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素有“悲剧之父”的美称。他的悲剧思想深邃 ,素朴崇高。他对苦难的独特阐释构成了他的悲剧精神。在他看来 ,苦难来源于神的分裂 ,是神与人的纽带和新生。笔者从悲剧性因素、悲剧人物和悲剧调剂三方面探讨了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悲剧是西方文学和西方音乐的重要源头之一。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对古希腊悲剧的诞生观作了详尽的阐释,其标题"悲剧从音乐精神中诞生"来源于尼采的同名书籍。本文结合了希腊古典时期的文化背景,从悲剧的诞生、音乐在悲剧中的地位以及悲剧作家的悲剧创作等三方面对保罗·亨利·朗的悲剧诞生观进行评述,试图对古希腊悲剧的诞生做详细地整理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他是运用西方美学理论评论《红楼梦》的第一人,其悲剧理论的基础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美学观。王国维通过“解脱说”,“优美、壮美说”,“三种悲剧说”,深刻剖析了《红楼梦》的关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一位富有才华的现代女性作家,她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同时饱受着凄凉与寂寞,她的许多小说的素材都来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其创作情节大多是她悲剧人生的写照和体现。本文剖析了萧红的悲剧人格和小说的悲剧意蕴,同时分析了萧红独具蕴味的文体风格,以充分认识这一悲剧并富有才华的女性作家。  相似文献   

5.
刘基诗歌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以他的才学和独到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眼光铸就了一般人无法达到的辉煌,但纵观刘基的诗歌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所不在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情怀,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情怀既源于儒家积极用事的人生理想和黑暗现实的矛盾,也来源于儒家思想价值体系内在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和危机,刘基没有采取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而是在儒家理想的支撑下积极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6.
张梓琪 《学周刊C版》2019,(1):191-192
东方悲剧中美好的毁灭有时表现出的并不是单纯的撕心裂肺的疼痛,而多是一种浅浅淡淡的哀伤。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除却人与环境的激烈冲突外,往往还存在着人物自身性格矛盾带来的内心冲突,这一定意义上来源于启蒙运动后"人"的觉醒,而东方悲剧无形中暗合着"中庸"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悲剧"与"杯具"为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了网络流行语"杯具"及其相关流行语的语义认知模式。"杯具"来源于"悲剧",但其语义内涵更加丰富。因为谐音双关,人们通过对"杯具"与"悲剧"的相关信息投射,整合推理出"杯具"的浮现意义。与"杯具"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基于其不同的输入空间信息的整合使得其浮现意义得到了更加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的悲剧与艺术美学中的悲剧不是同一概念,这是认识这一课题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门艺术都来源于现实主体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又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环境,一定阶级、国家和民族的时间活动。这种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氛围下形成的特定国家民族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经过长时间文化沉淀,便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心理。就审美心理而言,中国传统的悲剧,审美心理与西方的悲剧审美心理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一点从悲剧的表达形式上就可一目了然。西方悲剧中多有恐怖、可怕、悲惨、神秘等色彩悲剧的主人公在故事结束后仍留着让人深感悲惨的遗憾,性急者可能会跺足唾骂,当然悲剧的魅力就在这里,它让人在悲剧中深切地观照社会、  相似文献   

9.
《史记》的悲剧性历来为世人所称叹,但对其悲剧的界定,多体现在悲壮人物身上,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为基本特点,以惨烈的结局深化悲剧主题。基于黑格尔对悲剧的诠释,力图从冲突对立的矛盾双方入手,于双方的对立依存关系里寻求悖论的依据;且以刘邦为悲剧原形,以世人对其"无耻"和"大度"的评价为着眼点,既揭示其成功来源于"无耻"和"大度",又指出其失败亦归结于"无耻"和"大度",进而探讨个体在无法调和的悖论中所彰显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的悲剧与艺术美学中的悲剧不是同一概念,这是认识这一课题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门艺术都来源于现实主体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又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环境,一定阶级、国家和民族的时间活动.这种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氛围下形成的特定国家民族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经过长时间文化沉淀,便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心理.就审美心理而言,中国传统的悲剧,审美心理与西方的悲剧审美心理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一点从悲剧的表达形式上就可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1.
曹禺的《雷雨》等悲剧艺术精品 ,其永恒的生命力来源于文本本身固有的审美张力所产生的艺术魅惑。构成曹禺作品的欣赏魅惑的美学因素固然十分复杂 ,其中当然包含着曹禺对矛盾复杂、深刻微妙的人性的审美观照与天才的戏剧艺术表现方面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这一方面突出的原因 ,才促成了那令人魅惑的关于人的悲剧的命运感  相似文献   

