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言艺术——学,就其内容来讲是心灵世界的展现,就其形式来说是语言的审美组合。人的心灵世界正是在语言的审美组合下得以充分展现。学语言是审美性的、内指性的语言,它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指向学世界自身。它不同于外指的、指称外在客观世界的科学语言,它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学语言创造的是非实体的、虚拟的、想象的世界,是心灵的世界。学语言具有非艺术语言所不具有的形象性、虚拟性、模糊性、独创性、情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先秦到魏晋,“言不尽意”逐渐成为学理论的重要命题,“意”也就逐渐用来指称学艺术要表现的内容。学要表现的是人内在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它也是难以用日常语言“尽意”的,从传统的学创作实践及理论来看,学超越日常语言的主要方式是“立象以尽意”,但学语言所立之象不是日常司空见惯的现实之象,而是以审美之心所绘出的超越现实的虚拟之象,即语言乌托邦,学超越日常语言的主要语言策略,一是以有限寓无限,二是运用比喻和象征,三是利用语言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一、价值追求 1.指向语用层面的语文教学 言语,指的是个人在特定的语境中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语言来自言语,言语包含了语言。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简而言之,语文课程的特性,即学习言语。学习言语,包括学习个人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表现。  相似文献   

4.
本从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陌生性整体阐述了学语言的相关特性。  相似文献   

5.
变异语言体现人文精神,它是合目的性的特殊言语形式。规范语言体现科学精神,它是合规律性的普通言语形式。变异语言的人文精神与规范语言的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互渗,统一构建了语言的自然形态。变异语言与规范语言的矛盾统一性具体表现为:艺术性与科学性、感性与理性、临时性与稳定性、个别性与一般性的矛盾统一,这种矛盾统一反映了两种言语形式存在的现实性和丰富性、必要性和必然性,反映了语言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语言不是一开始就作为学的第一要素的,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语言在学这个人类精神家园里,它只是处于“老四”的位置,这是亚里士多德“把学看成是自然与社会人生的摹仿”的摹仿说观念使然的。到了20世纪30年代,高尔基提高了语言的地位,称之为第一要素,在学这个人类的精神家园里处于“老大”的位置,它暗含了20世纪初以来出现的现代学语言观.即学语言本体说,也就是把语言看成学的本体.学就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学存在的家园.与科学和日常生活不同.语言之所以能成为学的第一要素,主要在于三大条件,即言说方式;它蕴含的丰富性或多义性;它蕴含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7.
“学本”是学实践活动的对象.体现着一种主客体关系状态。学本分析的实质就是着重强调学本客体的能动性,但是学本分析不是一种纯粹的客体或语言分析,它并未与主体或学本外的客观世界隔绝。  相似文献   

8.
变异语言体现人文精神,它是合目的性的特殊言语形式。规范语言体现科学精神,它是合规律性的普通言语形式。变异语言的人文精神与规范语言的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互渗,统一构建了语言的自然形态。变异语言与规范语言的矛盾统一性具体表现为:艺术性与科学性、感性与理性、临时性与稳定性、个别性与一般性的矛盾统一,这种矛盾统一反映了两种言语形式存在的现实性和丰富笥、必要性和必然性,反映了语言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得体性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交流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流过程中说话者使用语言的得体,即知道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使用适当的语气、语调和言语进行交流。语言的得体性是检验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传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交流具有文化的约束性,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离不开不同文化模式的碰撞与融合。本文介绍了语言、文化和文化模式的定义和特点,并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语言使用者的文化模式是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即文化模式决定了语篇模式,影响了使用语言的人;文化模式影响着不同语境中的语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冯智娇 《海外英语》2012,(1):136-137,139
文学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与文学评论之间的一门学科,它包含有语言学对语言本身的描写,也涵盖了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当文学文体学运用于翻译研究,则对译文的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中具有指导作用。以下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及修辞两个层面切入,探讨两位译者的翻译特点,试图找出两位译者在这两个层面的异同。经过对比发现,在词汇层面上,汪译本所运用的押韵方式与原诗相近;在句法层面上,两位译者在句法结构上存在差异,但谭译本在突显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上与原文较为接近。而在衔接层面,两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手法,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在修辞层面上,两位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反复的修辞手法,而对于叠词,两位译者在译文中都没有体现。  相似文献   

12.
李建军 《安康学院学报》2002,14(4):21-23,35
文学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态化表现,文学语言是为特定审美目的服务的并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特殊的语言形态.文学语言精粹、优美、生动,具有多维性,富于高度的文化内蕴.声音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韵律美、节奏美、旋律美是声音的组合变化所产生的美.文学作品的意义有其特殊的存在方式,它往往不是浮现在字面,而是深藏于形象之中,放逸于作品之外,多以暗示、隐喻、象征的方式诉诸言外.文学语言具有文体特点和风格特色.文学语言的使用必须追求其审美效果,具有巨大的审美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语言最集中、最鲜明、最生动地体现和显示了一种语言的美质和美学特征,就美学而言,文学语言的规则与非文学语言的规则是不同的。本文将从分析文学语言中“平行”修辞格的句法结构、语义特点出发,研究“平行”修辞格产生的均衡美、节奏美、意象美和气势美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学语言自指性是指语言在表达某个意思的同时又以表达本身为目的,尽力凸现自身以引起读者对它的注意。哈尼族作家文学语言的自指性通过语音、语法、语义的陌生化表现出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在论及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区别时,大多是罗列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文章认为,仅罗列二者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并不能揭示出这两种语言的实质。一段文字是不是文学语言,关键看它是处于何种语境中。即使同一段文字。当它处在文学语境中的时候。它就具有了文学语言的性质,当它处在非文学语境中的时候,它就不具有文学语言的性质。因此,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区别的实质是语境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雷瑞莲 《唐山学院学报》2003,16(2):62-63,84
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文体 ,语言各有特色。公文语言是实用性的模式化语言 ,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质朴、得体 ,文学语言是塑造形象、抒发感情、审美视觉独创的艺术化语言 ,其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富有感情色彩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唐诗是中华文化繁荣时代的精品,唐诗意象具有象征性、暗示性、衬托性、组合性、通感性等特点,揭示唐诗的这些特点,对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操和诗歌的精髓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创作的发展必须以语言的进步为前提。新时期以来,受创作的拉动和“语言的自觉”的启迪,新时期作家在语言探索方面倾注了大量收血,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个探索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在现代白话文的基础上大力开掘其潜隐表现功能,其二是通过学习、借鉴文言和品语中的有生命的东西,丰富与强化文学语言的表现力。经过众多作家的努力,在今天文学语言已明显语言拉七了距离,语言的自指功能被凸显出来,也出现了语体和语言风格的多样  相似文献   

19.
艺术语言学是一门从艺术的角度研究语言的崭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在当前语言学众多分支学科都呈现出活跃姿态的背景下,艺术语言学也需要通过不断更新学科观念和研究方法来推动自身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跨体式文学语言的分析,讨论艺术语言研究能否在延续思辨性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借鉴统计学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提倡艺术语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对于进一步繁荣艺术语言学将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20.
出于对工具论语言观的反叛,俄国形式主义从对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区分中发现了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与可感知性,捷克结构主义从对诗歌语言与标准语言的区分中论证了文学语言的美学功能与情感表现的形式性,新批评则强调了文学语言的表情性、伪指性与歧义性.本文反思了形式主义语言观对文学语言与其他语言形态交叉互渗关系以及对文学语言人文特性关注较少的缺陷,并对其多方面的影响作了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