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映真的《华盛顿大楼》系列商业小说和1983年后发表的政治小说,致力于描写消费文化和严酷政治对台湾社会的侵蚀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殖民现象。陈映真对台湾社会后殖民状况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将质朴淳厚的台湾乡土看作是台湾社会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2.
陈映真在台湾同时代作家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是一个很特殊的思想型作家。他的笔穿梭于小说及政论等理论文字之间,他的思维积极地指向艺术之外的台湾乃至中国许多重大问题。他关怀祖国中国,对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沧桑传奇及其关系表现极大的兴趣;他作品中也一贯坚持关怀人,对人在不道德的历史中“如何做人”这一母题进行了不懈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陈映真早年创作了多篇兼有浪漫与悲情色彩的小说,这些作品以细腻伤感的笔触刻画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苍白、颓废又充满激情的知识青年。小说整体呈现出浪漫化的倾向,与毁灭、死亡相关的暗示性叙述又渲染上一层悲情的色彩,这种看似矛盾的风格特征融合在一篇之中,并互相推动、增强,由此形成了文本内部的艺术张力,同时也反映了青年陈映真处于彷徨阶段的思想状况,并为其后期创作转型提供了更理性的思路、更新颖多元的题材和写法。  相似文献   

4.
陈映真的“左派”作家、学者的身份异常引人注目,因而被称为台湾“最后的马克思”;他秉持自由、民主的精神、坚守统一立场和信念,在小说和时评中展开对台湾社会“分离主义”思潮的尖锐抨击,并追根溯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寻找“分离主义”思潮的历史根源。本文试图探讨基督教在陈映真自由精神形成中的原初作用、鲁迅在国家认同上对少年陈映真的思想塑形,以及他的自由精神和国家观念在与台湾社会现实产生冲突以后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寻求思想出路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陈映真作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主将,构建了完整而系统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系。他认为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文学要明确其“人间性”品格,并指出台湾文学具有鲜明的中国属性。陈映真的乡土文学观对于指导乡土文学的正确健康发展,对于台湾社会的思想文化及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映真的创作被誉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早期创作特点十分突出,普遍带有浓郁的感伤、苦闷和自怜的情绪,无论是对于市镇知识分子还是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陈映真都充满了深刻的悲悯情怀。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陷于不同形式的毁灭里,使小说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死亡意识”中。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陈映真具有可比性,二者在乡土文学、民族性、启蒙理性、文学大众化等领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同时,陈映真坚守民族志、爱国心。为大众、弱者呐喊、代言的可贵品质,尤其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8.
乡愁文学是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陈映真和白先勇作为台湾文坛的两位小说大家,他们在"乡愁"主题的小说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以两位作家的乡愁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物类型设置、命运困境的解决之道和小说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其共性和差异,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梳理两位大家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1977年台湾爆发“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派”大获全胜。但是,“乡土派”在论战中的胜利并未使这一文学流派得以发展,相反,论战之后“乡土文学”风流云散,乡土文学的作家直接或间接地相继转入符合各自利益立场的政治叙述——“统-独”论述众说纷纭。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映真坚持“乡土文学”论战所找回的台湾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策略性地避开政治权力的压制,逐步转入政治小说的创作,寻找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0.
袁丽红 《文教资料》2012,(27):94-96
陈映真是台湾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小说反映出台湾知识分子在信仰和信念关系上的思考和迷惑。他以短篇《苹果园》为例,检验基督教信仰是否能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交融共生?其思考伴随着小说创作始终,最后不得不与主人公一起得出信念无法失掉信仰而独活的结论,这也影响了作者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鲁迅左翼”及其和陈映真的关系作了一个勾勒,笔者首先讨论了陈映真如何解读鲁迅作品,即把鲁迅看作是现代中国特别是现代中国的左翼传统的象征。在此基础上,指出30年代的中国实际上存在两个左翼传统,一个是“鲁迅左翼”,另一个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可以称为“党的左翼”。从二者的比较入手,笔者讨论了“鲁迅左翼”四点精神特征。这样的“鲁迅左翼”不仅属于鲁迅,它是所有的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左翼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陈映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也作出了自己的独立和独特的贡献。陈映真正是这样的坚持鲁迅式的彻底批判立场的后来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陈映真的艺术特质在根本上是在中国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学精神和技巧的融汇。这种艺术特质导引着作家创作时选择中西合壁的艺术技巧;把现实主义深沉的笔触与西方现代派的现象,暗示,意识流,心理分析等灵动多变的艺术技巧相融合。  相似文献   

13.
陈映真自称是一位"思想型的作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其思想主张是他行文的一大特色,然而思想如何得到表达却常被他人忽视。本文选择陈映真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情结"和"民族主义",探讨它们在小说《夜行货车》中的文学呈现。  相似文献   

14.
一部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论著──评赵朕的《台湾与大陆小说比较论》陆文采新时期以来,台湾文学的研究,日益被研究者重视。在诸多的学术论著中,赵朕的《台湾与大陆小说比较论》(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以下简称《小说比较论》),是一部对台湾现当代小说全面...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陈映真《忠孝公园》文本的解读、剖析,试图在意象视角领域里探寻开掘新的含义空间,在文学、历史的背景范围里就人物身份认同焦虑进行追问解答,对文本里乌托邦式的精神追索与哲学品质复现等作多元思考。文章关注陈映真所传达的内心精神呈示和悲情意项范畴,诠释陈式文本话语特征及悲剧意蕴的当代特质。  相似文献   

16.
吴迪青 《语文知识》2010,(4):100-101
陈映真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有早期塑造的沉溺于自我情绪的年轻知识分子,也有具有反思意识的知识分子,还有闪耀理想之光的革命知识分子。从不同时期、不同形象的塑造上我们可以看出,陈映真寻找台湾社会文化认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将军族》是陈映真早期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从分析人物形象、探寻作者宗教意识等角度,诠释了作品中主人公坚韧不屈的意志及追求纯净、高尚灵魂的人生理想,进而抨击了黑暗社会对人性与美的摧残。同时,通过对文本具体意象的分析,揭示了作者渴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质"是20世纪中国革命论述最突出的概念之一。台湾左翼作家陈映真乃是当代最热情呼应这套理论传统的人物。他全心投入台湾社会性质及其历史分期的研究,形成了他在小说创作之外最庞大的思想积累。  相似文献   

19.
2001年台湾作家陈映真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的自主防御》一文中,引述了1951年美国情报局《行动手册》中的有关内容,现转录几条如下:  相似文献   

20.
陈映真的小说《唐倩的喜剧》是他短暂的"嘲弄、讽刺和批判"时期的顶峰之作。他借由唐倩这个女子,让我们看到环舞于其周遭的众男性知识分子的荒诞可笑。国民党对于学术自由的打压和学者们自己对于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接受,使学者们失去了知识与思想的自主,而关于"现代化意识形态"及其所支配的社会与人文学术思想在台湾的霸权性胜利,《唐倩的喜剧》是一个准确而不幸的预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