12.
文学自神话而来,莎士比亚深受古希腊文化的浸润,他的四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既来源于现实,又脱胎于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神话的移位,在置换变形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本的东西,又演绎了时代发展后的新构建,体现了莎士比亚独特的艺术想像.文章选取5位典型的女性代表来探讨古希腊神话原型在莎翁四大悲剧中的显隐.  相似文献   

13.
悲剧悻论的产生,来源于诠释悲剧何以能够使人在诞生审美愉悦和享受的同时,又感受到由它所引发的痛苦和悲哀这一问题的困难。在哲学上,使人费解的是有关悲剧艺术的评价总是包含着如此矛盾的提法:就悲剧作品本身而言,它们都具有使人产生悲感的性质,这些悲感诸如激动、恐惧、怜悯和悲哀,乃是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设法要避免的。而与此同时,悲剧的读者和观众为了获得一种愉快的体验,却又会心甘情愿地去寻找体验各种痛感的机会。一种戏剧怎么会同时在一个读者或观众的内心里产生出愉悦和痛苦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14.
希腊半岛这片温暖干燥的土地孕育了乐观热情的古希腊人,这个民族的欢欣在以力与美为理想的古希腊艺术中不可遏止地流露着.然而,考察古希腊文学,从神话到悲剧,我们总能发现或隐约或清晰的悲观主义情绪,这种悲观来源于与生命的阳光相对立的死亡的阴影,来源于贯穿在古希腊文学中的死亡主题.  相似文献   

15.
《兄弟》讲述的依旧是生存的悲剧。小说将人物投置在两个极端的年代——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文革的灾难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个体无法选择,但在苦难生存中人们表现出积极的生存态度和顽强的生存意志,然而终究无法摆脱命运的桎梏,以爱救赎是徒劳;改革开放后,人们却是自作自贱,最终仍然生活在悲剧之中。余华创作主题的永恒性,来源于他的一贯的创作信念,即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力量。  相似文献   

16.
短篇小说《到十九号房间》的主人公苏珊是一位具有女性自我意识的知识女性。她渴望自由,追求真实的自我,最后在十九号房间以自杀的形式结束追求自我的旅程。根据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中的观点,苏珊的悲剧是由社会和媒体所推崇的"女性的奥秘"所造成的。它强调女性真正的成就感来源于她们所扮演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通过女性对自我的抛弃来实现的。苏珊的悲剧也引发对女性如何摆脱"女性的奥秘"的禁锢,找到自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成名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沦陷使她走上了作家之路。离开了当时的主导话语,张爱玲的女性小说表现了时代的悲剧,也表现了历史的悲剧。她的作品描绘出一个个迷失了精神家园的女性在生活中丑态百出的悲惨世界,具有苍凉的真实感。如《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等,这些小说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主题:对女性生存问题的关注,而这种关注来源于张爱玲成熟的女性意识和生存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8.
酒神精神这一概念,来源于尼采对悲剧原理的研究与阐发,其基本特征是不稳定和非抑制性。而在拉伯雷的作品《巨人传》中,酒神精神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相结合,以"酒"这一意象为媒介,表达了人文主义者们肯定个人价值、追求真理与现世幸福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贾科莫·普契尼(G·Pvccina,1858-1924)的一生共创作了12部歌剧,他的歌剧以动人的情节、真实的取材、优美的音乐而深受大众的喜爱.普契尼的歌剧取材大多来源于现实,热衷刻画贫穷不幸的人物,特别是擅长描写歌剧中的悲剧女性,这一创作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现实主义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20.
中国悲剧具有与西方悲剧不同的审美特征,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不但是历史正义的化身,而且在道德上比较完美。西方悲剧冲突就不在悲剧人物身上展开,而是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之间展开,悲剧人物在不懈的斗争中达到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统一。中国悲剧有属于自己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心理,这与西方悲剧迥然有异,主要区别在于悲剧中的悲剧人物、悲剧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