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育关怀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弱势群体子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的教育关怀是一种基于道德诉求的消极关怀,对制度的关注明显不够,必须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政策理念,实现从临时性关怀到制度性保障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探讨弱势群体及其弱势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关系,分析改变甘肃省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关怀”,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来增强弱势群体的生存本领,这也是响应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主要方法,并提出了“教育关怀”的几条原则和途径,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教育,对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关怀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社会必要的教育理念,教育关怀更多的关注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以改变所有人的生存状况,是教育关怀的应有之义。而教育关怀是一种政府责任,只有政府才能相对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在教育制度层面保障教育关怀。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各种不公平现象大多数与规则和制度的不公有关。无论是保障起点与过程的平等还是保障每个人具有平等学业成功机会,都有赖于建立和完善相对公平的制度安排原则。可选择性、以人为本、机会均等和差别对待是教育关怀在制度安排方面的有效原则。  相似文献   

4.
高校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关注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和疏导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二是关注弱势群体,给予其更多的情感关怀;三是开展心理咨询,对弱势群体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四是要鼓励弱势群体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五是社会、家庭和学校要全方位配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5.
曲振国 《教育探索》2007,(11):54-55
作为现代社会必要的教育理念,教育关怀是政府的基本责任,政府应该为教育关怀提供制度保障.在教育制度层面政府应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规范教育市场机制,以此保障教育关怀的实现,使每个人特别是弱势群体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弱势群体问题已然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焦点。相对于强势群体和优势群体,弱势群体缺少平等的社会资源,在教育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力感。面对这一教育问题,后现代关怀理论以真挚、自然的内在情感为依托,试图通过信任、对话和心灵关怀等方式,回应和改善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教育公平具有深厚的道德意味。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让城市和农村居民享有平等的、适合自身需求的教育,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对人性和尊严的尊重与维护,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公平社会的整体构建,最终实现最高境界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社区教育的教育关怀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教育的教育关怀功能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关怀;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教育关怀;体现在对迁移人口的教育关怀;体现在社区矫正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城市弱势群体教育支持,是其获得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实现机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社会化的新型教育模式,能够为城市弱势群体接受继续教育、获得自我发展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和有效干预、充分发挥社区人文关怀的凝聚作用、设置切合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以及促成社区教育发展合力,是实现城市弱势群体教育支持的有效途径,也是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弱势群体问题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关怀具有生物学基础,是一种基础性德性品质,是人的共生性的必然诉求,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此教育关怀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对学生的心理关怀、生命关怀和发展关怀。教育关怀品质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关怀性师生关系的建立,称之为教育关怀,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爱,而是蕴涵着对话、尊重、理解、聆听和宽容等特点。现代教育具备关怀品质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教育关怀是现代教育的道德向度。  相似文献   

11.
关怀具有自然性、伦理性和制度性特征,并在人与人的交往和对话中形成关系性品质。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只有关怀才能够促使其健康成长、回归社会主流。融合教育教师应该具有关怀和关爱的品格,并养成敏感性的关怀品质,在自然情境中实现"零拒绝"的融合教育和满足每个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以实现特殊儿童的初级关怀和充分关怀。  相似文献   

12.
开展社区教育,扶助弱势群体,是促进教育与社会的衔接与协调发展,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着眼于当前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问题与社会和谐的矛盾形势下,对社区教育中如何扶助弱势群体进行了探讨,指出要立足社区,从文化、机制、实践三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工读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是适合普通学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的教育,在教育矫治学生因严重情绪等心理问题引发的严重不良行为方面,起着任何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作用.受教育的弱势群体在普通学校享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关怀和重视,常常会因受到不公平待遇,而产生不良心理,导致严重不良行为的发生,最终走向与人们的主观愿望相背离的道路.工读教育正是适合这些学生的非常人性化的教育.受教育弱势群体需要工读教育.  相似文献   

14.
弱势群体不仅存在于社会领域,也同样广泛地存在于教育领域中。教育领域中的弱势群体是指那些难以适应正常的教育情景,有着特殊教育需要的学习者的群体。教育技术从理论及技术两方面为弱势群体的教育提供支持,增强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沟通、肌能协调、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适应技能,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语境下教育公平理念的法律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是大众对建构和谐社会的首要利益诉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伦理与法律视野下的教育公平,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特征,其理念蕴含着对弱势群体乃至对人类整体的终极意义关怀,体现出人权、自由、效率、秩序等一系列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增长农村弱势群体知识,提高他们整体素质、能力和农村社区品味的关键所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给予农村弱势群体在教育服务方面以强势关怀,这是坚持先富与共富并重、效率与公平并重原则的体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教育服务农村弱势群体的价值,认真剖析教育服务农村弱势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创建科学、高效、合理的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有效运用多种教育服务策略,大力提升为农村弱势群体服务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教育政策应能够促进分配的正义,推动公平的实现,公平的实现又与弱势群体关怀密不可分。罗尔斯差别理论揭示了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是实现关怀的途径。教育政策上的弱势群体补偿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政策的作用,推动教育公平。论文以北京市"异地高考"政策为分析样本,探究了"异地高考"政策与弱势群体关怀理念之间的矛盾,以期促进"异地高考"政策实现弱势群体关怀,达到教育公平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以由物质缺乏所导致的弱势群体为分析对象,以弱势群体对教育的自身解读为内容,对弱势群体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希望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能对社会弱势群体生命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以由物质缺乏所导致的弱势群体为分析对象,以弱势群体对教育的自身解读为内容,对弱势群体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希望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能对社会弱势群体生命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和谐教育:信息无障碍与网络教育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信息社会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大背景下,体现对残障人等弱势群体关怀的信息无障碍研究倍受关注。如果实现将信息无障碍整合到网络教育中去的思想,就应该对无障碍教育网站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