中国地市报人》杂志分别与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宜宾日报社、承德日报社和潍坊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三个征文活动已经结束。其中,“‘苏州杯’地市报业市场振兴”征文收到来稿236篇,择优刊登34篇;“‘宜宾杯’晚报、都市报论坛”征文收到来稿189篇,择优刊登32篇;“‘承德杯’、‘潍坊杯’典型报道纵横谈”征文收到来稿129篇,择优刊登32篇。3月下旬,  相似文献   

4.
去年7—11月,我们荆州报社与荆州地区棉花公司联合举办了“银花杯”现场报道有奖竞赛活动。这次活动共收到来稿160余篇,择优发表了35篇,最后评出了10篇优秀作品。竞赛活动期间,时逢荆州地区遭受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因此,在来稿中反映全区人民抗洪救灾精神风貌的稿件占有较大的比例。几篇优秀作品,不仅受到评委的好评,而且受到广大读者的称赞。《盲人夫妇被“抢”记》、《救灾募捐不到一小时……》、《田头观“肥山”》、《还差三斤任务粮》、《收购场上的风波》等,通过  相似文献   

5.
《四川彭山县乡镇干部一年到县开会375次》是新华社2004年8月1日播发的一则新闻通稿,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获消息类三等奖。这么一堆有关会议的、几乎年年报道的新闻素材,似乎还缺乏时效性,可是经过作者的“妙手著春”,却变成了一条“活鱼”、一篇新闻舆论监督的好稿。它究竟有哪些可取之处呢?抓准典型事例反映典型问题“文山会海”是个顽症,党中央和国务院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下文,三令五申地要求精简会议和文件。2004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必须坚持改…  相似文献   

6.
原以为出了题目以后,自己可以一身轻松了。但有人不依不饶,看来不说两句难以蒙混过关了。就说说我所经历的一次被逼出来的策划吧。2002年、《杭钢报》开展了一次“点评不文明现象,塑造新杭钢形象”的专题讨论,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收到来稿39篇,见报12篇。难能可贵的是,所有来稿是清一色的批评稿。报纸连续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发表批评报道,在职工中引起了较大反响,有职工说,这样的报道有分量,这样的报  相似文献   

7.
最近,先后看到两篇关于同一大学生行凶杀人的报道,引起了我对两篇作品作一番比较的兴趣,以便掂出深浅高低。先一篇是《体检不过关,报复招考员———嘉兴两公务员遭一应聘大学生刺杀》。杀人动因是对“体检不过关”的“报复”。至于“体检不过关”的具体细节和凶手的其它情况未曾提起。看后,感到这个大学生是个疯狂的报复者,太野蛮了,对挫折的承受力为零。除依法严惩凶手外,要接受的教训是,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总之,看过这篇报道,思来想去的,仅在凶手这一面。后一篇是《大学毕业生何以动杀机?》,全面细致报…  相似文献   

8.
前些年“反思文学”如火如荼的时候,有一篇题为《思考,可别忘了文学》的文学评论给了我极深的印象。文章针砭了一些“反思文学”理念多于形象的创作时尚。近年来看报,读到一些“扫描”、“观察思考”、“透视”一类报道时,常情不自禁地顺着来这么一句;思考,可别忘了新闻。 从大量的社会现象、新闻事实中进行选择,得出一定的看法、观点,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中闪烁着理性的穿透力,是思辨性报道的特征。但是,它本质上还是报道,还是新闻家族的一员。因此,它还得守这  相似文献   

9.
这次人大和政协会议有一位“场外记者”——北京晚报的张沪,她虽然没有拿到大会的记者证,却全心全意地想把大会报道好。由于记者名额有限,这次北京晚报没有派记者参加大会报道。张沪主动向报社领导提出:首都人民很关心这次大会,我们虽然进不了会场,也要想办法尽可能多搞一点报道。在短短十几天里,她采写、组织了十二篇与大会有关的报道,包括: 采写消息四篇:《吴波谈让贤》、《徐向前谈不兼任副总理》、《杨尚昆、杨静仁谈不辜负人民委托》、《郭维彬成为王光美家的一员》。  相似文献   

10.
《经济日报》在头版上开辟《基层来稿》栏目,不定期刊发来自基层作者的稿件。这些基层来稿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很有可读性。比如,3月29日的《科技图纸挂厅堂》和《税官的“不等式”》两篇,就颇具新闻价值。《经济日报》作为一张中央大报,在“寸土寸金”的头版上专门开辟《基层来稿》栏目,委实难能可贵。此举充分体现了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办报思想,无疑会受到读者特别是基层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反观有的报纸,论“级别”和“档次”,远不及《经济日报》,而“架子”却很大,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要说是头版,就是在其它普通的版面上,…  相似文献   

