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追求。做官不仅可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而且可以“一人升天仙及鸡犬”——造福亲朋好友乃至荫庇子孙后代。倾全家、全族之力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是古代社会“官本位”思想的具体体现。而科举考试是古代读书人做官的一道门槛,过了这道槛荣华富贵登时加身,所以科举考试历来受到无可比拟的重视。时代变迁,高考取代了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2.
宋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科考类书籍出版日趋盛行。宋人文献记载所示,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相比之前,发生巨大变化。在科举制度影响之下,加上雕印技术的发达,宋代出版生态呈现新的态势,科考类书籍市场尤为繁荣。文章为研究宋代文化现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晨灏  王智汪 《档案》2023,(2):36-44
清代云南地处西南边疆,科考文化完整度欠缺,地方志中通过创建“选举”“学校”条目、书写按语、记录科考渊源构建边疆云南的科考文化。清代云南地方志中,“学校”“选举”等条目构建了云南地方科考的知识系统,该条目的书写,旨在彰显清代边疆的“统一繁盛”,宣扬国教,推崇政绩。而省、府、县的地方志中对科考书写则呈现着不同的行政叙事特色。地方志在内容上以科考制度、科考观念、科考习俗、科考机构等维度建构科考文化的价值,以期达到边疆文治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4.
李国荣 《历史档案》1998,(2):130-131,136
清沿明制,科场之誊录,只限于乡试和会试,作为最初一级的童试和最高一级的殿试,其试卷则不誊抄,考官直接评阅原卷。于是,在这两级科考中,特别是殿廷考试,逐渐形成了不管文章好坏,单看字体端指与否的评卷标准。这便是人们指斥的清代殿试中极不正常的“抑文重字”之弊。殿试重楷法,缘于翰林之选。有清一代,“朝廷重视翰林,而取之之道以楷法,文之工拙弗计也。”①翰林宫为清华之极选,专掌论撰文史之事,例由殿试录取后的进士补授。对这一天下土子仰望的职位,其选用却只重指法,而忽视章法。史载:“新进士殿试用大卷,朝考用白折…  相似文献   

5.
对联式:清代一次科举考试,有个考生因不明《诗经》中“昧昧我思之”的意思,将其写成“妹妹我思之”。主考官开始不明其意,继之哑然失笑,挥笔批道:“哥哥你错了。”  相似文献   

6.
从唐人笔记看唐代的新闻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士之盛,旷古莫比。据吴枫先生推算,“唐代进士科考生当在五万人左右,明经科考生当在三千余人,加上制科(即不经主考部门而由皇帝颁诏临时举行的科举考试),总计考生不少于五万五千余人”。“这是一个可观的文化知识层,既能著书立说,又能传播文化”,且不论现存的近五万首唐诗和近两万两千篇唐文,仅两《唐书》著录的唐人文集就有六百三十余种,而流传至今的尚有二百四十余种。在如此宏富的文字中,有一类规模可观的著述特别富有新闻传播的意味,因而引起我们的格外关注。这就是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在中国小说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才子佳人小说。这批小说和明清科举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明清科举制对封建社会末期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始设于隋代,直到清末为止。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和前代的科举制相比,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首先,明清科举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有了更严格的限制,更加严重地束缚了有才华考生的发挥,扼杀了一大批有才有识之士。明清科举考试专以“四书五经”命题,文体使用对偶,禁止考生随意发挥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八股取士制”。八股制的实行,使一些具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8.
“试帖”在唐代或指明经科考之法,或指进士诗赋试卷。宋代以后,特别是到清朝,通常把科举考试中进士所试律诗称作“试帖”、“试律”或“试帖诗”,而唐代的应试诗便相应被称为“唐人试帖”或“唐人试律”。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其应试律诗也被后世奉为试帖之典范,是故清初复议试诗以后,选编评点唐人试帖渐成风气。今就所见,对这些清人选评笺注唐人试帖刻本略作论说,以期引起世人的重视。 一、刊刻背景 现存清人选评唐试帖刻本可略分为四类:一类是康熙刻本。有毛奇龄《唐人试帖》(康熙四十年刻本)、陈汗《唐省试诗》(康…  相似文献   

9.
宋王朝建立之初,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并将“画学”纳入了科举考试之中.两宋时期,名家辈出,名作不断.而与之相应发展起来的便是书画的装裱,无论是程式、取材还是技艺,都有很多成就.  相似文献   

