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其论著中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他据此将知识划分为两类:能言传的,即能以书面文字、图表等清晰表达的知识称之为明确知识;知道但是难以、还没有或未能用言语系统表述的知识称之为默会知识。波兰尼有一个经典的比喻证明默会知识的存在,他说,我们能够从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  相似文献   

2.
开心语文     
<正>不要"脸"老师叫小熊读作文,只见小熊高声读道:"我的妈妈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妈妈,她总是带着慈祥的脸。""不对,应该是慈祥的微笑。"老师赶紧纠正道。小熊修改好作文,又重新读道:"我的妈妈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妈妈,她总是带着慈祥的脸微笑。""不要‘脸’,不要‘脸’!"老师大叫。卖冰棍有个人第一次在集市上卖冰棍,不好意思叫卖,旁边有一个人正高声喊:"卖冰棍。"他只好喊道:"我也是。"  相似文献   

3.
<正>一、什么是缄默知识对于缄默知识概念的提出,学术界公认的是由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在他看来,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可以系统表达的;另一种是不能系统表达的。而这种无法系统表达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比如,我们经常会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个"不能言传"的部分就是缄默知识。其实,近代心理学中也有类似的解释,比如,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潜意识。  相似文献   

4.
《家教世界》2016,(5):43
有句歌词非常美妙:"幸福在哪里?你要问自己。"如同小草般平凡的我们,每天在大量的重复中度过,你还能一眼认出幸福的样子吗?下面要登场的这位女孩,总把笑容挂在脸上,她是怎么给幸福"保鲜"的呢?幸福来自好人缘"这道题怎么做呀?""我们去操场比赛跑步吧。""别忘了去办公室拿作文本啦。""好久没听到你唱歌喽,唱一首呗。"同学们乐呵呵的,这是在朝谁"发号施令"  相似文献   

5.
近日,国内某中学一段2013年高考百日誓师大会的视频在网络上爆红.视频中,该校学生身着校服齐列操场,右手高举,在领喊学生的带领下,高喊口号:"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为了爹娘,为了自己,拼了""目标清华当仁不让,理想北大美梦成真"……口号震耳欲聋,气势排山倒海,台上领喊的撕破喉咙,台下一张张青春的脸因激动而变形.好像学生即将奔赴的不是考场,而是你死我活的战场.看着这散发着"硝烟味"的誓师大会场景,真是让人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6.
缄默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知识。在人类的整个知识世界中,缄默知识要比显性知识显得更为根本。教师教育活动中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但是在具体的教师教育活动中大量的缄默知识往往被忽视,这也是导致教师教育活动低效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缄默知识理论,要实现教师教育效率的提高,我们必须实现缄默知识与外显知识的协同,必须重新审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关注缄默知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缄默知识?简单地说,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相当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也可称之为“日用而不知”的知识。缄默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而言的。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第二,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教学改革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以及学生只是一个“无知”的人或“不…  相似文献   

8.
缄默知识是一种深埋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知识,是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的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教师所拥有的缄默知识不仅支配着教师的显性知识,以及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包括:教师的缄默知识促进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养成;教师的缄默知识是其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的内在契机两方面.  相似文献   

9.
知识究竟是什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究竟应该怎样理解知识?这是摆在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58年,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波兰尼(polanyi,M)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所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随身携带却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如果我们把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显性知识,而对于缄默知识却很少探讨。例如:在我国教育类的辞书中,流行的知识的定义是“: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  相似文献   

10.
一、缄默知识理论概述 1、缄默知识理论的提出 十七世纪科技革命以来,人们在对待知识的态度上逐渐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真正的知识是完全明确的,"凡是人知道的就一定能说清楚.说不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知道".  相似文献   

11.
缄默知识独特的内隐性,使人们容易忽视它的存在,而缄默知识却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亦是如此,缄默知识对教师整个教学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它会不知不觉地塑造教师的教学行为.本文通过阐述明晰教师缄默知识的性质,辨明缄默知识的功能,并从三方面阐明缄默知识对教学行为优化的意义:教师在认识上明晰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结合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在师生互动上主动考虑学生的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12.
孙娜 《教学与管理》2012,(11):13-14
一位著名的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只是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  相似文献   

13.
一、缄默知识及其特征:一个新的视野1958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并在其后来的一系列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这种知识的逻辑性质,特别是深刻地论述了缄默知识对科学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价值。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  相似文献   

14.
早教在线     
熟悉的感觉 刚刚出生的婴儿,外面所有的 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但是 他还是能够利用自己熟悉的感觉来 认出父母。他能够闻出经常抱他的 人是什么味道,能听出经常跟他说 话的人是什么声音,也能认出经常 逗他那人的脸。新生儿在1周内能 够分辨出看护人的声音,两周之内 能认出看护人的脸,这些知识对于 他来说,只是一种熟悉。熟悉能带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是:要重视学生的动口说理提问、动手书写和动手操作,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要引导他们不单是"学会",并且"会学"。这正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们的教,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知识,而不是教学生"是",还是"不是","要这样"或"不要这样"。学相声讲究的是"学""说""斗""唱",而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在"趣""说""写""作""问"几个  相似文献   

16.
女人的脸     
有些动人的脸,在我的意识里是与一定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充满了威慑的力量,自信,平静;有的则使人想到意志薄弱、腼腆羞涩、可怜沮丧;还有的脸仿佛在向四周扩散秘密的罪恶、狡猾的谄媚、恬不知耻的危险.我常常觉得,我不仅能认出圣人,也能认清罪人,而且因为能进行这种识别而感到颇不自在.……  相似文献   

17.
做有道之师     
<正>有人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这个职业的无私和奉献,所以教师享有"红烛""春蚕""园丁""人梯"等美丽的比喻。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对此有高度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看来为师首先要传道,传道的前提是有道。他还强调:"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可见这个"道"是由仁、义构成的儒家思想。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师道"之理在今天同样适用,只是我们要赋予它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正如苏格拉底的弟子希望在数不清的麦穗中能寻找到最大的麦穗一样,我们每位教师都希望能找到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操作最简单,学生都喜欢,效果最明显。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被广泛采用,就因为它是"较大的麦穗"。那么,如何捡起这个大麦穗?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孙子兵法》始计篇中的"道""天""地""将""法"。1."道":道的本意指日常经验中的道路,这是儒家  相似文献   

19.
正一、基于学情,"新""旧"相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表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把握教学起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对于某一语言训练点,我们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设计相应难度的训练内容,架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有语言上的增量。如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  相似文献   

20.
<正>母语教学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学问题,更是涉及到整个个体文明的演进。新课改以后,对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科学性。但是,无论语文教学研究呈现出何种千姿百态的局面,唯一高度一致的是语文教学要兼顾工具性和精神性。而本文要探讨缄默知识和高中语文教学的联系。一、什么是缄默知识对于缄默知识概念的提出,学术界公认的是由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人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