11.
编辑可以在来稿中沙里淘金,把有用的材料挑选出来编为一篇新闻。那末,编辑是否可以把来稿中好的题目、论点、论据以及说理论证的方法,等等,剪裁下来,辑成一篇言论呢?想必也该可以的吧!今年2月12日的“扬子快语”——《更大甜头在后头》,就是采取这种“集腋成裘编言论”的方法编成的。为便于说明这种编辑方法及其用途,现将这篇“快语”摘引于下:  相似文献   

12.
翻阅今年一月十日至十七日的新华社新闻稿,参加全社各编辑部的评稿会,我把这一周国内广播稿的“冠军”票投给了《安徽八万农民进省城夺得第三产业五枚“金牌”》这条新闻。这篇报道“金牌”的稿子,本身也可以得一块“金牌”。这是一篇角度新,有气势,文情俱佳,出手不凡的好新闻。农民进城办第三产业,最近一段时间各地报道了不少,几乎每天都有一些这方面的来稿,但很多稿件不免“千人一面”,取材、角度都差不多。安徽记者写的这一篇,也是讲农民进城办第三产业,但作者却是以  相似文献   

13.
2008年7月上旬,湘中大地爆发出一条新闻,据《湖南日报》7月9日头版头条报道:"在衡东县农业中,农业机械更好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消息称:目前,衡东县农业综合机械  相似文献   

14.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相继报道她《坚持农村二十年》。来稿虽然写得空洞、飘忽,但这个人物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们给作者(一个区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将文章写得扎实些,如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市报人》2009,(4):40-40
2008年,《中国地市报人》杂志分别与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两个征文活动已经结束。其中,“‘苏州杯’地市报业市场振兴”征文收到来稿213篇,择优刊登37篇;“温州杯”晚报、都市报论坛”征文收到来稿189篇,择优刊登38篇。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月26日,《解放军报》在二版刊登了《172名高校学子为革命烈士寻亲》一稿,受到读者好评。这篇出自两名士官报道员之手的自发来稿,所写的事件本身颇具新闻性,但起初因其切入点不佳,没有反映出新闻点。我从稿件中发现了潜在的新闻价值,多次主动和通讯员联系,指导他们如何寻找最新由头,从那里切入,对来稿进行“精加工”和“深开采”,终于产生了一篇好稿件。  相似文献   

17.
晓言 《中国广播》2008,(5):71-71
“舆论”一词出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近,一篇来稿中说,“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沉传》中:“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有文章也说《晋书·王沉传》中第一次出现“舆论”一词。有人则认为,“舆论”一词较早见于《梁书·武帝记》:“行能臧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  相似文献   

18.
武警河南总队三门峡市支队政委王怀东在重视新闻报道工作的同时,积极带头撰写稿件。近日,个人在《人民武警报》、《武警教育》杂志发表了5篇有基层代表性的文章。在他的带动下,该支队干部写稿劲头蔚然成风,从而使该支队报道工作跃入总队新闻报道工作的前列。(张志生)去年以来,山东省邹平县人武部党委在全县建起了“三员”新闻信息网。“三员”分别是:县人武部专职报道员,各基层人武部兼职通讯员和民兵连新闻线索信息员。为提高报道骨干写作水平,他们还以《新闻与成才》为主教材,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新闻知识讲座等行之有效的方…  相似文献   

19.
《“吴轩事件”透析》(见报稿附后)这篇深度报道,以其深邃的笔触,深刻剖析了优秀厂长吴轩被上司无故免职这一典型事件,强烈地触及了社会的热点问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报道见报后,犹如投石入水,荡起涟漪,立即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广大读者对事件表示极大关注,许多人给报社打电话、写信,倾诉心声。陕报及时抓住这一典型事件,专门组织了“吴轩现象讨论”,讨论历时两个多月,共收到来稿200余篇,见报30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应当说,这次讨论的成功,与记者的首篇报道抓得好,写得好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华社2005年6月2日播发的人物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是一篇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通讯精品。在同一题材的报道中,它能独领风骚,荣获最高奖一等奖,是作者践行“三贴近”,同采访对象一起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艰险后结出的丰硕成果。这篇带着高原风雪、山乡泥土,清香扑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