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6年7月28日凌晨,曾创造了中国的诸多第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一瞬间,20多万人丧生,4千多人成为孤儿,成为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30年来,唐山经过10年重建、10年振兴、10年快速发展,从废墟上建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我们把目光也聚焦到当地媒体——《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尽管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以此了解他们是以怎样的笔触、怎样的激情,在记录这一非同一般的主题、非同一般的时刻。[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1周年纪念日。这场源于唐山、波及津京两地的大地震,给我市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驻津部队官兵在自身遭受严重灾害的情况下,积极投身于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的战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时代乐章,为“八一”军旗续写了新的风采。[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重温感动,激励生者",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以此为主题,在今年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推出特别节目《唐山1976》,节目通过一个个普通地震亲历者"讲述"地震发生后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对唐山大地震进行全景式、立体式的展现,深刻地体现了亲历者面对灾难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和力量.  相似文献   

4.
一部作品的孕育、诞生,总是包含着一系列偶然的机缘.一旦胚胎形成,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想"挡"也"挡"不住.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一直在思考,如果用报告文学的手段来表现这场灾难,能否写出与<唐山大地震>不同的作品来?哪怕是一点点新意,取材或立意、切入点等等.重复必然难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媒体铺天盖地的"轰炸"已经让人们经受过了足够的感官刺激.  相似文献   

5.
从30年前唐山大地震后拒绝援助到三年前与国际社会积极合作共抗"非典",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段真实的记忆.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到来之际,对30年来中国与国际救灾援助的关系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30年来中国的变化,中国的开放历程,乃至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骤然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强度和范围都超过唐山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别重大灾难震惊了全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  相似文献   

7.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这就是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的唐山大地震,这场空前的灾难同时也给北京地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县是当时北京地区受灾较为严重的区县之一.  相似文献   

8.
陆丹 《新闻前哨》2006,(12):37-38
今年7月26日是我国唐山大地震30年祭,全国媒体从传统报纸、电视、广播,到新兴网络,纷纷设立专刊、专题对抗震纪念进行报道,30年前发生的那场举世罕见的灾难一时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这些报道使受众对唐山大地震的认识和了解在深度及广度上都有了拓展。本试从分析这些报道入手,探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思维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纪念抗震30周年是唐山的一件大事,沉淀在民间的情绪浓郁而深厚,因为地震给唐山人带来的伤痛几乎触及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对灾难都有切身或间接的体验.“灾难让唐山人从外貌和精神上都有残缺感”,而这残缺正是这个城市区别于其他任何城市的厚度,这残缺中蕴涵着没齿难忘的生离死别和巨大恐慌,还有被无私救助的感恩,个人奋斗的艰难。一场地震结束了,它留给人们精神世界的余震却在绵延,30年之后再次检阅唐山人坎坷的心路历程,无疑是对人间挚情的重新掂量和回味.该让那些久久埋藏在心底的人和事走到这个城市最显著的位景,大家拿出珍贵的记忆互致问候。  相似文献   

10.
《唐山大地震》与国产灾难电影美学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作为1976年唐山地震的34周年纪念之作,颠覆了以往重走历史事件题材电彩的宏大模式,在国产灾难电影美学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它的成功将给国产灾难电影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啊,新唐山!     
十年前,“7.28”大地震灾难降临唐山。我作为一名记者,曾跟随数百名白衣战士组成的上海医疗队奔赴唐山,采写抗震救灾的报道。我目睹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毁灭性灾难,给唐山留下的一幕幕惨景,当时心情异常沉重。有些外国通讯社发出这样的报道:“地球上已经见不到唐山了。”我想,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建材基地的唐山,难道就不能再从这废墟上帽起吗?此后,凡是关于唐山的报道,我都特别留意,总盼望着新唐山早日建成,更想亲自去看她一眼。今年五月,当唐山市委宣布“唐山恢复建设基本完成”的喜讯传来的时刻,我终于实现了重访唐山的  相似文献   

12.
当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时,人们很自然地想起32年前的唐山,问题是相同的:怎样才能减少灾难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大地震对我们国家和受灾地区的人们来说无疑是灾难和苦难,但就新闻工作者而言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以及职业精神、人格力量的锻炼和检验,新闻记者对这场抗震救灾的报道毫无疑问可以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厚重而光彩的一页。但是历史在记录这场抗震救灾中的新闻记者时,也显现了一些“二难”的局面,即记者面对压在废墟中的受难者,是及时地用新闻去传递灾情和记录历史,还是像一名救援战士或志愿者,以极大的同情心去营救罹难者?现实给新闻工作者出了一道难解的命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周刊》2006,(29):16-17
30年前的7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将唐山夷为平地,据统计共造成约24万人死亡。事隔30年,唐山人民经过不懈奋斗,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唐山。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本文系"上海救援唐山大地震"课题阶段性成果。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马燕佩主任、郭晓静副主任和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金大陆研究员全程参与了口述采访工作,并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指导性意见。本文口述者殷祖泽老先生是当年参与救援唐山的亲历者,得知此课题后,欣然同意接受采访。采访过程中,谈及那段往事,老先生感慨万千,不禁把思绪飘向了四十年前的唐山……  相似文献   

16.
试论九十年代中国灾难报道机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建国后很长时间内,我国灾难事件新闻的发布与报道机制不健全、不灵活,做法上也欠规范,典型的事例即为对唐山大地震的报道。另据报道,中国20世纪百大灾难之一的云南通海大地震灾情尘封了30年,于2000年1月才解密。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人类的巨大灾难。这场灾难犹如一场大考,集中地、尖锐地考验、透视和拷问着我们及我们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担当社会的“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为己任的传媒业,在这场大考之下,业已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是唐山抗震30周年,在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的重大主题宣传战役中,唐山经济生活广播作为专业广播频率,发挥专业频率优势,打了一场“另辟蹊径,别有洞天”的经典战役。  相似文献   

19.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大地震已经过去30周年.其惨景却无法从人们的记忆中删除。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顷刻间化作一片废墟.24万余人丧生。唐山地震不仅使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而且由于建筑物、构筑物的毁坏.对档案装具和设施设备造成破坏.从而引发对档案的严重危害。据统计.全市各单位的档案库房绝大部分倒塌.90%的档案资料被埋压在废墟下.虽然经过抢扒和抢救.仍给档案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No.1唐山大地震专题档案收集工作正式启动新华社7月29日消息:7月28日是唐山抗震30周年纪念日,上午,河北各界干部群众1000多人集会隆重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据唐山市档案局官员介绍,我国将着手收集整理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专题档案,其中包括24万多名遇难者的系统资料。目前唐山地震档案虽然已保存了一些,但还没有形成较系统完整的专题档案。根据国家档案局和河北省档案局的安排,目前唐山市档案局已开始唐山地震专题档案的收集工作。征集内容将包括唐山地震预报、震前自然情况、伤亡损失、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等情况,每个主题、每个阶段都将有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