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词牌的来历     
词牌出处与取义很多——有摘自诗词里字句的,如《西江月》,即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诗句。用人名、地名的:像《念奴娇》,唐明皇时有个女歌手名“念奴”;《渔歌子》,写渔民生活。由大曲、字数、故事得名的,如《水调歌头》,乃唐大曲《水调歌》首段;《十六字令》,一首词十六字;  相似文献   

2.
杜甫有首名诗,题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有“葵藿倾太阳”句。现代出版的各种唐诗鉴赏图书,几乎都选收了这首名诗,也几乎都将诗中“葵藿倾太阳”解释为“向日葵跟着太阳转”。这是由于望文生义而造成的知识性错误。因为,向日葵原产美洲,16世纪初才传到...  相似文献   

3.
《闺意献张水部》为唐代诗人朱庆馀的名篇,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对首句中的“停”字,各说不一.有释为“放置”者,如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云:“停,停放.”②又有释为“停留”或“留”者,意在强调红烛之通宵不灭,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云:“停,,留,即不吹灭.通夜长明之意.”③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与《唐诗选》同,云:“停,停留.  相似文献   

4.
农历戊子年.即俗称的“鼠”年来临。许多集邮爱好者都希望能收集到带“鼠”字的邮戳。若能在《戊子年》“鼠票”上再盖上一枚“鼠戳”,则更具有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探     
刘向(前77—前6)以前,“本”字无书籍义。《文选·魏都赋》“校雠篆籀”句,李善注引《风俗通》云:“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这是“本”字有书义之始。刘向这一段文字(下简称“向文”),后世谈目录版本校勘的多加引用。对“向文”中的“本”(下简称“向本”),或称为“书”,或称为“底本”。但对于“向本”究竟缘何而来,很少着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7.
庾信诗《集周公处连句》云:"市朝一朝变,兰艾本同焚。故人相借问,平生如所闻。"这首诗诗题中的"周公"是谁?清人倪瑶在《庾子山集注》卷之四中说:"周公,陈尚书周弘正也。弘正入周,信集其处,有伤旧国之词。"由于倪璠认定这首诗诗题中的周公是陈尚书周弘正,又其《庾子山集注》有多种印本行世,故当代学者舒宝璋:《庾信选集》(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鲁同群著:《庾信传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林怡著《庾信研  相似文献   

8.
“望洋兴叹”一词,现在已经成为某些人制造新型成语的模式了,只需把第二个字加换新的内容就行了。看起来是多么地容易而又有“新意”。让我们看看这个成语的来历。《成语词典》曰:望洋,亦做“望羊”,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又如语本《庄子·秋水》曰:……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清吴研人《糊涂世界》卷六:……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至此,我们知道了望洋是个单纯词,如同徘徊、朦胧、葡萄等词一样,是不能拆开读的。而往往有些记者编辑望文生义,更有加以发  相似文献   

9.
《春秋》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及霄。”杜注云:“公叛晋助范氏,故惧而城二邑也。”据此,则莒父者,鲁邑也。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都邑表》曰:“莒系以‘父’,鲁人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是也。子夏为莒父宰,即此。”按其地即今之山东莒县也。 顾氏以为“莒”系之以“父”字,是鲁人发音,犹齐人语“得来”为“登来”之比。《公羊传》隐公五年:“公观鱼于棠。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休《解诂》曰:“登,读言得(原文作“读言得来”,阮元校曰“来当误衍”,今据改)。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  相似文献   

10.
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诗、文、词、赋、小说中都有它的踪迹。许慎《说文解字》释镜曰:“镜,景也。”段注云:“景者,光也,金有光可照物,谓之镜,此以叠韵为训也。镜亦曰鉴,双声字也。”镜是人工制作的器具,有照物的功用,其形状多为圆形。作为文学意象的镜即由此生发开去,或因其功用而寓意,或因其形而比拟,历代文人于此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并融入了复杂的文化内涵。镜意象因此成为古典文学中颇具活力的意象之一。 镜意象在诗、词、赋中大多出现于闺阁生活场景中,主要是一种情感意象,小说中的镜意象则主要是一种文…  相似文献   

