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文艺民俗美学的视角,对鲁迅小说之民俗美予以探析.鲁迅小说从民俗视角设置和推进小说的情节,表现出民俗视角的叙事美;鲁迅小说着力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并始终把人物置于其赖于生存的民俗环境,通过对民俗生活及文化心理的描写,捕捉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动因,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灵魂;鲁迅小说还特别重视并善于把握民俗事象的意蕴,从而使作品具有厚重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影响着作家的人生观、审美观,鲁迅小说中每一种民俗都有着深远的审美意义:乡土情结、爱恨情怀、悲剧意蕴、引起疗救。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从色彩学的角度分析鲁迅小说在色彩运用方面的特点及内在意蕴,探讨色彩与时代背景及作家的创作心理的联系,从而准确把握鲁迅小说的整体特色。  相似文献   

4.
鲁迅具有很高的戏剧艺术素养,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方面的艺术感受和审美经验融入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鲁迅小说与戏剧不仅在精神层面有着某种深刻的粘连,而且在艺术层面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和众多精妙的契合.文章从鲁迅小说人物与戏剧、鲁迅小说语言与戏剧中的装扮色彩、鲁迅小说的结构与戏剧的内外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性特征.从戏剧这一非小说艺术视角来透视鲁迅小说,不仅可以获知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艺术般的审美效果和新的美学特质,也可以使鲁迅小说的主题意蕴得到新的开掘.  相似文献   

5.
从鲁迅故乡的民间文化来看,鲁迅的小说具有亲切、自然的乡土背景和遥远、迷离的民俗事象,从而浸润他的小说创作风格。鲁迅小说所吸收的故乡绍兴的民间文化精神,主要是绍兴典型的“鲁镇”环境与典型的乡土人物风貌以及多样性复杂性兼备的绍兴语言、特产、场所、习俗的文化特性。鲁迅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在客观上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目标和表现人、发现人、认识人的社会功能。他在民俗事象的描述中去发现人自身的命运及其人性方面的极大偏离,由此建构人的个性得以健康自由发展的新的文化观念。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鲁迅的小说,即可认定它对于蒙昧的人的个体担当的精神启蒙的历史使命和它以人的灵魂为基点所建立的现代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具有十分浓郁的民俗色彩,他在乡土小说中着力描述浙东的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社会民俗现象,他的乡土小说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和乡土气息。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的起名、人物的服饰打扮,还是小说申描写的婚葬习俗、节日庆典礼仪等都具有浓郁的乡土和民俗气息。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创作借鉴了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艺术经验,以诗歌笔法为小说技巧,赋予了小说一种诗意的美,将古典诗歌中的写景经验融入到现代小说的创作中。鲁迅小说中对景物的描写大多以平常之景为对象,运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将景物描写与小说的情感表达紧密结合,对营造小说的情感氛围、烘托人物性格、寄托作者情感以及加深小说的主题意蕴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鲁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事实上正是达到了情景交融与文外之旨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品对于浙东民俗的描写的特点是:横截面剖析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独特的地方风味与深刻广泛的历史化批判相结合;民俗中心意象与典型的民俗生活场景的结合。这些特点决定了鲁迅小说的民俗描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对于浙东民俗的描写的特点是横截面剖析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独特的地方风味与深刻广泛的历史文化批判相结合;民俗中心意象与典型的民俗生活场景的结合.这些特点决定了鲁迅小说的民俗描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鲁讯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反映了大量独具特色的江浙民俗,这与他生活的地域、社会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主要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这三大方面对鲁迅作品中的民俗事象进行分析研究,抓住典型的民俗生活场景及民俗事象,透析作品中所隐含的作者对江浙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11.
余全有 《天中学刊》2014,(2):103-106
九月九日定型为民间传统节日是在西汉初期以前,而使用"重阳"这一节日名称,则是在东汉之后。重阳节包含众多习俗因子,许多因子来源于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它们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并不断赋予重阳节俗新的文化内涵,使重阳节俗一再演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种类和特点,探讨了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并指出了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3.
人类生活的经验世界是一个充满民俗象征符号的世界.民俗符号的基本要素以及由此组成的形式多样的符号系统是构成民俗事象的内核.本文着眼于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习俗,结合民俗符号的相关理论,解构饮食民俗的构成与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的生活文化积淀,某种程度上一个地区的民俗变迁反映了这个地区社会的变迁过程及程度。近代中国是一个转型的社会。它必然引发民俗变迁,而河北省(清时称直隶)在整个清王朝及近代社会,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所以其民俗变迁即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又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壮民族有许多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存物。这些文化遗存物制作比较粗拙,功能比较单一,缺少想像和蕴含,更缺少情感力量,体现的是一种朴素拙稚的审美印痕。这是当时壮民族先民还处于大自然的襁褓之中,直接从自然中摄取生活的必需品,直接依生于自然的生存状态所决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壮民族的生存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远古时期的生态审美印痕还遗存在以后的各种民风民俗之中。  相似文献   

16.
英汉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内涵。这些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可以从英汉词汇化内涵方面进行探析,从而弄清其在社会意识形态、民俗、联想意义、蕴含意义空缺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差异,旨在引起人们对英汉两种语言和化的对比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的日趋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项目以民俗村寨或主题园的方式开发。桂林“世外桃源”景区作为桂林民俗文化主题园的代表,对其民俗文化主题的开发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从“世外桃源”景区已开发项目及其经营状况来看:开发民俗文化必须具备大胆创新的思路,协调与平衡的能力,在对民俗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层发掘的基础上,遵循开发原则,既展现出民俗文化的内在精髓,又打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民俗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18.
割股疗亲是源自中国民间的一种底层文化,是中国古代民间为救治患病亲人而采取的一种自残身体的做法,主要体现在晚辈对长辈的治病过程中,是中国孝文化中一种极端表现。明清统治阶级(上层文化)并不提倡这种做法,但在明清时期的亳州,由于各种原因促使这种陋俗行为逆势而行,深刻影响了上层文化,形成了这一时期亳州独特的孝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三个角度对《乌鲁木齐杂诗》中三十八首民俗诗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清代新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桃花女》是一部根植于民间文化、民间习俗土壤之中的剧作,其中所反映的民间风俗习惯等民俗价值远远高于其艺术价值。文章试从该剧中管窥元代民间的婚礼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