10.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现摘录其中10位,以飨读者。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颢  相似文献   

11.
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的文章,称之为"程文"。翻检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之《类编历举三场文选》,发现《全元文》失收元代科举考试程文九篇。特将它们抄录点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冯建超  胡平 《兰台世界》2012,(27):33-34
清代科举考试阅卷过程中,衡量科考文章时,强调从"理、法、辞、气"四个因素体现"清真雅正"的评判原则,其标准比较客观,形式相对规范,考官阅卷时易于把握,容易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保证了整个考试阅卷程序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中瑞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科考活动是中外学者一次成功合作的典范,这次历时三年之久的科考活动,在考古学、气象学、地质学、生物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由各种学科和来自不同国家科考队员组成的考察团,被学术界誉为是一所“流动的大学”。考察团在各学科取得  相似文献   

14.
张雪梅  梁严冰 《历史档案》2007,1(3):105-110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1916年2月,易白沙发表《孔子评议》一文,认为“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1,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站出来批判孔子及其儒学的人。稍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也纷纷撰文,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1917年  相似文献   

15.
官场小说与其说是一种文学类型,不如说是一种文学销售类型,即一种“上架建议”。1999年,王跃文出版了以官场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国画》,反响强烈,三月内重印五次。“官场小说”,由此成为“官场题材小说”的总称。尽管当年《国画》五次印刷之后,停止印行(2010年再版),以《国画》为代表的官场小说却在盗版、跟风和网络阅读的推动下,迅速流行,畅销不衰。时至今日,冠以“官场小说”之名的作品,泥沙俱下,泛滥成灾。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2008年随着多部本土“职场小说”的热卖,引发大批“职场小说”跟风出版,国内图书市场掀起一股“职场小说”的热潮。2009年伊始,欧美“职场小说之王”、作品有“行业入门百科全书”之称的著名作家阿瑟’黑利作品时隔二十年重返中国,由译林出版社正式引进版权出版。  相似文献   

17.
新闻价值的时新性与宣传价值的时宜性之间分别强调了"抢"和"压"的价值要素,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时不时出现冲突状况。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平衡"时新性"与"时宜性"的天平,值得新闻从业者重视。时新性与时宜性关于新闻价值的时新性,许多专家学者都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早在新闻学兴起之初,北京大学新  相似文献   

18.
在图书订货会湖南文艺出版社再次推出其“原创之春”新书发布会。原创图书是湖南文艺社近几年一直大力发展的拳头产品,在此次新书发布会上湖南出版集团总经理亲自推荐,以叫好亦叫座的新书一齐亮相,赢得了重要的开门红。湖南文艺社从2003年起提出了重获文学图书出版话语权的口号,并提出了“建设南中国原创文学出版基地”的计划,之后,他们开始打造“原创之春”的营销品牌,每年书市都会通过这个活动推出新书和重点书,努力使之成为中国原创文学精品发布的标志性平台。至今“原创之春”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两届,2008年,“原创之春”又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原创文学作品.:有主打书《红袖》《药道》《巅峰对决》三本小说;有人气最旺的婚外情感话题小说《醉爱》,及电影《集结号》的小说原著《官司》等。“原创之春”活动得到了湖南出版集团的高度重视,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朱建纲、集团总经理张天明分别出席了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两台大戏“原创之春”和“票友之春”,以充满激隋和幽默的演讲为新书当起了“推销员”。  相似文献   

19.
第21次南极科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南极冰盖之巅发起冲击,它填补了南极科考空白点,弥补了其他国家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区域,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南极大陆的本来状态。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地区——“冰穹A”的最高点,为我国今后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的选址做准备,是这次科考任务中一项最为艰难、也最为引入注目的任务。为了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及时报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科技事件,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科技专题部承担了第21次南极科考的报道工作,在持续一百多天的报道过程中,《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节目组前后方密切配合,当日传送,当日录制,当日播出,共计完成了累计1310分钟的专题报道,并实现了电视史上的两次突破:从西风带传送画面,从南纬80度以南成功传送画面。  相似文献   

20.
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上海,前往南极,开始了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科考队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远征。此次科考最核心、也最引人瞩目的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冰穹A地区建立一座考察站昆仑站。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三座南极考察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