11.
《新闻通讯》八六年十二期《杂谈编辑集纳性来信小专栏》一文中写道:“许多读者,是在被所见所闻所感动、激怒、启发,觉得必须让报社知道,最好能公诸于众,让众人评说,才给报社写信的。”此处误用了文言兼词“诸”。所谓兼词,即指文言里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意思和作用的字。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档案春秋》编辑部:贵刊2006年第12期刊登拙作《抢救<四库全书>的陈布雷之弟——陈训慈》一文,有六处将“文澜阁”的“澜”字印成了“渊”字,特此指出。《四库全书》原有七部,即所谓的内廷四阁(北四阁)和江南三阁(南三阁),分藏于“七阁”。七部中的第一部即藏于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文澜阁的那部《四库全书》是藏于杭州圣因寺(现今的浙江省博物馆)的“文澜阁”内。因为原稿上,我用的手写体不够规范,把印刷体的“澜”字写成了“”,也足以引以为戒。此致!礼!编读往来@童然星  相似文献   

13.
请看以下摘自两家报纸刊载的关于汉字的统计数字: 古辞典名解放军报 (2月24日二版) 光明日报(3月5日四版) 《训纂篇》二千零四十字五千三百四十字《集韵》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字五万二千五百二十五字《字汇》三万三千四百四十字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九字两相对照,有的相差几百字,有的竟差几千字(光明日报还将《训纂篇》写成《训纂编》),不知哪个准确。希望作者和编者在统计和运用这类数字时,务求准确,不能各执其“数”。  相似文献   

14.
时下,一些出版物因常用嘘词使用错误而导致文章句子不通、语义失当的现象屡见不鲜。清人刘淇在他的《助字辩略》序中指出:“虚字一乖,判于燕赵”,“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无论是怍者还是编辑,都应努力去减少虚词的使用错误,以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的九月三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十二周年纪念日的前夕,《宁夏日报》以第一版整版的篇幅,刊载了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在这首词的下面,《宁夏日报》加了一个《编者注》,全文如下: “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应我区同志的请求而题写的词。我们看了毛主席的字,读了毛主席的词,心中感到格外的亲切和无尚的光荣。这首振奋人心、万户传颂的词——《清平乐》,原是一九三五年九月毛  相似文献   

16.
“侧目”一词字面上的意思是“斜着眼睛看”。但这个词特定的含义是:不敢从正面看,才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现在因不了解此词的特定含义而望文生义地错用此词的例子屡见不鲜。下面仅举二例,试作评析。 ①每一天上班的路上,行至新开河港附近,总要为叮当作响的敲击声习惯性地侧目。(《秦皇岛晚报》2000年3月31日《生命需要什么》) ②如何能够拟写出引人  相似文献   

17.
马蕊 《传媒》2019,(6):56-58
前一时期,《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读书类电视节目的热播,给真人秀节目带来一股沉静悠远的书香,被认为是文化类节目的“清流”,是读书类节目的“复兴”。2018年10月8日,《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再次推出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用360度沉浸式舞台、真实布景、知名演员实力演绎、台上台下实时互动和考究的舞美设计。  相似文献   

18.
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切韵指掌图》,八行字不等,白口,四周双边,版心镌刻工姓名。此书题司马光撰,《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未见著录,《四库全书总目》云司马光家集中“惟不载此书,故传本久绝。”此本是《切韵指掌图》现存最早的版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均著录为宋绍定三年(1230)越州读书堂刻本。傅增湘认为系翻刻北宋本,经考定,此本的底本是南宋初绍兴间刻本,读书堂刻本属于二次翻雕本。  相似文献   

19.
消息探源     
“消息”是一个很常用的词,一般指音讯的意思,如,“消息全无”,即没有任何音讯。作为新闻专业的一个术语,消息则专指最常用、最简练、最直接、最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然而消息最早的含义却不尽如此。在我国,“消息”一词的出现比“新闻”早得多。虽然“新”和“闻”两字早就散见于殷墟甲骨文中,但联成一词使用却在秦汉以后,据考最早见于《新唐书》中,唐初孙处玄曾感叹当时很少有记录新鲜事的书,而云:“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这里的“新闻”主要指奇闻异事、街谈巷议、新鲜见识等,恐怕类似《汉书·艺文志》中的“…  相似文献   

20.
目录学是读书、研究工作的重要门径。中国从先秦开始,图书就越来越多,不加以归纳分类,几乎无法使用。因此,以西汉刘向、刘散的《别录入《七略》为标帜,产生了目录之学,清章学诚《校雕能义》称刘氏父子之书“部次条别”,有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张之洞《语学》谓大量图书若“泛滥无归”,则将“终身无得”,若“得门而入”,则“事半功倍”。章。张二氏都充分阐明了目录书之重要。宋以前的目录书多数仅有目录,偶有题序亦往往详略失当。从宋代起,目录书开始有题解、提要,现存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就有提要,其自序云:“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