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课本注释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张衡传》“衡少善属文……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课本则注释为:“〔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相似文献   

2.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3.
《张衡传》写道:“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课本中对该处的“六艺”注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有人提出《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六艺”的解释注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两处对“六艺”的解释不是正相矛盾么?对于这个难点,有一论之必要。  相似文献   

4.
黄济 《中国教师》2006,(10):20-21
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这里称“诸经”,而不称《五经》或《六经》?因为在这部分中,除了解读《五经》之外,还增加了对《孝经》的解读,因而称为“诸经”。《庄子.天运》篇中论述孔子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里所说的“六艺”,如指了“五经”,怎么称作“六经”呢?原来是在《礼》中,除了《礼记》之外,还有《周礼》在内,如它所说的:“我…  相似文献   

5.
说“六艺”     
“六艺”有两种含义。其一,指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数(算术)六种本领。这是奴隶主阶级教育子弟的六种技艺。书证:《周礼》:“保氏掌谏五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相似文献   

6.
六书是对汉字六种造字方法的归纳,包括象形、指示、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六和指上下和东西南北,泛指天下和宇宙。如“秦王扫六和”。六艺可以指古代的六种知识和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也可以指六种经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义专就《诗经》而言,包括“风”“雅”“颂”“赋”“比”“兴”,囊括了《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思想内容和创作方法。六出雪花的别称。古人还将雪花称为“碎玉”“琼玉”“碎琼乱玉”等。六腑人体中六种脏器的合称,包括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和小肠。六部我国古代曾有“…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师说》一文中最后一小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中注释第22翻译为"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传,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通,普遍。"笔者觉得这个解释很值得商榷。尤其是  相似文献   

8.
从春秋起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之争,时代对教育提出新课题。作为政治改良人物,孔子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将平民中的士人培养成有道德、知识和才能的国家治理者。既有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课程难以满足新的人才培养需要。孔子扬弃前代课程遗产,借鉴前人经验,整理古代典籍,编制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文献典籍用作教材,设为课程,讲学授徒,成效显著。之后这六种文献作为一套课程广泛传播开来,并被称为“六经”,逐渐替代“六艺”,实现由古典分科课程向古代文献课程的转型,这成为中国学校课程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此学校成为读书的场所。“六经”曾经滋养战国时期几乎所有学派。文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完全确立地位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五经为课程开办太学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正>一、圆融的溯源与发展《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六艺"均包含身体运动和身体动作,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体育"是渗透在六艺之中的。毛泽东也在其《体育之研究》中说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而当今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  相似文献   

10.
用学科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的意识、情感和意志,这就是教学的教育性。我国古代社会,通过《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教学,不但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深深地印在受教育者的脑海之中,形成牢固的观念,进而转化为行为,而且使之最终成为社会的伦理思想、道德规范,某些思想还一直影响到今天。可见,古代社会的教学育人的成绩还是蛮大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很中肯地指出:“德行之实事,皆在六艺,艺失则德行俱失。”六艺即古代所学习的六门功课——礼、乐、射、御、书和数。通过六艺确立德行;六艺学成,德行而就,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绘画美学思想,从文字资料看,萌芽于先秦诸子,而成形于东晋的顾恺之. 一孔丘(公元前551——前479)提到过“艺”.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里的“艺”,是指礼、乐、书、数、射、御这六艺.所谓“游于艺”,并非是说以“艺”来怡情作乐,而是要求人们拿“六艺”来培养德  相似文献   

12.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造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艺:①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②指《诗》《书》《礼)《乐》《易万《春秋》六种经典。 ,六部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亲:一般指父、母、兄、弟、妻、子。 古代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六畜:马、牛、羊、猪、狗、鸡。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晃补之、张来、陈师道、李鹿。 竹林七贤:魏晋名士秘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建…  相似文献   

13.
<正>"通五经,贯六艺"是古代读书人必须掌握的科目。所谓"六艺"是指古代学校教学的六项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指的就是写字、书法。但这种含有民族传统的文化,在现今中小学校正逐渐被边缘化。由于中小学阶段过分强调智力培养,以致书法教学相对滞后;还有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学习节奏加快,写字也就不得不"提速"了。用"脏乱差"三个字来形容学生书写现状实不为过。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中小学加强书  相似文献   

14.
所谓“十三经”,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必读书”,“十三经”中的十三种书,是逐渐增加而成的。所以先要谈谈:“六经”、“五经”,“九经”和“十二经”。孔子删定的六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秦始皇焚书以后,到汉朝收拾残余,亡失了《乐经》,从此就只有“五经”。《礼》自汉代以后,所传凡三书,即《周礼》、《仪礼》  相似文献   

15.
在《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的《礼》到底指什么的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这与“三礼”的合称有关。本文从“三礼”的名称、形成时代和内容、取得儒家经典地位的时代等角度论证汉代“五经”中的《礼》当为《仪礼》,唐代以后“五经”中的《礼》当为《礼记》。  相似文献   

16.
从孔子编“六经”看编辑劳动的创造性杭炜,姒桐孙《诗》、《书》、《礼》、《乐》、《易》、《春秋》,始称作“六艺”,后尊为“六经”。这是我国历代诸多学者经过反复考证所得出的结论。尽管“六经”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其中《乐》已失传,《易》、《书》、《礼》经过...  相似文献   

17.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是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的,如:六艺的人文思想、六艺的教育意义和六艺的特点等等。对"六艺"的语源义进行探求,是以求从新的方面,即古代汉语角度对"六艺"进行研究。得出:"礼"、"乐"、"射"、"御"、"书"、"数"的语源义分别是"有规则"、"美,好"、"舍弃,远离"、"禁止"、"把……明显化,表现出来"、"把一个整体的东西细分"。  相似文献   

18.
《诗》、《书》、《礼》、《乐》、《易》、《春秋》,始称作“六艺”,后尊为“六经”,。“六经”为孔子所编,或孔子曾编过“六经”。这是我国历代诸多学者经过反复考证所得出的结论。尽管“六经”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其中《乐》已失传,《易》、《书》、《礼》经过曲折离奇的过  相似文献   

19.
一经部古代文人把先秦儒家的古典著作《易》、《诗》、《书》、《礼》、《乐》、《春秋》,称为“六经”。实际上,秦灭以后,所谓“六经”中的“乐”已失传,只剩下“五经”了。到了汉代,《礼》有“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并非《礼经》的分化,是三部不同性质的书,  相似文献   

20.
说“射”     
“射”与“礼”、“乐”、“御”、“书”、“数”并称六艺,是周代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技艺。到了汉代还在延续,《汉书·张衡传》载:“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即包括射术。古人既崇文,也尚武,射箭是必学的武艺。孔子兴办私学,既教礼乐,也授射御。“射”的本义就是射箭,原写做“身矢”,《说文解字》解释为:“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从矢从身。篆文射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射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善射者被视为神人,后羿射日的古老神话传说就证明了这一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弓弩的杀伤力与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