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3小题第①句标准答案为“云集”。《现代汉语词典》对“云集”的解释是: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这个解释表明,该词是一个描述性动词,“云”对“集”情态具有描述作用。描述性动词在句中往往充当描述性谓语,可带补语,不能带宾语。贾谊《过秦论》有这样的例子:“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该句“云集”的用法,正体现了其描述性的特点。“云集”还有“从各处来”这样的意思,决定了该词是趋向动词。而我们知道,趋向动词能用于动作的进行或完成,很少用于动作的持续。比如来、去,我们可以单说“来”、“去”,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2.
自从伊拉克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士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孰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相似文献   

3.
结合例句探讨了汉语四字结构的英译。一般来说,汉语四字主谓结构译成英语时也是一个主谓结构;动宾结构中若动词和名词在句子中分别作谓语、宾语,则仍译为动宾结构,若动宾结构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则往往译为一个名词短语;偏正结构如果表达的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英译时常采用“形容词/名词+名词”的结构,其它情况则灵活处理。四字并列和排比结构中,经常出现同义反复的情况,这时只要部分译出即可。  相似文献   

4.
古今同形异义词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古今同是一个单音词,但词义不同①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赢:背负;今常用义为胜,与“输”相对。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  相似文献   

5.
刘硕 《海外英语》2022,(13):20-22
中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即在形式上是主动,传达的意义却是被动的。近年来,语法界有许多学者关注中动句的研究。典型的中动结构特点是施事隐含,而且句中必须带有修饰性内容。非典型的中动结构则存在多种变体形式,在翻译时也有各自的特点。全文主要结合《中国日报》双语新闻中的文本来分析典型和非典型中动句的翻译策略。结果表明,典型的英汉语中动句的翻译可以对应地译为“主语+动词-起来+修饰语”,而非典型的句子的翻译不一定翻译成该结构,要随具体例句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故人”辨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蠹》有句云:“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旦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对“故人重之”句,课本没作注,人教社出版的《教参》将这句话译为“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显然,《教参》将“故人”译为  相似文献   

7.
这不是复句     
“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初中语文课本视此句为并列复句,笔者以为欠妥。这是一个单句,一个较复杂的动词谓语句。“区分单句和复句,涉及三个因素:(1)只有一个主谓结构,还是有几个主谓结构?(2)中间有没有关联词语?(3)中间有没有停顿?”(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单句不管简单还是复杂,只能有一个主谓结构,即只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在意义上只表达一层意思。上面的例句较为复杂,“遇到很复杂的句子,先把它的主干找出来,对于理解全句的意思有帮助。”(《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把例句逐层压缩,不难看出,其主干是“我觉得”。谓语的中心语“觉得”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相似文献   

8.
一、精讲要点 1、《陈涉世家》是一篇传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贾谊在《过秦论》中说:“(陈涉率领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可看出陈涉及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2、这篇文字是陈涉、吴广的合传,真实地记叙了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浩大声势;颂扬了陈涉的志向抱负,胆略智谋及军事才能。  相似文献   

9.
(一)“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公输》)课本注释为:“义,理当。”这样全句翻译起来别扭。此处“义”应作“道义”、“正义”解好。翻译时,“义”按名词作状语处理,全句可译为:“我按道义、讲正义,坚持不杀人。”(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忱其君。”(《岳阳楼记》)课本对“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这两个词组的翻译分别是:“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和“处在僻  相似文献   

10.
1.问题的提出古代汉语句尾的“焉”字,有的为代词,有的为兼词,有的为助词,有的为纯粹语气词。为代词时,用在动词谓语后面,作宾语;为兼词时,在句中作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它代替或指代的内容翻译出来;为助词时,用在形容词、象声词或“如……”、“若……”后面,不作句子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译为“……的样子”、“象……似的(一样)”;为纯粹语气词时,不作句子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有的可以用一个语气词来对译,有的可以不翻译。这样,在分析句子成分或翻译时,就需要把“焉”字的词性辨别清楚。  相似文献   

11.
高考《考试大纲》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为考查内容。我们结合例句,从实用出发逐个作一简明解释,并配上自测练习,以助大家系统掌握。(一)例释一、而1.连词。①表并列,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②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表承接。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译为“接着”)④表转折。译为“但是”“可是”“却”。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⑥表修饰。如:吾恂恂而起。2.代词…  相似文献   

12.
寻景记     
记得郑愁予的笔下曾铺陈出这一句诗:“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于是,在这个美丽的阳春时节,我踏歌走上了寻景的旅程——3月1日星期三晴今天终于要放晴了。老师让我们翻到“人与自然”这个单元。看着名家的脚印,我觉得笔杆就像一根魔杖,能摇出天下的胜境。下课,老师布置小组  相似文献   

13.
苏运中同志对中学统编教材《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句的解释提出了意见,并对此句作了语法分析,认为“歌台”、“舞殿”是“状语”,“暖”、“冷”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响”、“袖”是宾语,于是将“暖响”译为“使音响有暖意”,“冷袖”译为“使舞袖产生寒气”(见《四川师院学报》1980年二期)。这样解释,有失句子原意,也打乱了原句的句法结构。我认为,“歌台暖响……”是一组对偶句,由两个分句构成。前一分句的“欣台暖响”是主语部分,中心词是“响”,带上表处所的“歌台”一词,限制“响”发出的地点,带上“暖”说明“响”给人的感受,“歌台”、“暖”应该是“响”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教材《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其中对“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一句的翻译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从译文可看出,编者把该句中的“危”译为“危险”了。笔者认为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师说》一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之’在古汉语中作为结构助词……但它还有两种特殊的用法:一种是用在主谓关系中,表示这里的主谓结构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个词组或分句;(这种用法通称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下简称“取独”,——作者)另一种是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表示动词和宾语的倒置。这两种情况下,‘之’仍是结构助词,但不能译为‘的’……”这两种特殊用法的“之”是不是如上所说“不能译为‘的’”呢?我看大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在讲授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定语从句,特别是一些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虽然形式上是定语从句,而实际上却不像定语那样只起限定修饰先行词的作用。它们在意义上很像是表示原因、结果、目的、让步、条件、假设、时间的状语从句。这样的定语从句,通常可根据意义译作状语从句,有时也可以根据意义将其译为独立的并列分句,甚至还可以译为强调句。现结合教材中的例句,谈谈对此类特殊定语从句的理解和翻译。 一、译成表示“原因”的状语从句。1.A better method is to take the waste far out to sea inship where wind and waves break it down.比较好的办法是用船把粪便运到很远的海上去,因为那里的风和浪能把它分解开。(SB3A,P32)  相似文献   

17.
教学高中语文课本《赤壁之战》一文时,参阅了一些参考书,对其中关于“如”、“欲”两个字的训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分别说明如下。 先淡“如”——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中学语文教参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将此句译为:“现在我鲁肃可以向曹操投降,像你就不可以。”黄大荣、邱漱因等人编撰的《古文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将此句译为“现在我鲁肃来说可以投降曹操,像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一册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一句,教师用书译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其他参考书,要么照“用书”翻译,要么就是译为“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一类,很明显,“可以”被当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表能愿的词了,笔者认为不妥。查检《辞源》等古汉语工具书,找不出“可以”这个词条。其实,“可以”不是一个词,它是由“可”和“以”两个词构成的一个短语。那么,“学不可以已”中的“可以”该如何解释,“学不可以已”又该如何翻译呢?其“以”,通“已”。请看其他文献中的佐证:①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九歌·国殇》)——…  相似文献   

19.
一抓关键词语。高考试卷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对关键词语正确把握,就很难准确译出全句,便会失分。例如,2002年高考卷翻译题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句中“及”、“尽”两词,如果译成“到”或“赶上”、“全”或“完”等都不准确,只  相似文献   

20.
(一)从内容上看,单句的意义是单一的。紧缩句的意义是复合的。例如: 1.爱国从小就聪明。(用主谓结构句单一地说明“爱国聪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